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旅游未来发展的两个“一体两翼”※
——兼及东西两翼发展重点

2021-01-12 23:54任唤麟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体两翼两翼海洋

任唤麟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我国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也是目前全球最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之一。统计数据显示[1],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2019年,我国国内游客已达60.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已达57 251亿元;入境游客14 531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 313亿美元;旅游收入对GDP(99.1万亿元)已经有较大的贡献比率(6.7%),且我国旅游业总体上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与此同时,旅游正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再提高,这一变化还将会继续深入。

在我国旅游的快速发展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又有值得让人思考的重要问题:从现有旅游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与格局来看,为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的发展,未来我国旅游在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上将会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与充分的讨论,因为不仅涉及诸多影响因素,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必定会对我国旅游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此少有涉及,本文试从较宏观、较抽象的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从资源与空间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并对以海滨与海岛旅游、荒漠绿洲旅游为发展重点的定位作一思考。

1 资源维度的一体两翼

资源是旅游发展最一般的基础,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综观我国旅游资源,文化、自然与生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发现,我国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体两翼”,是以文化为主体、自然与生态为两翼的发展。

1.1 文化为主体

从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一体”就是应以文化为主体,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地文化吸引人们去细细地、反复地品味与探索,在品味与探索中观照自身,观照世界,观照历史,在品味与探索中审美、解惑、益智、康体……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只会因空洞而流于形式。

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2]。也可以说,旅游是一种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虽然旅游活动中也有物质消费,但主要还是一种文化消费;即便是物质消费,也主要还是为了文化的物质消费。历史地看,我国的旅游业出现于近代,之前基本上只有旅游而无旅游业;也就是当专门的旅游经营、服务与管理出现后,才有了旅游业。旅游业出现以前,基本无门票经济。那时的旅游活动当然也会与经济发生联系,因为旅游活动往往离不开食、住、行、娱、购等,也就难免要与之发生经济联系;但这与日常生活中其他出行与之发生的经济联系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不是专门的旅游与经济的联系。古代早期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活动,是一种文化的活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聚落与城市,参观考察体现政教风俗的“国之光”及民间采风、商贸与文化交流、参观古迹等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活动。像北宋时期市民休闲娱乐兴起,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等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其旅游活动同样是一种文化的活动。现代旅游活动也仍然是一种文化的活动。文化是旅游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属性,经济属性则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业出现后派生的属性;没有旅游的文化属性,则不会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以文化为主体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二是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三是旅游促进文化的发展。前两个方面上文已有所分析,最后一个方面表现为,旅游与文化在发展中可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提升旅游的品质,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文旅融合,旅游可以更加具有魅力,文化也会更加富有活力。当前文旅融合不仅在理念上已经形成共识,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发展,像一些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就在文旅融合路径与模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有一些文化主题公园“大而空”,名为文化主题公园,却偏偏缺少文化含量,这样的文旅融合难免要失败。我国旅游的未来发展之所以应以文化为主体,不仅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国土空间广袤,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具有文化资源的优势;也不仅因为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以文化为主体体现了旅游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特点;还因为以文化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旅游的文化功能作用,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的建设与繁荣,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1.2 自然与生态为两翼

自然与生态无疑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与自然生态似乎是相对的概念,但以自然与生态为对象的旅游活动同样是一种文化的活动。魏晋以前,自然与生态于旅游活动中主要是探索与认知的地理事物;魏晋时期,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使人们懂得了山水之美,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山水的审美追求推动了我国自然与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时至今日,自然与生态仍然是旅游活动中审美追求的重要对象,未来还会如此。而无论是探索与认知地理事物,还是审美追求,都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从其与人类的关系来说,自然与生态无外乎两种状态:一是原生态的自然与生态,一是人文化的自然与生态。人文化的自然与生态是基于文化理念或文化理想而改造的自然与生态,或者是基于文化理念或文化理想而打造的自然与生态,即人造的“自然”与生态;无论是改造的还是打造的,因为留下了文化的烙印或遵循了文化的范式,如果成为旅游资源,则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自然与生态旅游资源。至于原生态的自然与生态,虽然没有什么文化的烙印,或者也没有遵循什么文化的范式,但它们也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观照下才具有审美的意义,或者说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它们,才能领略其美。而掌握文化的正是人(旅游者),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文化的观照即是人的观照。因此,以原生态的自然与生态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也还是一种文化的活动。

