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虚扁壶”的文化要点

2021-01-14 18:1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文人

陈 丽

在中国历史曾经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文化大迁移,在这几次迁移中,中国文化的重心不断南移,成就了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紫砂壶的故乡在春秋时期起便属吴越交界之地,古吴国、古越国的习俗文化虽然早已失传,但宜兴制陶的历史却历经数千年不绝,自新石器时期到汉代的陶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宋元明时期的均陶和明清时期的紫砂,这一路发展而来的文化脉络,始终包含了继承,孕育和发扬,在这其中中国的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并由于有着文化的纽带,无论是陶、瓷、亦或是紫砂都能够相互借鉴和包容,用不同的艺术语言阐述同一种文化要点,从而让创作者的情感能够通过这一纽带,传递到更多更广的人群,让艺术的果实始终维持着自身的生命力,从而传承不息,开拓不止。

紫砂壶作为一种茶具,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工艺在不断进步,其制作思想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明清时期紫砂的造型装饰得到当时文人阶层的认同,从而衍生出了“文人茶器”的概念,这一概念并没有随着传统文人的消亡而消失,相反却在当下这个时代重新获得广泛的认同。中国文化中的文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过去特指“士大夫”这一阶层,而随着新时代科技文化的普及,这一概念被极大地拓展开来,更衍生出一种复古文化的思潮,在这背后是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生活下压力的宣泄,向往一种安静自然的古典生活方式,这种渴望通过将喝茶这一行为仪式化来获得满足,从而大大简化了获得这种心灵满足的成本,所以说紫砂文化的要点就是围绕着人内心的渴望来表达的。

在过去,扁壶是一种很早就在中国诞生的造型,在春秋时期就有一种高二十厘米,宽二十厘米的铜扁壶,用来盛酒,之后历朝历代多以金属酒器的面貌出现,直到宋代才发生了材质上的极大转变,成本更低的陶瓷器成为了主流,而在这一时期,恰恰是茶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宋代茶饮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了朝鲜和日本,成为了至今仍然存在的日本“茶道”,而扁壶在烹煮中的明显作用让这种壶式广泛地流传开来,所以当明代散茶出现并普及以后,这种壶式依旧被保留了下来,并在紫砂造型中被赋予了更加“文人化”的名称“书扁壶”。

之所以取“书扁”这一称谓,是由于受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过于扁圆的造型需要极高的制作手法才能够制作出来,并且制成之后整器的高度如同一本书一样的厚度,即便是在众多精致的文房雅器当中也依旧让人叹为观止。这就造成了“扁”成为了一种工艺上足以炫耀的稀世品,其背后是一种文人潮流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可的程度逐渐加深,并且从单纯的文人阶层扩展到社会其他人群,发展到当代,“书扁壶”中的“扁”已然不再是作品所追求的重点,整体的文人气才是能凸显出这一造型本身的价值。

紫砂“虚扁壶”是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造型,其制作的步骤基本上是先将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随后打成所需要的泥条和泥片,用矩车划分泥条、泥片成适宜的形状,旋出口、底以及围片,以围片作为基础,利用转盘圈成一个泥筒,以此作为壶身的基础,用拍子拍打出所需要的曲线。这把“虚扁”选用降坡泥来进行制作,泥料的材质感进一步提升,壶上的圈线与壶面的转折相互映照叠加,展现出细腻的制作工艺和文雅的壶形气质,这样的茶壶初看平平无奇,但久看升温,内敛而隽永,在展现传统的文人气质方面走在了工艺之前,并没有为了追求极致的工艺而显得更加极端。

作为紫砂壶式当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虚扁壶”的文化要点要求其不再极端地追求形态上的“扁”,而是留出空间,为形体上的转折,圈线留下更多的创作痕迹,在原本简洁流畅的形态上,塑造出更多的细节,从而清晰地展现出一种虚怀若谷,入世逍遥的脱俗气质。正因为这一造型是非常简洁并独特的,所以更能够体现制作者鲜明的个性,对于细节的处理,可以让作品自身诞生出追求端庄,文韵的特质,这就与其他同类造型的作品形成区别,让人回归无穷。

总结:传统紫砂壶式各自有着非常独特的形体特征,掌握这些特征不仅是工艺技法上的掌握,更是文化要点的掌握,只有创作者真正地融会贯通,才能够在传统与现代、技法与文化之间协调平衡,抒发出自身的个性,传递出自身的情感。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文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刘少白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文人吃蛙
购买紫砂壶4忌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