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工艺分析与复原

2021-01-12 11:45梁列峰
服装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复原苗族

刘 超, 郑 强, 梁列峰

(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堆绣又称花绣、叠绣,也叫三角堆花绣,是将各色织物制作的小三角形绸布涂上皂角或者上浆,叠放在一起组成精致的图案,流行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村寨[1],成为黔东南苗绣的杰出代表之一。堆绣因图案配色、折叠方法和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立体效果,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堆绣的起源传说是在资源匮乏的时代,勤劳节俭的苗族同胞将制作衣物剩下的边角布料收集起来再利用,剪成小三角形堆叠成图案缝制在衣物上,这样既美观又可加固衣物。堆绣作为苗族刺绣中比较独特的绣法,制作费时又费力,是一种将拼贴与刺绣相结合的织物制作工艺[2],严格意义上这种堆叠的工艺更接近布艺。

目前,学者对贵州刺绣手工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破线绣[3]和马尾绣[4],对黔东南苗族堆绣的关注不够,故文中以收藏的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为基础,分析整理绣片的材料、制作工艺,并进行局部复原,以期完整展现黔东南苗族的堆绣织物工艺,促进黔东南苗族堆绣技艺的传承发展。

1 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分析

图1为收藏的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它是由4块绣片组成,每块绣片均为手工制作,绣片与绣片之间通过丝线连接,表面保存完好,绣面细腻精致,其装饰图案精美、颜色丰富。从绣片边缘的破损程度看,基本可以确定是从某个纺织品上拆下来的。

绣片的主体颜色为蓝色系。每块绣片由3层组成,最底层是硬纸板,中间层是黑色麻布,最上层堆绣绸布。4块绣片长短不一,分别为28 cm×8 cm,29 cm×7.5 cm,45 cm×6 cm和43 cm×6 cm。绣片主体由菱形几何图案组成,再以亮色小三角形绸片和彩色丝线点缀,绣片上下两块由辫线装饰。绣片4上镶有彩色圆形亮片;从前3块绣片的针眼推断,绣片上应都有亮片,因保存和丝线腐蚀的原因,其彩色圆形亮片已脱落。

2 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的制作工艺

参照文献[5],文中将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的制作流程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制作阶段、整理阶段,具体如图2所示。

堆绣绣片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尤其是绣片上面三角形绸布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工序;除了制作三形绸布之外,辫线与缝合还需要运用到女红工艺,例如镶嵌、缝合、钉贴等。各种工艺相互配合,制出工艺精巧且外观美丽的堆绣绣片。

2.1 准备阶段

堆绣绣片的准备阶段除了常用的缝制工具和设计图案外,还需要裁剪织物、绘制底样和制作辫线等。图案设计完成后,将皂角涂抹在市集上购买或是自制织物的反面并晒干,这是为了使织物更加硬挺与平滑亮泽,便于堆绣的制作。晒干后,将其剪成1 cm×2 cm的小布块,并按照颜色分类以备用(见图3[1])。

4块堆绣绣片纹样属于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堆绣中出现频繁且制作简单的形式,可通过三角形绸布排列出不同的组合,较简单的几何纹样不需要绘制底样。据说枫香树的种子形似几何纹,在几何纹中三角形代表财富,寓意子孙代代发;同时,三角形也是“蝴蝶妈妈”形象的提炼与概括,代表对主神“蝴蝶妈妈”的尊敬与崇拜[6]。

辫线也是黔东南苗族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7],可与多种苗族刺绣工艺搭配,装点织物。辫线苗语称为“嘎给兰”,在堆绣绣片中既能遮挡缝合处又可用于装饰[1]。大多数辫线是在编织架上编织,宽度较窄,在编织的过程中会加入一根或几根对比较大的异色线,辫线中的异色线就像是针线衔缝过一样(见图4)。

2.2 制作阶段

堆绣绣片的制作过程主要有三角形绸布的制作、三角形绸布的叠放组合、针线的固定与镶边等。

2.2.1三角形绸布的制作 三角形绸布的制作如图5所示。将剪好的小布条沿虚线折叠出统一的等腰三角形,形成堆绣绣片图案的基本制作形状,以便组合图案的使用[2]。

2.2.2三角形绸布的叠放组合 绣片图案由大量三角形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堆叠而成,呈现出多种立体效果,具体如图6[8]所示。图案大致运用4种堆叠方法:①最常见的堆叠方法是瓦片式堆叠,将三角形一个压一个叠放,三角形之间留少许空隙;②在第1种基础上衍生而来,将第1层三角形以瓦片式依次有序排列,第2层错开放在第1层的空隙处,再依次往后重复堆叠排列,这种方法与效果类似鱼鳞,称为鳞片式堆叠;③第1层放一块不同颜色的长布条,第2层以瓦片式叠放三角形绸布,在其空隙处露出第1层长布条的颜色,这种方法不仅使图案铺设形式与技法多样,也使堆绣色彩更为跳跃、活泼;④以菱形为边框、中心点为圆心,先制作菱形边框,再向心式地放射性叠放三角形,形成向心式综合纹样。

2.2.3针线的固定 不同的刺绣技法有其对应的针法,所以堆绣中不同的堆叠方法衍生出相应的针线固定方法,每一针的起落与钉线顺序都有讲究[1]。黔东南苗族堆绣的针线固定方法包括“三针法”“两针法”和“一针法”,堆绣绣片主要运用“三针法”与“两针法”(见图7)。其中:“三针法”是先用第1针固定三角形绸布的上端尖角处(a),再分别用两针固定三角形底部的两边(b,c),这种固定方法紧密牢靠、不易松散; “两针法”则是用两针分别固定底端(e,f),这种方法也能使图案平整,且呈现出生动的立体效果。堆绣绣片的制作顺序是由内向外、由中心向四周发散或顺着纹样从头到尾堆叠,每叠好一个三角形绸布就用针线固定,再继续堆叠下一个三角形绸布,这样的堆叠与固定方法要求底样设计者与绣片制作者具有空间想象力和丰富的经验。

