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2021-01-12 01:13董明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重点难点内化教材内容

董明会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保山 678000)

0 引言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学科,它是架在基础知识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1],是中医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推进其教学模式改革是势在必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混合式教学就是把教学与现代科学中的网络技术融合到一起,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模式,其在《中医诊断学》这门课应用设计如下:

1 线上设计

《中医诊断学》线上设计包括:初学,讲解,测试,应用四部分,为知识的传递环节。线上设计使用的平台是雨课堂,详述如下:

1.1 初学

按教材每一节的内容为一个单元做成PPT,内容和教材一模一样,不要删减,重点难点通过划线标出,一些新的医学术语进行标注,并给出解释,如:“五色主病中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2]。其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因瘀血日久所致。注:黧是黑中带黄的颜色。”这里划线部分为重点,要求学生背诵。这里注的部分为学生不能理解的,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在每一张PPT后,设有针对这一张PPT的习题,强化知识点的记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对教材内容有初步了解。

1.2 讲解

PPT后面设有慕课视频,视频是关于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视频以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主,可以从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等教学资源平台选取,这些慕课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预习,每一个视频的时间都在10-15分钟,一个知识点一个视频,PPT和动漫都做的很精美,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测试

测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教材内容和慕课后设有习题,这是对阅读教材内容及学习慕课进行测试,题目设计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在教材内容或慕课视频里找到,起到监督是否对教材内容或慕课视频认真学习。除此之外还要设置一套试题,是针对预习的所有内容,以及前面已经学过的章节内容进行测试,

出的题目相对难一点,需要学生跳一跳脚才能够得到答案,起到深化理解初学内容,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前后贯通。

1.4 应用

在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临床实践应用,设置一道案例分析题,其题目涉及的理论包括将要讲授的内容和前面学过的内容。如讲授肝胆病辨证前,可以设置这样一道案例分析题,“男,63岁,教师。5年前因家事不和,经常发怒而出现头痛、眩晕,并逐日加重,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近几月病情加剧。现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恶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而有力[3]”。并设有相关问题,“(1)写出主诉。(2)写出证候分析。(3)写出证名。”其中第一题是对前面已经学过的问诊内容的复习,第二、三题是对预习内容的应用。

以上是整个线上设计的步骤,设计完成,通过雨课堂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学,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养成学的习惯,完成知识的传递。如何让学生按照设计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一是把线上的内容作为平时成绩,这个成绩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40%,促进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二是通过雨课堂反馈的信息,没有查看学习资料,或者已查看但是没有完成的学生,要及时提醒,争取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所有学生要把预习的内容完成。然后整理学生答题的情况,尤其是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这是线下上课主要讲解和讨论的内容,是线下上课的基础。

2 线下设计

一节课45分钟,只听老师讲,缺乏互动性;只听学生说,缺乏指导性,所以一节线下课,既要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又要有老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概括,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深度,又达到了学习知识的广度;既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又发挥了老师为辅的指导作用。故线下设计主要可以分为四步:一是回顾上节课讲解的重点内容,温故而知新;二是讲解并讨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三是概括总结本节课内容;四是布置课后作业。详述如下。

2.1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由于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存在连续性和相关性,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本节课的学习,也增强了对上节课知识点的记忆。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为了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凡是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得到一些小的奖励,激励学生课后复习。

2.2 内化本节课的新内容

内化本节课新内容由对新的知识点的讲解,对重点难点的讨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三部分构成。

对新的知识点的讲解,主要讲解学生线上学习出错率比较高的习题,以每一个问题为一个知识点,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哪里出现了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这样既缩短了课堂老师的讲授时间,又有针对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对重点难点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的表达,通过讨论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关键步骤。比如问诊中的“恶寒”与“发热”与八纲辨证中的“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初学者多认为“恶寒”就是寒证,“发热”就是热证,这种认识只是部分正确,经过讨论,有的同学会根据已经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疾病的寒热表现有真假之别,有真寒假热证,外在表现是热象,本质是寒证;有真热假寒证,外在表现为寒证,本质为热证。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认识到,临床患者表现为恶寒,多为寒证,但也有热证;临床患者表现为发热,多为热证,但也有寒证。

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即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通过线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的传递,理论知识就可以指导线下临床技能操作。比如:舌诊中的望舌色,淡白舌临床意义可见气血两虚、阳虚[4]。学生在线上已经看过淡白舌的图片,在线下课堂上为同学们准备两到三个患者,让学生找出哪位患者为淡白舌,找到淡白舌的患者,问其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患者舌色和听取患者主观感觉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淡白舌的认识和临床意义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得以验证,为临床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内化知识得以升华。

2.3 概括总结本节课内容

通过总结概括,提炼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用以点带面法概括八纲辨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热、黄、数、干、烦。热指发热恶热;黄指痰、涕黄稠,小便短黄,苔黄;数指脉数;干指口干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苔干燥少津;烦指烦躁不宁。通过热、黄、数、干、烦这五个点,带出热证的临床表现整个面,有助于学生记忆。也可以根据证候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推导记忆,如气病辨证中的虚证,气虚证是最基本的证型,它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气陷证、气不固证,甚者导致气脱证。

2.4 布置作业

作业是促进学生课后复习的最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加强知识的二次内化。作业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获得学情反馈。

3 小结

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理论知识的传递与线下对理论知识的讨论应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线上理论知识的传递指导线下对理论知识的讨论和应用,线下对理论知识的讨论和应用内化吸收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和“教”的完美配合,使“学”回归到本位,即“学”为学生的权力和责任,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手段,为知识的传递环节;而“教”它只是促进、激发学生更好的学,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为知识的内化吸收环节。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良性循环。同时知识的传递由学生自己安排和掌控,即线上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完成测试题、对案例分析等方法,完成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把控学习的进度,自由把控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分段学习[5],使学习更具人性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性。线上完成知识的传递,线下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话语权[6],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同时使老师的指导更具目标性,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进行全体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可以一对一的指导[7],因材施教。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了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重点难点内化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卤代烃重点难点例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