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经验启示

2021-01-15 10:35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刘晓菲陈徐梅高畅路熙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心区深圳市深圳

文/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刘晓菲 陈徐梅 高畅 路熙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老龄化率较低,截至2018 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60 周岁以上)约32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全市实际管理老年人口达114万,呈现出密度高、候鸟型、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

未来,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仍将快速增长。根据预测,10 年后深圳市户籍和常住老年人口都将翻一番。根据市统计局公告的2005 年深圳市户籍人口总数和残疾人占比数据推算,截至2019 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残疾人总数已超过12 万人。

为加快建设无障碍城市,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近年来,深圳通过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推进运输装备升级、提升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以及打造无障碍街区示范等措施,在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推进城市交通无障碍出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大举措助力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

完善政策标准体系

在政策法规方面,深圳于2009 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并建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法规的形式保障了全市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公共交通、交通枢纽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做了详细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同时,深圳于2012 年制定出台《深圳市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改造办法》,推进全市既有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无障碍环境。2016年出台的《深圳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建设无障碍环境“深圳标杆”。2017 年出台了《深圳市“十三五”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并在2018 年出台了《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包含七大行动29 项任务,主要内容是完善顶层设计,建设重点项目,培育文化理念,促进生活、就业、出行、信息交流无障碍等。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就最新起草《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国内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门立法。

在发展规划方面,2019 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作为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深圳创建无障碍城市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机制,为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深圳市各部门也制定出台了相关专项规划,例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把无障碍规划设计嵌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源头;市交通运输局编制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市前海管理局出台了《前海城市新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0)》。此外,深圳全市10 个区均编制了本辖区内的无障碍城区建设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

在标准规范方面,一是编制了《交通设施审图无障碍设施设计及规范要求》《品质提升审图无障碍设计及规范要求》,作为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对无障碍设施中盲道、缘石坡道、公交停靠站等人行系统和无障碍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从材料、类型、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关设计指引和要求,所有新建及改扩建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率达到100%。二是编制完成《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深圳市人行天桥及连廊设计指引》,规范和明确深圳城市道路人行系统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明确新建人行天桥和连廊应设置垂直升降电梯,并保证24 小时开放使用,明确人行天桥和大型连廊在人流密集区应设置自动扶梯等设置。三是开展《深圳市无障碍设计标准》编制工作,该标准涵盖了国家无障碍设计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要求内容,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无障碍系统进行梳理,运用节点流线法对具体功能空间无障碍设计提出要求,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系统和设计标准,预计2021 年2 月发布实施。

深圳北站地铁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电梯

加大基础设施改造

一是加强城市主要道路的无障碍设施改造。2020 年第一季度,市交通运输局开展了道路人行无障碍设施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结果整理成各辖区交通局无障碍设施整治任务项目明细表,分工推进重点路段无障碍设施和人行系统建设与改造。2020 年底,将对总计80 条道路或场站整治点无障碍整治的最终成果进行验收。

二是加强轨道交通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深圳制定整改计划,对早期地铁线路各车站无障碍设施未达到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分批次逐步改造完善,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全部车站的改造。

在轨道交通工程验收过程中,严格执行《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检查。深圳地铁在多期规划设计时,充分采纳了市残联和身心障碍者代表人士的意见,追加数亿元增设了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公厕、无障碍垂直电梯、无障碍专用通道、电子显示屏、身心障碍者导向标识等各种无障碍设施,并在地铁车厢内设有语言报站系统和图文显示系统,每节车厢里也专门设置了轮椅席位,方便身心障碍者搭乘地铁。

深圳地铁车厢内的轮椅席位

推进运输装备升级

一是推广无障碍公交车和公交导盲设备。截至2020 年10 月,深圳共有16986 辆公交车,所有车辆均已安装车内电子报站系统;共有1348 辆公交车安装了“听听巴士”公交助乘导盲设备;安装了无障碍踏板的公交车共计1737辆,其中低底盘公交车476 辆,主要投放在肢体残疾人及其他行动不便人员日常乘坐的公交线路和服务保障点,为他们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出行方式。

2020 年“公交出行宣传周”期间,深圳还推出了50 辆最新款电动公交车,智能化设备为出行带来便捷。通过“听听巴士”APP,可以从出发地导航到公交站台,在公交车到站前80 米手机开始振动并语音提醒上车;上车后设置好目的地,通过手机语音提醒剩余站数,到站前有手机振动及语音提醒。

