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1-01-15 04:26刘志广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1期
关键词:骨板四肢微创

刘志广

(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晋州 052260)

临床治疗中四肢骨折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为高空坠落、车祸等,该疾病每年呈逐渐上升趋势。四肢骨折患者通常伴有软组织损伤,严重将造成神经组织及周围血管损伤,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临床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患者易发生感染,不利于恢复。当前,微创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下文将深入探究微创接骨板技术的临床疗效,现开始以下内容的报道[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2位四肢骨折患者,随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组21人。男患者26人,女16人;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72±2.46)岁。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存在严重异常、免疫存在严重缺陷、其他类型骨折、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此次实验,自愿加入分组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数据并无显著差异(P>0.05),下列数据可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组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综合患者骨折位置及手术方式确定麻醉方式,然后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切开骨折位置皮肤,对肌肉筋膜进行分离,并对骨折位置的组织进行清理,牵引复位,将骨膜剥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钢板进行固定,然后对创面进行清理,对肌肉、筋膜开展逐层缝合,最后放置引流管。

实验组: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综合患者骨折位置及手术方式确定麻醉方式,利用牵引对患者骨折位置进行复位,然后选择患者骨折近端及远端3.5~5.5 cm距离内进行切口,然后将接骨板放置,将患者骨膜组织两侧进行固定,并置入螺钉对其进行固定,最后将创口进行缝合,利用石膏对患者四肢进行固定[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效果判定

治疗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治疗满意度。

术后并发症:关节僵硬、骨折愈合延迟、创口感染。

1.5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包实验内数据进行分析,对治疗疗效使用t值计算,术后并发症使用x2计算,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情况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治疗满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下的患者指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数据。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患者关节僵硬1人,骨折愈合延迟1人,创口感染0人,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21);常规组患者关节僵硬5人,骨折愈合延迟4人,创口感染2人,并发症发生率为52.38%(11/2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情况(±s)

组别 n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d) 愈合时间(月) 治疗满意度(分)实验组 21 1.24±0.47 8.75±2.04 6.12±2.14 96.41±2.06常规组 21 1.86±0.84 15.41±3.52 9.74±2.94 81.64±2.11 t-11.0531 12.7421 13.7417 11.4857 P-<0.012 <0.012 <0.012 <0.012

3 讨 论

微创接骨板技术为微创的一种治疗方式,创口距离骨折位置较远,可以有效保护骨折位置的骨膜及血管等组织,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愈合提供更好的营养及血液支持。

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患者一般会表现出机体多组织诸如肌腱、软组织、骨骼等等发生不间断性损伤。四肢骨折的出现和暴力事件作用息息相关。倘若受试者出现了创伤性骨折,其骨折断段供血往往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如未能在第一时间对该位置加以有效处理,极易引发局部组织出现诸如感染、坏死等等不良问题,引发骨折区域继发性损害。有文献指出:现如今临床针对于四肢骨折的处理和治疗除却要做到妥善精准实施骨折复位之外,也要利用有效方式保证受试者身体机能正常转归。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治疗四肢骨折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开展疾病治疗过程中要进行精准解剖复位、确保内固定满意、方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锻炼。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讲,虽然说问题开展常规性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值得说明的是:依照传统方法对患者完成固位和复位以后,其接骨板四周血供并不存在显著改善。因此非常容易造成患者发生诸如骨质疏松、骨折不愈合等等不良情况,在此情况下,患者发生再骨折发生风险急剧提升。

与之相比,微创接骨板为一类新式的骨折生物学内固定法。这种方法全面符合现如今外科学所提倡的美观与微创的理念。经过小型切口处理骨折,针对于骨折端完成固定和复位。且整个治疗过程不需要针对于骨折端暴露。相较于传统手术而言,微创接骨板术有助于保护受试者骨折块活力水平,能够为骨折提供一个满意的愈合环境。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微创接骨板术利用功能闭合复位的方式,操作者在对受试者实施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骨折端进行软组织、骨膜剥离,进而防止了再次针对余骨折断端血运产生不良影响。此法能够促进患者疾病术后转归。

有文献研究表明[3]:针对于80例四肢骨折病患开展分析,结果证实: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而言,实施微创接骨板术的术中出血量更低、手术所用时间更短、疼痛更为轻微。此法在治疗四肢骨折方面效果显著。

也有文献表明[4]:针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讲,为其开展微创接骨板处理法,其安全性和手术近期效果明显比传统内固定术更好。另外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者手术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这也在根本上表明了微创接骨板法在治疗四肢骨折方面安全可靠。能够有效保护患者骨折端血运情况。

值得说明的是,倘若受试者在骨折期限内未能及时到达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处理,而在工作人员接诊此类患者之后,有必要令有效方式避免骨折断端刺伤皮肤和神经、缓解受试者当前痛苦。因此需要对病患实施临时固定。在进行该项工作过程中,并须遵循下述原则:

(1)遵循后治病、先救命的原则。倘若患者仍旧具备明显的生命指征时,要首先对其开展心肺复苏术;若患者同时合并大量出血,工作人员只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开展有效的止血举措。在此之后,对患者开展骨折部位固定工作。

(2)万不可随便移动患者,工作人员需要在原地完成固定。

(3)工作人员不可贸然针对于骨折位置加以复位。通常而言,要利用有效措施限制骨折肢体活动度。如果受试者的患肢存在畸形情况,不方便固定,则要沿着其肢体长轴稍稍牵引后做好固定工作。

(4)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固定材料不可直接和患者的皮肤相互接触。在开展固定工作之前要利用诸如纱布、棉花等等其他质地柔软的物品加垫处理。

(5)对四肢骨折患者使用小板或者类似固定物过程之中,夹板必须托负患者整个上肢。在此之后把骨折位置上下关节予以妥善固定。

(6)针对于受试者的上肢而言,在开展固定工作过程中不得捆绑过紧,以免对患者的骨折位置远端血运造成影响。

(7)在对病患的肢体进行固定过程中,应当在受试者伤肢屈肘、下肢伸直位完成固定工作。

(8)倘若受试者受伤肢体疼痛较为显著,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使用止痛药。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根本上缓解患者神经紧张感,也可以遵循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在做好初步处理之后,及时将病患送往医院。

相关研究表明,针对于共计90例四肢骨折患者加以分组,对照组受试者应用传统内固定术,而观察组受试者则接受微创接骨板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疾病,结果证实:对照组受试者治疗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为93.33%[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本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和国内文献相似。由此能够看出,针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讲,为其使用微创接骨板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疾病能够取得满意成效。

本次实验研究中,对四肢骨折的治疗方式分析中,由上述实验数据结果清楚,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治疗满意度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下的患者指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3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临床在开展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可积极采用该方式。

猜你喜欢
骨板四肢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跟踪导练(四)
面向3D打印的钛合金点阵接骨板设计及其仿真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滑丝螺钉取出困难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