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务诚信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基石

2021-01-14 00:08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2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政务诚信

一、前言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领域的诚信建设起到重要表率和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其自身诚信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弘扬诚信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政务诚信建设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一)政务诚信的内涵

政务诚信是指各级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在政务活动中遵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恪守诚信准则,做到依法执政、公开透明、守信践诺,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

(二)政务诚信的主要表现

政府部门要保证各项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的科学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各项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保证政策科学合理。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要一以贯之,上下一致,确保政策的覆盖面广泛,延续时间长,政策诚信度高。先后出台的政策要保持连续性,防止政策朝令夕改、政策之间互相矛盾。

政府部门要做到政务信息、行政行为公开透明。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法规、机构设置、人事任免、行政职能等信息应公开尽公开,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优化行政服务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水平,树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政府形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守信践诺。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一方面决定了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监督管理维持稳定健康的社会运行秩序。所以政府必须以身作则,在执行公务时严格遵守依法依规,避免出现政府或者部门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无效作为或行政无序行为,损害政府形象。

三、政务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头羊”。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领域的诚信建设起到重要表率和引领作用。“以政为信”是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既要自我约束清正廉洁,又要执法严格刚正不阿,政府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自身形象,还会成为普通群众做人做事的标准。只有政府带头讲诚信、说实话、办实事,才会深刻影响到商务、社会、司法领域的诚信建设,才会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之风。

(二)政务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奠基石”。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直接反应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代表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高度认同,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可以有效避免“塔西佗陷阱”的危害,更好的取信于民,确保法律权威、政令畅通、勤政高效,有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政务诚信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助推器”。

政务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提高治理能力,需要实现治理方式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协同转变,建立起政府、社会和民众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政务诚信是强化公务员诚信建设的“指南针”。

政务诚信是强化公务员诚信的重要抓手。公务员是政务的细胞,是政务行为的实施者,其自身诚信行为直接影响着政务诚信的效果。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提升每一位公务员的诚信意识,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可以有效保证政务诚信落到实处。

四、政务诚信建设着力点

(一)以信用为基础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是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核心是处理好政务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信用承诺制”审批是“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企业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只要申请人信用状况良好,就可以进行先承诺、再审批,先发证、在补齐的审批流程,这样大大节约了企业准备审批材料的时间,让审批工作和企业准备材料同步进行,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二)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方式与传统监管方式相比,在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方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创新。在监管理念上,将信用元素贯穿到市场主体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中,事前通过承诺、培训和信用报告等环节,评估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提高其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在监管机制上,基于全国信用数据的共享交换,打破数据壁垒,使得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成为可能,同时发挥行业组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合力监管的局面。在监管方式上,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采取分级分类监管方式,对守信市场主体给予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提供政策和信贷优惠等,对违法失信市场主体采取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严格监管的举措。

(三)以信用为基础优化营商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交易主体基于信用基础上建立等价交换,政府作为公权力的管理者,权力配置也要以信用为基础,才能更好获得市场主体的信任,可以说政务诚信是营商环境的基石,没有政务诚信,就无从谈起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带头讲诚信,提供高效、廉洁、包容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务服务,确保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公正严明,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勤政高效,营造政府诚信的良好政治生态,就会最大限度降低信任成本,给市场主体和投资者带来信心和保障,才能源源不断吸引企业入驻、聚集资本投资、招揽人才落户,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活力。

(四)以信用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

一些地区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在城市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引入信用元素创新治理手段,取得明显成效。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一些政府将信用引入政策工具箱,推出信用正向激励措施,对疫情期间除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外,主动为租户减免租金的企业和个人,计入优良信用记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在疫情期间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医药器材等违法犯罪行为,计入负面信用记录,并予以公开;将个人有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等行为列入社会信用失信名单。在乡村治理方面,一些村镇引入村民文明诚信档案管理,为每户居民建立诚信档案,在村镇管理中,对诚信示范成员在教育、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引入信用管理后,村镇的上访率、村民间的矛盾大大降低,村民精神风貌得到提升。

(五)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应该覆盖全社会,每个人,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推进诚信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荣”的良好风尚。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政务诚信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政务微信,你加了吗?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