文化的介入使得自然与生态的关系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自然包含生态的关系,如生态文明、生态景观小品中所说的“生态”,虽然与自然密切相关,但因其文化内涵而已经超出了自然的范畴。因此,自然与生态可以看作是有密切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种资源。以自然与生态为两翼,不仅因为自然与生态历来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仅因为以自然与生态为对象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的活动,还因为良好的自然与生态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境支撑。如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体感舒适的风速及绿水青山等等,不仅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重要环境保障。

2 空间维度的一体两翼

旅游活动是一种空间活动,“空间”不仅本身是一种资源,而且包含旅游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从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我国旅游未来发展应以中部为主体、东西为两翼,构建空间维度的“一体两翼”。

2.1 中部为主体

以空间维度而言,“一体”就是以中部为主体。中部为主体是指以我国国土空间的中部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本文所说的“中部”不同于日常所说的国土空间的中部区域,而是以“胡焕庸线”[3]为参照,往东、往南至我国大陆海岸线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总体上人口较稠密,生存的自然与生态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而人文活动频繁,旅游资源富集,加之旅游开发历史久远,因而无论是作为目的地还是作为客源地,历来都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如2005—2017年全国每年客流量以“胡焕庸线”为参照的西北半壁均未超过总量的5%,东南半壁(未含港澳台)均未少于总量的95%[4]。本文所说的中部区域即为“东南半壁”的主体部分,这一区域未来仍将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观察认为,中部区域仍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质资源正在减少,开发利用的难度已经增大,开发利用的成本已经上升,且不久将会进入其旅游生命周期的平稳期。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平稳期后,多数情况下是力争保持一个较稳定的发展水平,以避免其进入衰退期。为促进旅游的新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新需求,顺应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在空间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未来我国旅游应有新的拓展。“东西为两翼”即为本着以上思路提出的、顺应发展趋势的空间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拓展。

2.2 东西为两翼

所谓“东西为两翼”,是指以我国国土空间的东部与西部为两翼,“东部”与“西部”是相对于“中部”而言的。中部为主体,东西为两翼,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资源的概念,是一个着眼长远、未来发展的空间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

其中,“西翼”是指以“胡焕庸线”为参照的广大西北部区域(西北半壁),但又不拘泥于“胡焕庸线”,具体是指内蒙古、陕北、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区域。“胡焕庸线”是一条连接黑龙江爱辉(瑷珲/黑河)与云南腾冲的直线,是一条人口密度的突变线。线的西北侧总体上地广人稀,生存的自然与生态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条线是依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口数据而做出的,现在线的西北侧在人口、自然生态条件与经济上因发展而已经有较大的变化,但作为人口密度突变线所反映的基本格局未有实质性改变;在经济发展格局上,“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李克强总理之问(2014年)也曾引发热议。据研究[4],西北部区域旅游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其旅游发展滞后的基本格局及其与线的东南侧(东南半壁)之间的差距也未有实质性改变。长远地看,这一区域将有着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自然与生态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这一区域将以广袤的空间及其具有吸引力的特色资源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东翼”主要是指以我国大陆海岸线为参照的海滨、内海、领海、海岛等的空间与资源。我国文化在传统上是较为保守的大陆文化,较缺乏对海洋的进取精神。尽管我国海滨浴场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初,如青岛海滨浴场;海岛旅游最早则可追溯至北宋,如普陀山宗教旅游,但我国海洋旅游总体上发展较缓慢,滞后于世界上众多国家/地区海洋旅游的发展,这与我国广阔的海洋旅游空间、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不相匹配。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党的十九大提出“陆海统筹”发展战略,对引导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毕竟海洋旅游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也对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底子较薄,内陆居民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而对海洋旅游的热度不高,这对海洋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的旅游需求正在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借助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东风,调整发展思路,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以充分释放海洋旅游的发展潜力。