2.2.4镶边 根据绣片边沿的结构和形状,将固定好的绣片用丝线进行缝制,起到装饰美化作用。

2.3 整理阶段

整理的阶段包括连片、缀装饰物和熨烫。

2.3.1连片 绣片与绣片之间常用丝线连接,方便收纳与保存;或是将绣片组合在衣服上,并用针线固定。堆绣绣片通常装饰在领部、肩部、袖部和门襟处[2],可以增加服装的观赏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固服装。

2.3.2缀装饰物 在堆绣绣片上添加亮片、异色小三角形绸布、异色丝线等装饰物,使绣片更加美观,也可以起到加固绣片的作用。

2.3.3熨烫 将完工的绣片熨烫压平,收好备用。

3 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局部复原与工艺特点

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在布艺堆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工艺要求,使绣品更加精美。通过分析堆绣绣片的工艺制作方法,总结绣片的结构及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局部复原。复原过程包括复原对象的选定与分析[9]、复原材料准备、复原制作(见图8)。

3.1 复原对象的选定与分析

绣片取自收藏的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4块长方形绣片所用材料、色彩、纹样与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选取其中的相同部分。

取以菱形为边框的向心式综合纹样[见图6(d)],先在底布上垫一个菱形,再以中心点为圆点,将三角形绸布向心式排列叠放第1层,然后在第1层的空隙处叠放第2层,依次逐层叠放。由于三角形绸布在叠放时,绸布之间会留出空隙,且部分绸布较软易变形,故要求三角形绸布有一定的硬度、易塑型,便于绣片的制作。

在制作绣片的过程中三角形绸布易移位、变形,所以对其间距及整体纹样的稳定性控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较密的针线固定。

3.2 复原材料准备

堆绣绣片局部复原时需要裁剪工具、布料、辫线、皂角和针线工具等材料。

在制作苗族堆绣时,需要的布料有两种:一种是堆叠三角形的绸布,一种是底布。所需布料或是在集市上购买;或是将自己织造的白色绸布用当地传统的染料染织,染织后的绸布颜色鲜艳、耐脏、耐晒、不易褪色。在绣片复原中因工艺和材料的限制,故文中选用集市上购买的布料(见图9)。

将皂角涂抹于绸布背面,利用皂角中的植物胶给布料上浆[7],使绸布光洁顺滑、硬挺并且防脱线,易于保存与防污;绸布晒干后,用裁剪工具将其裁剪成所需大小的长方形小布块(见图10),分类存放备用。

辫线是用8,9,11,13根细线或夹杂1~2根异色细线手工辫成的3 mm左右宽带子[10]。

3.3 复原过程与制作方法

绣片局部复原的过程与制作方法:纹样图案设计,复原绣片的三角形绸布制作,叠放组合,针线固定,整理。

绣片局部复原的结构:以中心点为圆心、菱形为边框,按向心式法则逐层排列叠放三角形绸布。根据绣片局部结构设计纹样图案(见图11)。

复原绣片的制作:首先将裁剪好的长方形小布块折叠成三角形,制得复原绣片的三角形绸布(见图12)。折叠后的三角形绸布布面效果更加细腻、丰富,也更易于图案的制作与压放,使绣面保持平整、光滑。

其次堆叠绣片纹样,将三角形绸布按照向心式纹样设计逐层堆叠,堆叠好的小三角形绸布用针线固定,防止移位、变形。在制作过程中要保持绣面整洁、排列整齐。固定时,第1针应背面插入[3],这样可以隐藏线头使绣面美观;排线尽量细密工整,穿线力度适中,过紧易变形与压坏,过松易脱落;缝制拐角处的辫线时,要依照拐角角度折叠辫线;缝制时注意整体绣面的美观与纹样的形状。

最后,根据绣面的完成度整理绣面,熨烫绣面、修剪线头或缀装饰物等。修复后的局部绣面如图13所示。

3.4 堆绣工艺的特点

黔东南苗族堆绣是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苗族服饰中装饰部位较固定,主要在领部、肩部、门襟、袖子等部位。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堆绣绣片的工艺分析与复原制作,发现堆绣工艺具有材料上的惜物致用、形式上的反复形态利用、使用上的藏拙耐用和创新上的情感炫技等特点。堆绣不仅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还保留了较多的少数民族韵味。堆绣绣片组成材料单一,仅为线和布料,但它却以组合堆叠的方式合理运用织物,使织物更加多样化、立体化,也使得其工艺复杂而精细[11]。

4 结 语

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民而言,服饰上的苗族刺绣就是记录他们民族生活方式、习俗文化、语言形态的文字[12]。而苗族堆绣绣片作为苗族工艺中的特殊种类,应对其特有的要素与制作工艺进行单独分析与研究。它看似简单,但简单的形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论是材料的节省,还是工艺的炫技与情感的寄托,都体现了黔东南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以及苗家人的精神信仰和民族文化。因黔东南苗族堆绣是一门纯手工的苗族工艺,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使得堆绣技艺较难传承,工艺也在慢慢消退。文中通过对其样式、工艺与复原的探究,期待为后续堆绣的研究与发展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黔东南复原苗族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遇见黔东南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