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的重验性设论

2021-01-12 01:13王天琪车依檀甄妮王亚洁杨佳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经络中药细胞

王天琪,车依檀,甄妮,王亚洁,杨佳(通信作者*)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北京1026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065001;4.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0 引言

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势,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只是方法不同,效果都是正向的。有的病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望闻问切”“望闻扣听”是中西医各自的检查手段,“望”和“闻”就是二者的共同点,有差异,也各有侧重,相互融合效果最佳。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与现代理化检测手段相结合,通过重验性论证,把中西医的治疗手段融为一体,宏观理论、微观规律和治病机理多措并举,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否定之否定、阴阳转换与还原论都有相互借鉴和相容之处,中医整体理论是可以包容西医的分析与综合论的,西医的实验与分析可以精确地解释中医的道家思想。西医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之上的。还原论把局部还原为整体,把整体切分为局部,经常以普遍性涵盖特殊性,忽略了人体的整体性。中医理论强调相互关联,从大局来认识,在整体状态下分析局部病情,其脏腑理论与西医不同,只是强调相生相克的关系。西医主要研究病理与形态变化,以局部的诊断治疗推动整体的康复。大局与整体规律可以涵盖局部的变化,局部和个体的变化亦可以影响整体规律。

1 经络理论猜想

5对腰神经、12对胸神经等都是形态解剖学的重大发现,与此相对应的中医带脉大致位于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1],而对于其他的12对脑神经、5对骶神经和8对颈神经等中医理论却没有详尽的描述。然而仅仅是带脉理论与胸12神经的契合,就演进出中医的维脉理论,并用以指导治病,进而产生了1+1远大于2的临床疗效。

世界医学界正在逐步认识到经络的客观存在,但却一直没有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对经络进行物质基础、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系统全面解释。只是提出了一系列假说[2],如类传导学说、体表内脏植物性神经联系系统学说、体液——神经调节学说、气——血液通道学说、人体自控系统学说、两重反射假说、经络——皮层——内脏关联假说、低阻抗经络假说等。通过对相关经络病症的大数据分析,几乎佐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包括循经络低阻抗、发光发声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感传等,并据此展开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Gimzewski认为[3],细胞从产生到死亡,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频率振动,并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频率代表某种特殊含义。要侦听到细胞的声音,必须大规模监测其发出的极其细微的声音,并与其它细胞区别开来,之后大规模分析处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这样的仪器可称之为细胞听诊器。如今,这项AI技术业已问世,并在金属疲劳度、结构探伤等方面得以应用。实验于医学诊断时,1000多个独立听诊器同步监听,将收集到的声频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上,使用专用语言进行高速运算分析后,自动生成渲染重现于显示屏上。实时监测细胞的声音,并通过深度学习对细胞频率变化进行动态对比,对身体健康给予提前预警。

据此,我们设想,经络其实就是具有特有震动频率的、分布于体表下一定深度的、一系列具有传导特性的呈条带状排列的细胞群,它与相应的脏器中细胞的震动频率相一致,针灸就是对震动的频率、波峰、波谷以及波长的调整。各个脏器以及相应经络的频率与波长都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人体的和谐统一。DNA以及细胞器应该是推动谐振的源动力。

2 中药的作用机理

中药应该是通过调节体液的pH值和对机体药物靶点的契合而起到治疗作用。

2.1 中药对调节体液酸碱度的影响

中药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的酸碱微平衡,调节机体的阴阳微平衡,让机体达到动态的酸碱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来推测,氢氧根离子在中医理论中就属于“阴”,而氢离子则属于“阳”,身体整体的阴阳趋于平衡,就恢复了健康[4]。但是在机体内部,就不是如此简单,或以有机酸及有机碱的形式呈现出来。

2.2 中药的拓扑学结构与功效

依据2004年FDA公布的植物药产业指南,只需证明两点就能申请中药新药。一是无毒,二是有效。中药要证明有效,不需要鉴定出活性成分,不需要搞清楚精确的药理[5]。只需要做有空白(安慰剂)对照的随机性双盲实验,证明其确实有效即可。然而,如果没有更为准确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毕竟是一块短板。

中药的功效应该与其化学构成密切相关,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活性功能基团的化学结构的中药也往往具有相类似的药理作用,也就是说,中药的性味与化学结构与成分相关[6]。含有特定化学结构成分的中药制剂,在体内或有特定的受体,或与侵入机体内的异物相结合而使其失效后排出体外,构成多分子、多靶点的治病机制[7]。随着中药配伍的变化,这种活性功能基团的数目以及分子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针对病灶进行特异性攻击。

拓扑学可以被用来对自然学科中复杂的立体结构加以分析,甚至可以探寻复杂中药制剂分子结构的拓扑不变量,表征后建立起中药的有效分子结构图,利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数量关系来预测中药活性基团的性质,指导中药的配伍。

这样的分子结构图可以表示为:

G(V,E)。

顶点集: V={V 1 ,…V n };

边集:E ={ e 1 ,…, e m};

e =[V i , V j]为 2 顶点 V i 与 V j 之间的连线。

每个顶点代表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每条边代表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8]。