二是提供无障碍出租车服务。2020年拟投放100 辆纯电动无障碍出租车,选用由比亚迪M3 改装的纯电动无障碍车型,并给予超额减排奖励。为确保无障碍巡游车提供可持续的优质服务,对无障碍巡游车经营企业按500 元/月/车的标准给予无障碍运营服务补贴。目前首批已投放运营20 辆,无障碍出租车优先服务对象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病患者等行动不便需借助轮椅出行的特殊人群,收费标准与普通巡游出租车一致。

“听听巴士”公交助乘导盲系统

深圳市新投入的无障碍出租车

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

一是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乘车优惠。深圳于2011 年发布《关于优惠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的通告》,规定65 周岁以上老年人不限户籍,均可凭市敬老卡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结合深圳低龄老年人口多且社会活动参与度较高的特点,深圳老龄委联合交通委、财政部门进行评估,并计划在原有老年人优惠乘车的基础上,新增60-64 岁老年人半价乘车的政策。在残疾人优惠乘车方面,该通告还规定所有残疾人不限户籍,持有效证件均可以免费乘坐深圳市内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2018 年以来,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为地铁运营企业、地铁建设集团设计师、地铁站长和志愿者等累计开展无障碍服务培训29 次,累计培训人数一千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残障平等意识、无障碍法律法规、障碍人士沟通技巧、手语、视障体验和轮椅推送等。

福田中心区:无障碍街区示范

为促进城市中心区的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2019 年深圳市福田区建工署牵头实施了“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无障碍改造项目”,对福田中心区5.3 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及道路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优化设计,打造适应未来发展、安全、舒适、智慧的无障碍街区示范。主要改造措施包括:

一是完善无障碍系统。包括在主要的自行车需求通道上建设15 公里功能独立的自行车道,减少自行车通行障碍。新建连续、完整、无障碍物遮挡的盲道约52 公里,改变了中心区原部分路段盲道不连续的问题。根据热力图、手机信令等大数据识别步行主要通行路径,对出行需求进行量化,拓宽无障碍设施宽度。

二是改善无障碍环境。开展无障碍交叉口改造,共改造渠化岛23 个、二次过街岛48 个,将右转渠化岛、二次过街岛的行人驻留区域与机动车道齐平,在94 个交叉口处人行道提前降坡,真正实现过街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零高差。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设置透水自行车道,建设风雨连廊,保障雨天出行无障碍。

三是加强慢行交通安全。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查,在不影响交通通行效率的前提下增设过街斑马线、调整车道宽度和车道数量、缩减路口过街宽度,从而提升无障碍过街安全性。迁移与盲道距离过近的各类箱体、杆件等障碍物70余处,避免残障人士碰撞,提升过街安全性。

四是促进智慧交通无障碍。福田中心区依托智慧交通的1213 根智慧灯杆和1281 个摄像头,逐步建设智慧无障碍系统。在38 个交叉口设置过街盲道钟,方便视障人士安全过街。在人流量大的10 个交叉口设置新型“地面红绿灯”装置,方便“低头族”查看红绿灯,低着头也可无障碍过街。此外,还在4 个学校周边路口,利用“步态和行为识别”AI技术,检测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过街需求,智能调控红绿灯,合理延长绿灯时长,保障过街安全。

干货梳理:四大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总结深圳市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有以下四点值得参考借鉴:

一是转变观念、以人为本。2016 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新城市议程》,强调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深圳在无障碍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无障碍城市建设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运用通用理念和通用设计,通过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环境、社会文化、器物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营造一个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的安全和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使所有人、特别是残障者能够平等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是法律保障、标准引领。深圳于2009 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在该条例的指引下发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极大推动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今年,深圳将该条例修订为《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并于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国内率先就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门立法,从硬件设施的无障碍进一步扩大到无障碍的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和器物环境,使无障碍惠及更为广泛的群体。

三是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在福田中心区无障碍街区改造过程中,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两级残联、无障碍促进协会、残友代表等现场指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们出谋划策,市民和游客也广泛参与其中。

四是科技赋能、智慧支撑。深圳率先提出智慧无障碍城市建设,充分运用通用设计理念和智能技术,使城市发展智能、无障碍。如福田中心区无障碍改造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大数据指导”的转变,依托国内领先的城市交通大数据平台,搜集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以及公交、出租车、地铁、共享单车等多源数据,结合大量现场照片和录像等资料,用大数据分析街道活动并指导无障碍街区设计。此外,充分利用AI 等智慧交通技术,促进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

深圳福田中心区的无障碍交叉口和便道内的地面红绿灯

深圳福田中心区的AI 智能检测和步态识别示意图(图片来源于深圳市福田区建筑工务署、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深圳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智慧无障碍街区设计》)

猜你喜欢
中心区深圳市深圳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承德县: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