3 东西两翼发展重点

东西两翼不仅是空间概念,也是资源概念。依托东西两翼的不同资源优势,未来可以分别重点发展荒漠绿洲旅游、海滨与海岛旅游。

3.1 荒漠绿洲旅游

荒漠绿洲旅游在西北部区域(西翼)应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旅游类型。荒漠包括岩漠、砾漠、沙漠、盐漠、泥漠等类型,其具有水草之处常形成绿洲。我国是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1.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区)共占95.64%。由于国土绿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连续净减少,建成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累计已达120个,我国已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5]西北内陆干旱区与半干旱区,虽然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的自然条件较差,但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样,除荒漠、绿洲外,还有草原、湖泊、冰峰雪山、峡谷森林等自然风光,也有古文化遗址、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

在这些旅游资源中,荒漠中的绿洲结合有荒漠与绿洲的优势与特色,如果兼具其他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容易形成旅游吸引力,在可自主、可合作、可参与的旅游活动中,能满足旅游者猎奇、探险、科考与体验异域风情的需要。绿洲不仅是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优势还在于可以为旅游服务提供支撑与保障,尤其是绿洲城镇与聚落,可以解决食、住、行、购、娱与旅游咨询诸问题。虽然荒漠绿洲旅游尚未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发展还比较粗放,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配与环境治理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的逐步改善,荒漠绿洲旅游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其未来发展必定前景广阔。

3.2 海滨与海岛旅游

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曲折、漫长,总计32 000多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 000多公里;大于500m2的岛屿达6 500多个;[6]毗连大陆边缘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域连成一片,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跨海域旅游无障碍,适合开发观光、度假、运动休闲、探险、美食、研学、科考等多种类型的旅游。在东翼的海洋旅游发展中,海滨与海岛旅游应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旅游类型。观察认为,目前海滨与海岛旅游发展迅速,其市场关注热度要大于荒漠绿洲旅游。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官网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至2019年,滨海(1)滨海与海滨是有差异的概念,二者外延有交叉。因海滨旅游未有完整统计数据,此处以滨海旅游数据作参照。旅游全年实现增加值18 086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50.6%,其中有较大一部分为海滨旅游增加值,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滨是海岸线与陆地的交汇处,也是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的汇集处,历来是旅游开发的重点资源与空间。尽管我国海岸线漫长,但适合于旅游开发的优质天然浴场与海滩却为数不多。这对海滨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也是我国海滨旅游开发较早,而至今少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海滨旅游景区的重要原因。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与海洋治理的加强,这一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观。在上述6 500多个岛屿中,有人居住的为400多个,大部分为无人居住,这反而为特种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空间。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海岛旅游占据了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较大的比重,如2017年全国国内总旅游人次是50亿,海岛游人次占到7亿。可见,其未来发展前景同样广阔。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海滨与海岛旅游还缺少高质量的景区与项目,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海洋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最喜欢海岛游的主要客源地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海洋旅游市场与国际海洋旅游市场都还应有进一步的拓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4 结语

我国旅游未来发展在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上应把握好方向,抓住重点,科学、高效地利用好资源与空间;从宏观层面突破固有思路,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统筹协调好文化主体与自然、生态两翼,中部主体与东西两翼这两个维度的“一体两翼”的发展,为我国旅游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旅游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整合资源与空间,实现旅游与文化、自然、生态之间的深度融合,中部主体与东西两翼的协同演进,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文化旅游已然成为发展的重点,对于东西两翼的发展重点海滨与海岛旅游、荒漠绿洲旅游,为克服不利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引导,又要扶持,还要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均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两翼海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春 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之“冠名培养”模式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创新腾飞需要科技与时尚的两翼支撑”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发展蚕桑被列为“两翼农民万元增收”计划28个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