用拓扑学方法找出分子结构图中的各种不变量即拓扑指数,将拓扑指数与该分子的各种理化性质关联后建模,用以预测物质的理化乃至生物性质。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拓扑不变量,所有的化合物包括一种中药或者若干种中药组成的方剂中活性功能基团均可以获得拓扑不变量,能基本反映出活性功能基团分子键的性质甚至原子间的结合顺序、分子的支化度及分子的形状等结构信息,且不受经验和实验的限制,在中药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应用前景广阔[9]。通过“结构——活性”的对应性分析,确定中药活性功能基团的结构,进而确定这类结构对治疗某种疾病,对人体中某个器官或组织的作用机理,对于改进中药方剂的配伍,确定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以及组建新的更加有效的方剂具有可期的光明前景。

3 针灸穴位的推测

3.1 针刺麻醉的更多应用

针刺具有疏通与关闭经络的作用。大部分的针灸属于疏通作用,少量针刺具有关闭作用,针刺麻醉就是关闭。

针刺麻醉有很多好处,既能够避免麻醉药使用过量,也可预防医药源疾病和药麻时产生的操作失误,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系数,而且,手术当中患者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及时了解病患的感受,调整手术方案。虽然有时也会导致疼痛,这应该与不能完全抑制脏腑的反应有关。但不会造成死亡。针麻对于心、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年老体弱者尤其适用,只是由于现在几乎所有医院的中医针灸与西医不在一个科室,因而在手术中应用很少。

业已证明,经络穴位周围有较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具有低电阻特性,交感神经受损后腧穴即失去这种低电阻特性,这应该与经络特有的电子传感性和谐振有关,针灸会加强或者减弱细胞的振动,从而改变电阻值。调整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即可以调整细胞谐振的频率和波长,产生针感,治疗疾病。

4 八纲的辩证假设

(1)阴阳,阴阳的本质是能量与物质的转换与传递。阴盛阳衰,阳盛阴衰,相互转化。比如人熬夜后体内缺乏维生素B2,微量元素锌的排出增多,表现为中医的阳虚现象,此时体内处于生理酸性状态。太阳之热是自然界变化的原动力。就人体而言,阴阳是相对的能量转换的体现:温热为阳,寒凉为阴,阳盛之时,新陈代谢加快,阴盛之时,某一特定器官可能产生某种营养物质的蓄积。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生理酸性与生理碱性处于平衡状态,动能与势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人体内阴阳细微的失衡即导致疾病的产生。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阴阳就没有绝对的平衡,但是在食物、药品和理疗的作用下趋向于平衡。当平衡难以维持之时,人的生命也就基本进入了尾声。

(2)虚实,当邪气旺盛,而正气足以与邪气相抗衡得时候,一般出现虚证;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的时候,表现为虚证,虽然正气还能抵抗邪气,但力量明显不足。虚实病证可以出现表象与本质不一样的情况。造成虚实症状与体内微量元素的的缺乏与过量有关。锌、锰、铁等微量元素过量摄入为实证,缺乏则为虚证[10]。而微量元素的摄入与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亦具有相关性。

(3)表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与中医学有趋同性。所谓“表”乃中医外在病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是内因和环境外因综合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蛋白质水平反映了细胞或组织的特异性,和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中医上的“里”。中医病证的多样性与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性存在必然而内在的联系,蛋白质分子间的复杂关系呈现细胞的多种功能活性,是中医征候发生前后体内微观变化的物质基础,对于探讨中医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中医理论上的表里则可以通过脉象表现出来。经络的谐振在脉象上会有集中的呈现,从而判断出脏腑的病变[11]。

(4)寒热,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导致人体生理性病变。对于阳盛状态的细胞,为了维持其内环境的平衡,寒药受体便会增加,热药受体便会减少。即使让等剂量的寒药和热药同时作用,阳盛细胞对寒药的吸收会更占优势,以便回复到寒热平衡状态。寒热平衡失调状态下的细胞会优先摄取能纠正失调状态的药物,从而得到调整,此时热性药的存在或许对平衡影响不大。寒性药和热性药同时发生作用时,机体即趋向于平衡[12]。阳盛细胞应该排斥热性药,阴盛细胞或会排斥寒性药。考虑药物归经问题,我们就可以使中药的副作用降低到极微。

5 “气”的概念

(1)气的本质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到达肺泡之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2)中医理论的“阴阳二气”本来就是一个系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者,气也,除了指“气”之外,还应该有另一层含义,即“一个系统”,也就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本质也就是“一”[13]。

(3)中医理论中的“正气”与西医学的正常免疫功能具有相似性[14]。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正气起到了保护人体免受邪气侵袭的功能,而西医学中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及免疫自稳三大功能,及时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异己,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

6 一些列猜想的临床性应用前瞻

(1)通过对细胞谐振的研究,可以找出不同经络在身体正常时的固有频率和变动范围,进而通过检测而得出在频率失常时身体所呈现出的病态表现。如此,通过针灸以及震动频率的加持恢复原有正常的细胞振频,会加速恢复健康。

(2)可以对中药的有效活性基团进行拓扑学的理论推测,进而组合出新的方剂,并优化原有方剂,淘汰不良方剂。

(3)上述重验性猜想都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成果推理得出,经过科学实验的重复性佐证,会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勃勃生机,相信也会让中医的各个流派迅速融合,让中医与西医更加完美地结合,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经络中药细胞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DANDY CELLS潮细胞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