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研究

2021-01-13 18:35李辉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部性相关者异质性

□文/李辉辉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基于现有关于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的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绿色创新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具有异质性驱动力以及绿色创新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双重正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建议。

引言

随着气候变暖、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政府、消费者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保关注也不断升温。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亟须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创新作为企业应对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压力的新方式,具备不同于传统创新的双重外部性特征。企业实施绿色创新实践,在保证盈利能力的同时,解决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实现企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由于在权力、合宜性、事件紧急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战略制定起到很大的影响。绿色创新作为企业为实现经济、环境协调的战略与利益相关者也存在密切关联。当前,绿色创新研究大体分为两条脉络:一条是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另一条是绿色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属于驱动因素研究。利益相关者的驱动力是企业绿色创新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且这一驱动力存在异质性。绿色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已有理论证实,但鲜有绿色创新对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纵观相关研究文献,少有对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绿色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的驱动力以及绿色创新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即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驱动力和绿色创新的双重正外部性。系统的分析二者相互影响机制,有助于揭开利益相关者与绿色创新之间的“黑箱子”。

一、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自利益相关者第一个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概念表述。例如,国内学者贾生华等(2002)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定的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起到作用的个体或群体。相反,企业目标也会影响到这些个人或群体。国外学者Hua-Hung等(2015)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如果不支撑组织,组织就会消失的团体。文章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对企业活动造成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同时这些团体或个人又会受到企业活动的影响。在环境敏感型情境中,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制约,从而倒逼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创新问题。

(二)绿色创新理论。国外学者对绿色创新展开了广泛的研究。Hua-Hung等(2015)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绿色创新对环境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绿色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能够促进环境可持续。绿色创新研究由于研究情境、方法的不同,绿色创新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共识。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生态创新和环境创新,均指为改善企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而做出的努力。Tim Schiederig等(2012)通过对四个概念进行文献回顾,识别不同定义在创新对象、市场导向、环境方面、阶段、推动力和水平等6个重要方面的区别,得出这四个概念之间仅有微小的概念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同义词,可以互换。其中,绿色创新定义最为宽泛,其他三个相似词可以归类绿色创新总称下。Hart(1995)提出两种企业环境政策模式,控制模式和预防模式,企业通过更好的管理、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或工艺革新来减少环境影响。前者从根本上并未改变产品或服务的交付过程,后者涉及企业的产品或流程的创新。文章认为绿色创新是指在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等全过程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并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创新活动。绿色创新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驱动。

二、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驱动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和社会资源,企业在谋求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对环境、社会资源资源的补偿。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规制、抵制、抗议等形式制约企业不合法规或不合道德的不良行为。往往环境绩效方面表现差的企业更容易受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无法响应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需求的企业可能会遭受不可计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与利益相关者相关的不必要损失。通常以企业为边界,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内外部,消费者、供应商和员工属于内部利益相关者,政府、竞争者则属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内部异质性和资源依赖的动态性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程度不同。换句话说,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起到异质性驱动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理念,为绿色发展和能源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指引。同时,我国政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规,督促企业采取环境友好行为以遵从环境法规。绿色创新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合法性,还避免因不遵守规定而受到惩罚。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离不开环境监管压力。1995年,Porter和Linde提出,环境监管与企业绿色创新有着正向关系。监管可以释放利润机会,减少未来对新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比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更高水平的研发投资。另外,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有更高的环境要求,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实践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满足消费者的环保需求。供应商也会根据其下游企业是否有进行绿色创新,是否有较高的环境绩效,考虑是否为企业供应原料或产品,以此维护自身的企业形象。绿色创新为企业提高业务绩效和竞争优势提供了实质性利益,并进一步为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做出了贡献。企业员工倾向于选择高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率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履行社会责任,有效保障员工利益。企业也可能会受行业竞争者发展的动态影响,一旦行业竞争者采取绿色创新战略,该企业不采取绿色创新战略,就会处于竞争劣势,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绿色创新将绿色概念整合到产品的设计和包装中,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升与产品相关的差异化优势。

三、绿色创新的影响

(一)绿色创新的经济绩效。绿色创新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新途径。企业绩效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搭建桥梁。Dayong Zhang等(2019)认为,绿色创新可以改善经济绩效,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企业实施绿色创新的同时,会获得创新补偿。创新补偿可大致分为产品补偿和过程补偿。产品补偿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性能、高质量以及处置成本低的产品。过程补偿提高过程收益率,实现更高的资源生产率。产品补偿和过程补偿能够弥补企业因为绿色创新而投入的成本。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带来的商品和服务创造价值。价值随之后经营管理过程逐渐转换为企业的经济绩效。

(二)绿色创新的双重正外部性。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是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的显著环境偏好的感知之间的互动结果。与传统创新不同,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既为企业创造新知识又降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性,即知识积极外部性和环境积极外部性。也就是说,绿色创新相较于传统创新活动具有强公益性和弱经济性,具有知识正外部性和环境正外部性。

从知识正外部性来看,绿色创新作为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知识,新知识有利于提升企业资源异质性。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在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取决于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绿色创新可以通过提升产品差异化(如绿色形象和绿色声誉)和低成本生产(如高资源生产率和低污染预防成本)实现竞争优势。绿色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新知识的主要受益者。比如,为行业竞争者提供后动优势、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从环境正外部性来看,绿色创新的“绿色”会带来环境正外部性。绿色创新将可持续理念融入企业产品的流程中,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绿色创新促进政府的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落实与执行,满足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形象需求,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利益相关者和绿色创新二者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具有驱动力,并且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创新起到异质性驱动。绿色创新产生经济绩效的同时,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双重正外部性,即知识正外部性和环境正外部性。

(二)建议

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绿色创新实施。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积极承担绿色创新相关工作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职责,发挥异质性作用。政府应明确在绿色创新实施的责任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费者和员工应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为政府法规执行和企业的生产方式献言建策,进而促进绿色创新的有力实施。供应商应发挥上游优势,号召绿色生产,严格把控合作商,加大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投入。

2、企业积极主导绿色创新实施。企业应密切关注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意义重大。企业应正确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驱动力,采取不同的绿色创新实践以满足不同的“绿色”需求。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环境法规,以提高企业在政府辖区的合法性,避免政府环境规制;面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企业应洞悉消费者需求,精准迅速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应对供应商的合作商要求,企业应积极制定相应战略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与供应商合作的可能性;面对员工的个人利益,企业应制定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充分保障企业员工权益,尽可能地挽留内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优秀人才;面对竞争者发展的动态变化,企业应积极引入绿色技术、绿色管理和绿色思想,实现绿色先发优势。

与传统创新不同,环境创新更具风险性,需要更高财务承诺,会产生长期回报。企业领导者应摒弃“投入产出比”的静态思维,发现创新的独特效益。绿色创新可以实现环境、经济方面的平衡,为企业带来经济绩效的同时,也会带来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等。企业应注重社会、环境绩效,实现知识外溢和环境正向效应,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绿色”需求,促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外部性相关者异质性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