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育人视域下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课程领导力建设BASE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1-01-13 20:43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王明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课程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王明伟

基于新时代大背景,从国际角度来说,人类进入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为基本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家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育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层级的课程构建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进入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质量提升时期。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等教育的前预备阶段,高中学校挑战巨大,任务艰巨,我们的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索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开始和推进的。

一、模式“升成”

1.认识这个时代

全球角度的时代有两大特征,一是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称其为:“VUCA(乌卡)的世界。”乌卡的世界,指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二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大数据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及时、更全面、更深刻,人工智能开始替代我们承担起大量繁琐、简单、明确化的任务,让人类有精力去面对更多的不确定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世界的不确定特征要求人类提升自身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特征的能力。

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书中指出“原来的传授知识的教育目标已经无法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准备应付不确定性的头脑”。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头脑,需要我们在不确定性中选择确定性,以不变应对万变,从教育层面来看,这个不变就是基础、就是常规与常识。

国家角度的时代,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遭遇“卡脖子”难题。因此,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强基计划”,就是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基础教育作为基础工程中的基础,更要为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妈妈是“小旋风”柴进,喜欢广交“好汉”,她的朋友很多,手机天天响个不停。我也继承了这个优点。所以,在班上,我的人缘也是十分的好,广结人缘让我在学校左右逢源。

2.践行新课程

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呼应并回答了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行新课程,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纵观教育现状,以下问题需要我们警醒。

一是“五育并举”问题。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陈腐观念仍然严重左右着家长、学生的价值取向,也给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带来冲击和影响。二是智育质量问题。以标准答案和分数高低为基本特征的评价操作还占据主流,重答案、轻探索,不会质疑、不想质疑仍为学生的成长短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受到严重影响,智育开发受到限制,与新时代人才特征出现偏差。三是育人方式问题。教师对新课程认识还在深化中,传统的育人习惯占据主流,育人方式改革尚处于探索和推进过程中。

3.感悟课程领导

以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课程五层次理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观察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可以做出如下两点判断。

一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经过近20年的研究修订与实验,已经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到“正式课程”的阶段性转换,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是这一转换的重要标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从整体的课程创建转向具体的课程实施,加速高中教育群体的课程领悟,提升课程运作能力,提高“实然课程”质量成为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段高中教育的重心所在。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学校,任务完成的质量高低也主要在学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学校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再次进入课程领导的活跃期和关键期。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组织运作,加速校内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群体对新课程的领悟进程,提升新课程的运作能力,提高“实然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在充分领悟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做出新的课程规划,并将其成功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行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承担起新时代国家赋予高中学校的神圣教育使命。学校的课程领导力面临严峻考验。2020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工作即是佐证。

二、模式内涵

一般认为,学校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核心、教师为基础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为载体,以提升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校长、课程、学校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以及课程理解、规划、执行、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哈三中课程领导力建设BASE模式是学校在“三新”(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为履行学校课程职能,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以回归为核心,由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组成课程共同体,并以不同路径积极探索,构建共研共建共享课程体系的教育实践。

BASE 模式由“B”“A”“S”“E”四部分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

“B”指Basics,含义是回归。回归教育本源,在当下突出体现为立德树人和成长基础。“回归”是模式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具体为“A”“S”“E”。

“A”指Administrate,含义是规划与管理。规划,强调学校对校内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包含对国家教育意旨的落地和对学校课程方向的指引,保证学校教育的正确方向与教育的具体内容。管理不单指对课程实施监管,更强调对课程提供保障,保障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是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包括基于需求为教师提供的课程开发的必要时间、空间与资源,在教师课程领导中尊重其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团队力量来帮助、支持和引领教师改进教学。

“S”指Stimulate,含义是激发与促进。激发团队特别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是课程领导的重心所在,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改革实验,增强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内驱力、自信心和坚持力,以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在激发的基础上,促进教师的课程建设行为。激发在唤醒,促进在保障。

“E”指Explore,含义是探索。重点指学生的课程参与行为。此处的学生探索,一是指学生对于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好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完全被动地“框定”在学校预设的课程架构中,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识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创建中。二是指学生在具体课程学习中的探索。探索未知的领域,探寻事物的本真,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S”“A”“E”分别指向学校中的三个群体: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三个团队构成学校课程领导合作共同体。大家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也是成果的共同分享者。其中,管理团队重在课程规划和课程保障,是执掌方向和保障开展的主力。教师团队是开发主体和落地主体,教师的课程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学校课程规划变为“实然课程”的程度和效果。学生不但是课程的享用者,也可以是课程的创建者,教育的更好境界是学生不但分享课程成果,更参与课程开发,实现师生在课程共建中的共同成长。

