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3 08:23谷仙王乾郑开颜房慧勇赵云生张一昕郑玉光姜建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谷仙 王乾 郑开颜 房慧勇 赵云生 张一昕 郑玉光 姜建明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属于“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业基础课,但在中医药类院校有部分学生视土壤学为农学范畴,存在抵触心理,学习热情不高。科技前沿与课程思政结合融入土壤肥料学,有助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正确认识土壤对药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的中医药发展观。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4-0145-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A Case Study of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GU Xian1 et al.

(1College of Pharmacy,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Abstract: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s a discipline that focus on soil, fertilizer and plant nutrition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It belongs to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However, some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regard soil science as the agriculture category, and they have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to it and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learning it.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into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will help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oil to medicinal plants,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enhance students′ historical mission sens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Soil fertilizer science; Curriculum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課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环节,是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中医药学科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文化,富含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2]。“课程思政”最明显的特点即为它的融合性,专业课可以通过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打破单一的知识传授体系所带来的视阈局限,为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培养优秀的后备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3]。将科研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引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仍然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4],是高校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体现高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高校能否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土壤环境是中药材质量形成的基础,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关键。土壤肥力是中药材产量高低、品质优劣的重要保障。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医学类院校没有与土壤学课程关联的知识基础,甚至与之相关学科也没有开设,造成知识结构断裂,制约着学生知识框架的形成;另一方面,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多为调剂考生,认为土壤学为农学专业,存在抵触心理,学习热情不高。多数院校教师以讲授与演示为主,在教学与实验内容上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5],尤其是土壤肥料学理论课程与中医药发展最新科研成果结合的案例讲解与引入,更是少之又少。

课程思政融入科技热点贯穿土壤肥料学,充分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解读国家时政方针,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树立可持续的中医药发展观,正确认识土壤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中医药守正创新。

1 课程思政融入科技前沿的典型案例

1.1 土壤污染防治与中药材质量 土壤是保障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条件之一,土壤环境污染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是制约中药材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团队从503个产区收集了共1771批次种植类中药材,对136种农残进行检测发现59%的样本农残超过欧盟标准,根茎中农残检测率最高(49%),35种禁用的剧毒农药的检出率为43%[6]。由此可见,中药材人工栽培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中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势在必行。党和国家提出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序开展修复治理,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当前,利用绿色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吸收、挥发和降解等机制清除环境污染物已成为重要手段。诸多根茎类药用植物不仅能够提升景观价值,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具有超富集作用,如遏蓝菜、芥菜和龙葵等。通过讲解土壤污染对中药材栽培的影响,能够提升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的认同感,侧重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树立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2 土壤有机质与食物安全 提高土壤有机质是保证“中国饭碗,中国粮食”的重要基礎。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粮仓考察时形象地称黑土地是“耕地里的大熊猫”。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和重要的道地药材产区,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通过矿化作用产生无机氮供植物吸收利用;有研究表明,通过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7]。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团队扎根农村15年,从恢复土壤有机质入手,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策略,农牧结合,发展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的生态种养,形成了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8],为国家的粮食和食物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决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保证粮食质量与食物安全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清楚的点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水和青山,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安全的土壤。

1.3 药用植物肥料利用率与生态资源保护 植物氮素与氮肥施用是土壤肥料学的核心章节之一,在讲授本章节内容时,介绍我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院士团队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张福锁院士立足我国农业生产国情、结合国际前沿,从偏施氮肥引发中国农田大面积酸化以及揪出大气氮沉降的元凶[9-10],创造性地在全国开展“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11]。激发学生共鸣,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阐明机制机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模式。磷肥、钾肥和硫肥主要来源是磷、硫铁矿和钾矿,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当前,我国主要农用矿产消耗速度远高于储量增长速度,资源安全压力不断增大。如我国硫铁矿多是低品位贫矿,而高品位富矿相对较少,开采条件比较复杂。中国钾盐资源短缺,属于重点短缺矿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6年国土资源部将钾盐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因此,逐步引导学生提高矿物肥的利用效率和开发中草药专用肥,提高药用植物肥料利用效率,对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4 有机肥与中医辩证唯物主义 有机肥是来源于动植物,施入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为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施用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耕地固碳,缓解温室气体,减少面源污染,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水青山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机肥原料来源广泛,堆肥是其核心章节。同时,还可以将中医药学科特点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垃圾分类”和“畜禽粪便污染”为相结合,重点讲述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药渣堆肥和蚯蚓堆肥技术[12-13],利用好中药渣对减缓医疗垃圾,促进药用植物生长和实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蚯蚓本身属于药用动物,可以提取蛋白酶、蚓激酶和蚯蚓纤溶酶等生物药品。将药用动植物资源与有机肥料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引发中医药学科学生从中医阴阳的对立及平衡思考如何有效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有助于学生打破常规,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善用人者无废人,善用物者无弃物”。

