论网络社会的社会思潮

2021-01-11 23:57李佳怡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李佳怡

摘要:网络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思潮在网络中得以迭代更新,网络思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社会思潮的某些表征,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上呈现出自身新的特点。网络社会思潮的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对事件议程的理解与阐述,进而影响到用户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在对其进行准确感知的基础上,警惕其蓬勃迸发的表象后遮蔽的问题和隐患。这对于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舆论的引导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效地助推‘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社会思潮;大众行为;网络舆论

一.网络社会思潮:影响大众行为框架

如今,网络社会有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据《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民相比上一年平均每天增加1小时上网时间,达到5.69小时[1]。从数据不难得知,网络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网络社会思潮则深深影响着大众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框架。

网络社会思潮,是指在互联网中形成的社会思潮。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会思潮的延伸,它仍然代表着现实社会思潮的热点和诉求,目前,我国网络用户主体学历仍停留于初中,月收入在3000至5000元之间占比最多[2]。由此可知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中低层社会人士,而网络的社会思潮又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且寄希冀于舆论的制造来助推事件解决。

二. 网络社会思潮的呈现和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意见表达异质化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社会,公共热衷于使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相比,传播权逐渐让渡到中下层阶级用户手中,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人人手中都握着麦克风,成为尼葛洛庞蒂口中的“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推动了网络舆论场的多元化意见表达。

(二)傳播速度即时性,传播影响扩大化

麦克卢汉1969年在《地球村——战争与和平》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的“地球村”图景已经在网络社会中出现,全球化让全世界几乎缩小成为一个村落[3]。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有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可以传递给每个网络使用者,也可以得到快速的反馈和互动,提高了思想共享的可能性。

(三)现实与虚拟界限模糊化,拟态环境环境化

现实社会思潮被网络社会思潮代表和反映,现实场域和网络空间的连接增加了把握网络社会思潮的难度。这使得鲍德里亚的“内爆”预言成为现实,超真实的拟态环境让用户在对拟态环境认知后将行为作用于真实世界,进而形成藤竹晓所说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以致人们对真实和虚拟的环境很难做出区分。

三.当今的几种网络社会思潮

(一)新消费主义思潮

二十世纪20-30年代,消费主义在西方出现,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4]。消费主义主要不在于是在经济意义上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而更多的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对象征意义层面上的消费,人们追求生活自由的快感。炫耀性、时尚性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特征[5]。

新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的基础上,又具有消费的感性化、小众化、娱乐化、狂欢化、新媒体化和互动化等新特征。马克思提出“人的物化”,产品不再只代表劳动,而是变成了社会的物,各种生产关系的物化进入人们脑海中,代表着社会关系,并产生了“商品拜物教”[6]。卢卡姆也曾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到“物化”,即“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社交平台变本加厉的煽动和鼓吹下,消费被与身份、品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双十一期间,天猫曾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7],在新消费主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人们要量力而行,警惕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狂欢。

(二)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即倡导“唯民是举”,是平民论者与精英的博弈。因为网络使用者主体大多是平民的缘故也加快了民粹主义在网络社会中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民粹主义思潮显现出反对精英思想、宣扬平民化政治等特点。主张以穷人的对错为对错,反对代议制民主和程序民主;主张均贫富、道德至上等。以“少女毁容案”[8]为例,当年16岁的受害者周某被17岁的陶某泼油纵火导致全身大面积严重烧伤。行凶者陶某的“官二代”身份为此事件添了一把火,点燃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舆论高潮。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提倡个人自由,以此使社会矛盾被调解,主张自由经济、私有制、全球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领域,提倡市场调节机制,保障个人产权和人权。现如今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本质上来讲,是参考模仿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模式,使中国融入所谓的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

(四)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民族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渐形成,民族主义以民族性为支撑而培育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网络社会中,民族主义显示出激进化趋势,非理性情绪突出,就国家层面而言,在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网民在表达爱国言论的同时也出现了攻击行为,例如因“钓鱼岛事件”,民族主义激进分子走上街头打砸路上的日系车辆,使很多日系车车主张贴出“虽然开日系车但我很爱国”之类的口号和告示。民族主义是把双面刃,政府应对民族主义思潮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网民自身也应该增强民族自信。

(五)新左派思潮

中国的新左派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他们主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思想以及后现代理论为思想来源。社会的公正性和对资本主义的驳斥是他们的关注点,主张反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批判和质疑文明、理性、启蒙等“现代性”概念。

四. 网络社会思潮导致群体极化

网络思潮是大众政治的支点。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全民都可以参与论政,时代特征被大众政治所填满。

在参与讨论政治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具有“双重性意义”,积极的一面可以提高群体达成一致的效率,增强凝聚力,而消极的一面则会放大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事件后期的发展和操作。在网络社会中,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突出,人们可以感知意见气候,从而作出选择性行为,吸引持有相同意见和看法的人,更甚可以吸引不了解情况的从众者。

五.小结

网络社会思潮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镜面式的映射,也代表了大众和网络使用者对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当代网络使用者来说把握网络社会思潮、自身形成怎样的认知框架的方式会深深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这也对大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05月27日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1969年

[4]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年

[5] 吴晓波:《新消费主义的隐喻与狂欢》,搜狐网,2020年01月06日

[6]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04月01日

[7] 微信公众号文章:《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8] 百度百科:合肥少女毁容案,2011年09月17日

[9] 刘盈君:《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探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