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中耳蜗坏死分布的影响因素

2021-01-15 09:07赖济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毛细胞神经性耳蜗

赖济平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惠州 516000)

听力残疾是临床常见的残疾类型,我国听力残疾人数高达2780万以上,其中每年新生聋儿有2~3万[1]。感音神经性聋是听力损失常见类型,其发生因素复杂,可能是耳蜗毛细胞损伤,引起听阈增加,且远高于正常人所致[2]。通常临床判定耳蜗毛细胞损伤时,多根据气导阈值增加程度判定,若气导阈值<55 dB,可能是因外毛细胞损伤导致;若气导阈值>55 dB,可能是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功能部分损伤所致[3]。而耳蜗内毛细胞或(和)神经元功能区域功能丧失称为耳蜗死区,该部位基底膜振动信息难以传送至中枢神经系统,且无法被区域听神经感知[4]。近年来年龄、性别、听力损伤程度等是否会影响耳蜗死区,进而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成为研究重点[5]。因此,针对上述研究,我院以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和听力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对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耳蜗坏死分布影响因素展开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该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且审核通过。收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在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间诊治的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150例(240耳)作为病例组,男84例,女66例;年龄15~82岁,平均(52.46±6.72)岁;听力损失:轻度137耳,中度62耳,重度41耳;同期健康检查且以正常听力者25例(50耳)作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16~80岁,平均(53.41±7.0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病例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具备完整的病史资料、临床资料;(2)经电耳镜检查鼓膜完整;(3)未合并其他外耳道疾病;(4)经声导抗检查,中耳功能正常;(5)气导听阈测试频率0.25~8.0 KHz,骨导测试频率:0.25~4 KHz,最高气导阈值≤90 dB;(6)研究对象纯音听阈检测期间无不适感;(7)研究对象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两组排除标准:(1)伴精神功能异常、认知差、智力障碍者;(2)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3)伴有外耳道疾病、中耳功能异常者;(4)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检测方法患者均在标准隔声室内完成纯音听阈测试,以听力计校准。Affinity 2.0听力分析系统(丹麦国际听力设备公司提供),测定结束后,进入TEN测试,单耳经通道1播放纯音信号;同侧耳,通道2混播均衡噪声。按“降4升2”原则,在听到测试信号声后,下降4 dB,再次给予信号声,至无测试信号听到;随后每次升高2 dB,再次给予信号,连续同一强度进行测试反应。测试频率1、1.5、2、3、4、0.5、0.75 KHz,最后再次重复测定1 KHz。TEN强度=纯音气导阈值+10 dB。耳蜗死区的判定:依据Moore BCJ制定的标准判定[6],测试频率TEN阈值超过其强度的10 dB;TNE阈值超过纯音听阈的10 dB。高频耳蜗死区>1 KHz,低频≤1 KHz。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22.0统计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耳蜗死区检出率比较病例组耳蜗死区检出率41.33%(62/150),对照组未检出耳蜗死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6,P=0.000)。

2.2 病例组耳蜗死区高频率、低频率分布病例组62例耳蜗死区患者,高频占87.10%(54/62),低频占3.23%(2/62),高低频同时存在占9.68%(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48,P=0.001)。

2.3 不同性别耳蜗死区构成比病例组150例患者中男、女的耳蜗坏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耳蜗死区与患者年龄的检出率[n,n(%)]

2.4 耳蜗死区与患者年龄分析病例组150例患者中,15~44岁患者有42例,耳蜗死区占35.71%;45~59岁患者有61例,耳蜗死区占45.90%;≥60岁患者有47例,耳蜗死区占4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8,P=0.234)。

2.5 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病程与耳蜗死区检出率的关系听力损失重度者耳蜗死区检出率为58.06%,明显高于听力损失中度(27.42%)和轻度(14.52%)患者(P=0.000、0.000),病程>14 d患者耳蜗死区检出率(50.00%)均高于病程<7 d的患者(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9,P=0.000)。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详见表2、表3。

表2 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与耳蜗死区检出率的关系

表3 不同听力病程与耳蜗死区检出率的关系

3 讨论

感音神经性聋是听力残疾常见症状,是耳科领域重点关注的疾病。本病与耳蜗毛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通常耳蜗外毛细胞损伤,会导致耳蜗主动机制受损,进而降低基底膜对弱声的振动,需较高的声强才能被基底膜感知[7];耳蜗内毛细胞损伤,会使听神经刺激被减弱[8]。感音神经性聋具体损伤机制分析,耳蜗外毛细胞是大脑内传出的神经效应器,耳蜗内毛细胞是大脑听觉的传入主要感受器,根据内毛或外毛细胞损伤程度,能相应确定感音神经性聋的损害机制,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因内毛细胞是耳蜗内的感受器,将基底膜振动转为电化学能,并通过听神经传送声音信号至大脑中枢神经;若基底膜内毛细胞功能异常,则会影响对声音的感知[9]。

均衡噪声阈值是检测耳蜗死区简单且最为有效方法,在背景噪声影响下,准确测定纯音的阈值。均衡噪声阈值检测耳蜗死区时,若某频率纯音信号到达耳蜗死区,需提高振幅强度,使坏死区域周围的内毛细胞、听神经能够感知其纯音信号[10]。耳蜗死区是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常见情况。本组研究中,病例组耳蜗死区检出率为41.33%,对照组未检出耳蜗死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彬等[11]研究24例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蜗死区检出率为58.33%;祝晓芬[12]研究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耳蜗死区检出率为49.46%。其研究发现,本次研究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其中存在的轻微差异可能是与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的听力损失、病程以及测试标准的差异性等因素导致。另外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存在的耳蜗死区时,基底膜内毛细胞异常或神经功能障碍,该受损区域的基底膜振动,难以被神经系统所感知,只有提高振动幅度,方能被受损区附近正常的神经感知[13]。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耳蜗死区以高频死区为主,本组研究,高频占87.10%,低频占3.23%,高低频同时存在占9.68%。通常高频声音是通过低频区域,方能被该区域的听神经感知;低频死区者,所产生的声音是通过高频区域,经该区域的听神经感知。若听力损失为低频死区,纯音听阈<50 dB,多是由外毛细胞导致;若超过50 dB,可能是内毛细胞受损导致[14]。

在探讨年龄、性别及病程对耳蜗死区的影响时,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发生早期,病程越短,毛细胞损伤越轻、损伤范围越小;若发生病程越长,毛细胞损伤越重,神经受损程度及范围日益加重,进而增加耳蜗死区发生风险[15]。本研究中,年龄、性别对耳蜗死区无明显影响,而听力损失越重、病程越长,耳蜗死区发生风险越高。因此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发生早期,耳蜗死区发生风险小,内耳的毛细胞以及神经存在一定功能,早期治疗能挽救尚存的毛细胞以及神经元,以此降低耳蜗死区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的听力损失越严重、病程越长,耳蜗死区发生率越高。因此,根据均衡噪声阈值检测耳蜗死区,评估内毛细胞、听觉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毛细胞神经性耳蜗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听觉毛细胞发育再生研究进展
大鼠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发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时空分布
Atoh1过表达水平对异位耳蜗毛细胞样细胞的prestin表达及纤毛形态的影响
经常开大音量耳朵里的细胞会变什么样,你敢看吗?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
心情不美丽 皮肤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