1.5 根际微生物与中医药科技创新 在根际微生态内容时,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我国青年科学家王二涛团队于2020年12月在Nature发表的教科书级成果,巧妙运用试验设计创新性地发现豆科植物皮层细胞获得了SHR-SCR干细胞分子模块,其通过决定皮层细胞的命运调控豆科植物根瘤起始,该研究解决了132年来未解决的科学问题[14],在学术界影响深远。王二涛团队的成果为非豆科植物皮层细胞命运的改造奠定了基础,为减少作物对氮肥的依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紧接着引出“时代楷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朱有勇,他走遍澜沧村各个村寨、到田间地头走访调查,无偿贡献出个人科研成果,结合云南地区气候和土壤养分特点,发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缓解三七连作障碍的成功案例等[15]。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要想取得一番事业,一定要远离功名浮躁、踏实做事,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2 教学方法与评价多样化

2.1 科普短视频融入思政理念 科学研究机理相对复杂,本科生基础薄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情感培育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中医药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16]。授课教师必须结合各章节知识点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讲解,使学生易于接受。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快捷,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自媒体的普及,学生习惯于接受快餐知识,因此充分挖掘网络科普资源,剪辑科普短视频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药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药用植物专家谢晓亮在连翘、柴胡等优良品种选育、种源扩繁、产业化开发方面为河北省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学习“塞罕坝精神”,介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1959年3代人建设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等。进一步通过问题式、启发式和头脑风暴等方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爱党、爱国、爱中医情怀。

2.2 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效性 紧密依托实验操作,练就扎实本领。在理论学习完成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实验训练,介绍测定土壤指标的先进仪器,了解本领域重要研究成果,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实践基地,揣着疑问开展实践。透过基础的实验内容与最新科研成果相联系,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通过测定土壤pH发现中国农田大面积酸化的现象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简单知识背后亦可孕育大思维和大哲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把问题想得太复杂神秘反而不利于科研创新,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2.3 教学效果多指标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过于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平时成绩,易造成评价不科学、不公平等问题。为此,尝试采用多种评测指标,增加自主观察调研、课外文献阅读与分享,重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比重,综合评定学习成果。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借助学习通平台,通过将土壤学相关科研成果、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采用知识抢答、章节小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纳入平时成绩。

3 结语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最忌讳枯燥的说教,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科技热点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很好的切入点,既能将专业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又能实现育德树人。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紧跟时代发展,满足中药资源与开发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环节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切实把握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提升教材质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提升创新思维,改革调整中医药院校土壤肥料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树立当代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适应新世纪对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冀,杨天仁,李胜志.彰显中医药教育特殊性  践行中医方剂学人才培养方式[J].中医教育,2011,30(06):5-7.

[2]金红,凌晓,周美玲.《健康中国2030》引领下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01):97-100.

[3]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4]陈高礼,张素娟,王岩玲,等.“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升应用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效果[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02):82-85.

[5]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9):150-152.

[6]Luo L,Dong L,Huang Q,et al.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s of multi-pesticides in 1771 cultivated herbal medicines by LC/MS-MS and GC/MS-MS[J].Chemosphere,2021,262:127477.

[7]黄耀,孙文娟.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J].科学通报,2006(07):750-763.

[8]蒋高明,郑延海,吴光磊,等.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J].科学通报,2017,62:289-297.

[9]Guo J H,Liu X J,Zhang Y.,et al.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Science,2010,327:1008-1010.

[10]Liu X,Zhang Y,Han W,et al.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over China.Nature,2013,494:459.

[11]Zhang W,Cao G,Li X,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7622.

[12]Lu Q, Li C.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s for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Turning waste into treasur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79:123856.

[13]Yatoo A M,Ali M N,Baba Z A,et al.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crops by vermicompost and vermicompost tea.A review[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1,41:7.

[14]Dong W,Zhu Y,Chang H,et al.An SHR–SCR module specifies legume cortical cell fate to enable nodulation[J].Nature,2021,589:586-590.

[15]白靜.用科技扶贫向人民递交时代答卷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J].中国科技产业,2021(01):56-57,68-69.

[16]胡蓉,楼天晓,刘样,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医教协同开展《针灸学》课程思政实践之探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04):111-11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