三、模式实践

1.管理层面:重视构建课程体系,更重视保障课程实施

一是构建并完善学校三育课程体系,履行校级课程规划职能。学校统筹国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校本选修课程,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普育”“个育”和“卓育”的“三育课程”体系。“普育基础课程”面向学生发展的基础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发展的各个方面,普育为个育延展提供原点,普育为卓育提升提供支点。“个育延展课程”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特长,针对学生的选择层面,个育是普育多维度的延展,个育是卓育生长的动力。“卓育提升课程”适应卓越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卓越学生的特长突出,面向学生发展的高端层面,卓育是普育的理性发展,卓育是个育生长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研组依据学校“三育课程”体系将本学科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分层设计,目前各教研组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结构与框架体系。

二是探索学科教学督导制,强化课程实施保障。我校借助“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学科三年发展规划督导活动,历时三年分四批完成了11个学科的督导,落实了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深化了对学科建设价值的内涵理解,探索了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将学科督导这一机制,拓展至“王明伟校长发展共同体”中,完成对共同体10所学校两轮共九批次的督导。在督导与被督导过程中,完善了学科和学校课题体系构建,优化了课程管理,为各个学科特色发展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

2.教师层面:重视激发课程意愿,更重视鼓励课程创新

一是尊重教师课程领导地位,营造共享的课程氛围。强调尊重教师合法享有的课程权力,特别是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彰显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性,秉持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包容,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建设与开发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教师认同性与创造性,强化教师的内在需要,增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内驱力。

二是激发教师课程创新意识,构建共研的课程团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课程意愿,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与课程方案设计,让教师的教育教学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形成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构建沟通协作、乐意分享、互动支持的课程团队,利用集体的智慧力量助推课程研究与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共商共研,制定校本课程开设方案,着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语文组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课程时代化、生活化、情感化。外语组强化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以主题语境为引领的项目式学习。物理学科突出实践应用和思维互动式教学,以实验点亮科学探究的课堂。生物组积极践行“实践教学”,打造“哈三中生态试验基地——耕读园”。历史组教师突显概念教学和主题教学,将口述史研究与博物馆教学引入课程中。地理组课程教学重视在“问题”引领下的学生探究和发现,构建联系真实生活情境、跨学科融合的文化课堂。

三是保障教师课程权力,肩负共担的课程责任。依据教师的课程实施建议,学校在一些课程上采取长短课时+走班制+选项课+微课+项目式课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积极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的课程领导创造条件。语文教师纪聪涛,在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学校给予其配备专门教室,提供资金购买书籍,创建“三乐书屋”,支持他开设公益课程——“行走的语文课”。物理教师李冰,擅长DIY手工教具制作,学校为此建设了DIY实验室,组建了研究团队。音乐卢庆泽老师联合高校舞蹈专家,让东北秧歌走入校园、走进课堂。我校还有一大批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科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完善了多元的课程体系,拓宽了成长渠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3.学生层面:重视推动课程学习,更重视参与课程共建

一是设计实施学生讲坛。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校本课程,课程计划及授课内容由学生策划,主讲人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做“学生讲坛”主讲人,课前试讲宣传,与老师同时站在被选择的舞台上。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经过遴选,每年在两个校区共计开设10-15门课程。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基于特长的校本课程开设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形成更为完善的学生讲师的培养和奖励制度,提升“学生讲坛”的影响力。

二是规划升华学生社团。我校共有注册学生社团85个,社团在籍成员2000余人,社团种类涵盖了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十大类别。为充分发挥社团育人作用,学校将社团课列入正式课表,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配备指导教师,激发学生自主组建社团积极性,提升学生基于自身需求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在当下的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价值引领、突出专业情感、突出问题解决、突出思维品质,引领社团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是推进深化研究性学习。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已开展19年,总计有近3000个研究课题。这种学习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物化成果。同时,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推动各课题进行项目式课程转化中,成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生产、生活,在跨学科的探索与研究中,参与到课程共建中。

模式构建不是目的,通过模式构建,深化课程领导认识,提升课程领导能力,优化课程实施是我们的宗旨,探索还会继续,我们仍旧在路上。

猜你喜欢
新课程学校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