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12 01:01瞿加强
启迪·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措施创新性人才培养

瞿加强

摘要:体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工作职责,往往被视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前沿阵地。我国诸多体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体校培养结果不佳,以至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不精、就业不准等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对体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置等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实践操作;2教育方式单一、课程规划协调性不足及教学体系不健全;3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人才脱轨。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培养措施,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高效培养提供有效参考建议。

关键词:体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培养措施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

1.1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实践操作

现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经历多年演变及发展,深受教育体制的不断影响,具体推广期间,可能出现轻微变化,势必需要得到持续完善及优化。 分析我国几所体育高校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户外课程较少。学校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和健身指导等工作,没有在校进行实地的操作等,实习期间也存在管理不严,学生实习不规范等等现象。根据我国各高校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可发现,日常教学期间新型教育体系的应用相对较少,普遍存在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健全的问题,无法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1.2教育方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健全

我国教育部门早已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当调整体育课程,着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相关院校势必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增加新科目、扩大选修课、减少课时总数,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1.3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人才脱轨

由于单一教学方法和滞后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校体育专业的日常教学期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结合许多体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一种普遍现象,遵循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教师往往比较多,直接影响到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基础运动设施缺乏也存在影响总体教学效果的可能性。

2 体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对策

2.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

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意识可以执行价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二是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体育教师外,体育专业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和体育产品销售,说明他们的就业选择较为有限。由此可见,体校要打造创新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绝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制度的规划的要求。例如,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在招生办学方面进行合作,企业提供适当的教学资金,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向企业输送更多优质体育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

体校开设专业课程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和学科结构,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社会要求的新时代社会体育应用人才。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必须高度重视必修课,重视选修课,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科目的比例,处理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安排实践科目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2.3组建师资队伍

为了培养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快速适应各种教学环境的能力是必然的。例如:可利用聘请企业合作优秀骨干及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等手段,为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且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讲解实践案例,帮助其积累更多地实践经验,并且充分发挥多元化人才引进模式的作用,彻底解决高校自身师资团队力量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和谐多元的教学环境。

3结束语

通过对本文的探索,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也符合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要求。同时,创新型人才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前提,注重树立创新意识,否则就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院校高度重视体育专业规划,将工作重点转向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分析教学期间各种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实现从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庆波,戴俊,柴伟丽.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06):98-104.DOI:10.16237/j.cnki.cn44-1404/g8.2021.06.013.

[2]刘文武.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技能教育改革:制度屏障与跨越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6):716-721.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6.014.

[3]顧莉,罗晨.基于供需匹配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完善路径[J].武术研究,2021,6(11):128-130+136.DOI:10.13293/j.cnki.wskx.009280.

[4]金绩磊. 东北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5]李赟鹏. 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培养措施创新性人才培养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