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纪实、反思与评析

2021-01-13 20:43执教者哈尔滨市呼兰区东方红小学杨冰雪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天祥大屏幕诗句

执教者 哈尔滨市呼兰区东方红小学 杨冰雪

评析者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杨修宝

(本课选自《国学经典小学生读本》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崇高的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过零丁洋》

师:有一首歌叫《我和我的祖国》,它伴随着我从小学到现在。听过这首歌吗?(听过。)觉得它好听吗?(好听。)今天老师把前两句的歌词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大屏幕出示《我和我的祖国》歌词。)

师:谁想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正确、流利。

师:当你读到这两句歌词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读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生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眷恋。

师: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词作者张黎的一颗爱国心,满腔爱国情。

师:其实啊,自古以来,“爱国”是仁人志士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早在100多年前,清朝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到——(大屏幕出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谭嗣同的慷慨。

师:600多年前,明朝的于谦写下了《石灰吟》,里面有这样的两句诗,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朗读诗句。)

师:诗里有于谦的忠诚。

师:1300多年前,唐朝的王昌龄写下了《从军行》,谁来读这两句诗?(大屏幕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王昌龄的决绝。

师:1800多年前,三国的曹植写下了《白马篇》——

(大屏幕出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朗读诗句。)

师:这里有曹植的爱国气概。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流逝,一代又一代,变的是诗人墨客,不变的却是他们心中那份爱国的情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爱国诗人,他的名字叫文天祥,他写下的诗叫《过零丁洋》。(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读中感悟,走进《过零丁洋》

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8页,轻声自由读这首诗,可以多读几遍,读到自己认为正确、流利为止。(大屏幕出示: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真认真,读书就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下面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生朗读全诗。)读得不错,流利且声音响亮!这是一首诗,诗有自己独有的节奏和韵律。谁想来读一读?(生朗读全诗。)

师:掌声送给她!不用我说,大家一定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合作一下!我来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诗题和作者,我们一起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有诗的节奏和味道。(前后顺序调换,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来。刚刚读过了几遍这首诗,我想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荒凉冷落。

生:惶恐不安。

师:还有吗?

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慷慨激昂。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同一首诗,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不一样呢?下面请到书中找一找,诗中的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读书时应该让自己的思考在书中留下印记。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呢?

生:辛苦。

生:寥落。

生:浮沉。

…………

师:(板书词语)风中的飘絮是怎样的?

生:动荡不安的。

生:摇摆不定的。

师:雨中浮萍又是怎样的呢?

生:无依无靠。

生:孤苦无依。

师:诗中有荒凉、有破败、有惶恐,更有报国的情怀,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这首诗。文天祥的为官之路到底是怎样的辛苦呢?一起来看一看。(大屏幕出示文天祥生平资料。)

师:他的为官之路就是这样升升降降、浮浮沉沉。尽管受到了百般的阻挠,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报国宏志。是因为他有一颗——(丹心)。

师:同学们,当时文天祥提了很多次的建议,都没有被皇帝采纳。如果是你,这样忠奸不分的皇帝,你还保他吗?

生:不保。他这样的忠奸不分,早晚会有农民起义,宋朝早晚会灭亡的。

师: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皇帝昏庸,江山自然保不住。

生:身为南宋的子民就应该报国!不管皇帝怎样,也要保家卫国。

师:有国才有家,无国哪有家?文天祥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尽己所能,誓死保卫南宋。(大屏幕出示文天祥率兵抗元的资料。)皇太后和皇帝都已投降,文天祥为什么要一直坚持抗元呢?

生:因为他要为南宋的崛起而战!

师:听到你的话,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是中华好儿郎的典范。

生:身为大宋的子民,就要为我大宋的江山而战!

师:作为南宋的子民,保家卫国是责无旁贷的。还有吗?

生:他心里有一丝幻想,可以打败元朝,重振宋朝江山。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召起天下人共保南宋江山,这是他的愿望。

生: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只要国家没有灭亡,就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79年,张弘范将他带到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抗元英雄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誓死不从,写下此诗明志。就这样,这首诗诞生了——(教师配乐范读全诗。)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教师配乐高声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生配乐高声齐读。)

师:(配乐低声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生配乐低声齐读。)

师: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文天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想到哪一个?

生:视死如归。

生:正义凛然。

…………

师:历代名人也对文天祥作出了评价。(大屏幕出示。)

三、创境背诵,感悟经典的魅力

师:斗转星移。过了200年之后,中华世代传人还在吟诵这首诗,《过零丁洋》——(生齐读《过零丁洋》。)

师:时间渐渐走远,400年后,人们还在吟咏《白马篇》中的诗句,因为这里有曹植爱国的情怀。(生齐读诗句。)

师:6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吟咏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因为这里有爱国人的情怀——(生齐读诗句。)

师:8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吟咏明朝于谦笔下的《石灰吟》,因为于谦的笔下有爱国的情怀——(生齐读诗句。)

师:10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吟咏清朝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因为这里仍然有爱国的情怀——(生齐读诗句。)

师:12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唱张黎作词的这首歌,我和我的祖国。这里有深深的爱国情,拳拳的赤子心——(生齐读歌词。)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已如尘烟散去。但是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还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都化作了永恒,这就是中华经典文化!(板书:经典文化)这样的经典文化会千古流传!(板书:千古流传。)未来的某一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广东省的中山市,来到珠江口外,你会去哪里?

生:零丁洋。

师:来到零丁洋,你会想到一个诗人,他是——

生:文天祥。

师:想到文天祥,你会吟咏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是——

生:《过零丁洋》。

师:让我们一起来吟咏这首诗。(齐背《过零丁洋》。)

师:经典文化,千古流传。希望所有的同学们能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反思:

执教《过零丁洋》后,反复看了几遍录像,进行了细细的品味,觉得以下两点做得还算比较突出:以读为本促感悟。“七分诗三分读”。本节课中,我采用自由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意,感受诗歌的力量。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丰富情感体验,达到熟读成诵,以生为本促发展。教学中,完全放手于学生,使其自主参与课堂,让他们在圈圈画画、想想谈谈、说说写写中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巧借历史的“东风”,恰如其分地补充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正确地理解诗意,深刻地感悟人物形象。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能够图文结合,复沓朗读,情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文明史中的明珠,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在国学经典的教学上,我会不遗余力,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评析:

杨冰雪老师的这节课,是书声琅琅的国学课。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不二法宝,杨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运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内化,是情怀激荡的国学课。本课以“爱国精神”为主线,从开课导入,到理解诗意,再到体悟诗情,最后的回顾提升,每个环节的学习都饱含着爱国情思,学生在每一次的诵读中都体会着爱国激情,是结构严谨的国学课。本节课以不同朝代的爱国诗词导入,课末再次回顾这些爱国诗词,理解愈加深入、情绪逐渐升腾,首尾呼应,甚是巧妙,最后学生高声齐背《过零丁洋》,水到渠成、已入佳境,是导读精彩的国学课。杨老师在本节课中没有过多讲解,没有刻意说教,没有空喊口号,爱国主义教育都在潜移默化的导读中进行,“带着自己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诗”“诗中的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文天祥”读出个性化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层层深入、不着痕迹!

猜你喜欢
文天祥大屏幕诗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宁夏
日本公布新年号:令和
浅谈LED大屏幕在县级春晚中的应用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