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机制建设及其经济社会效益研究

2021-01-16 08:34
山西交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障救援队突发事件

武 艺

(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的标志之一,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其全封闭的运营模式,决定了高速公路与外界相对封闭的特点。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导致意外事故发生时,往往不易得到外界的及时救援,这种情况一方面会使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下降,造成拥堵,甚至引发二次事故;另一方面会对高速公路通行收费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减少运营企业营业收入。因此,能及时救援并拖离故障车辆,才可能把司乘人员的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确保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可见,当前高速公路亟待建立一种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交通突发事件清障救援机制。

1 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机制建设重要性

作为公路运输主动脉的高速公路,保证其安全和畅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而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建立有一个健全的科学高效又可靠安全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清障救援机制。

发现、响应、处置和恢复是应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一般处置环节。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又直接取决于清障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一是从根本上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缩短拥堵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高速公路的畅通行驶。

二是有利于清障救援作业人员在事故现场的安全作业,提高清障救援的水平。

2 国内外高速公路的清障救援模式

2.1 国内高速公路的清障救援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有3家单位涉及高速公路的清障救援服务: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路政。以浙江省的3种模式为例:一是由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承担,对所管理的高速公路路段开展清障救援服务;二是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委托社会第三方协作单位开展清障救援服务;三是混合式,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与签订协议的社会第三方协作单位共同开展清障救援服务。

2.1.1 目前清障救援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

a)清障救援组织架构不合理,存在职能重叠的问题。如工作过程中未协调好职能重叠的部分,将直接影响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清障救援一系列工作的展开,使清障救援工作陷入混乱,效率低下。

b)清障救援资源配置不合理,设备、物资按道路进行配置,路与路之间资源无法共享无法充分利用,降低清障救援工作效率。

c)清障救援服务不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d)没有有效的事件确认途径,发生突发事件时,民众倾向拨打110、122等非高速公路清障救援直接处理部门的电话,事件信息需转达才能最终确认,影响了清障救援的工作效率。

2.1.2 国内相关研究[1]就加强清障救援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a)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工作以公益性和政府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各地建立公益性清障救援队伍或政府购买清障救援服务,避免服务乱收费。

b)拓展清障救援服务类型,并将被动出勤调整为在夜间及车流量大的路段巡逻的主动出勤模式,提高清障救援效率。

c)加强立法保障,对清障救援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为清障救援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2.2 国外高速公路的清障救援模式

目前国外有两种清障救援模式已经成熟,分别是美国的高速公路清障施救巡逻项目和英国的汽车协会清障救援服务[3]。

2.2.1 美国高速公路的清障施救巡逻项目

美国由政府提供运作资金,以州为单位,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和交通量、事故发生率等因素,设定巡逻路线,精准地定位事故发生地点,同时迅速做出反应进行施救,及时恢复交通,减少二次事故的发生;对突发事件提供部分免费服务项目,对于当下没有办法快速恢复的故障车辆,巡逻拖车会将故障车辆免费拖至安全地带,以等待下一步救援。

美国的相关部门对清障施救巡逻项目进行了经济评价,其结果显示,清障施救巡逻项目的实施,大大缩短了突发事件的故障车辆影响交通的时间,同时节约了车辆燃料,效费比降至5∶1左右,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2.2 英国汽车协会的清障救援服务

英国汽车协会采用的是一种会员收费制模式,驾驶员一年内只需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全年免费又周到的服务。汽车协会主要提供有以下3种服务:

a)直接救援,即迅速修理故障车辆,保证其重新正常上路。如果修理难度比较大,汽车协会会负责将故障车辆拖运到高速公路附近的修理厂,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b)间接救援,即如果不能够迅速修复故障车辆,高速公路附近又没有合适的修理厂,那么汽车协会还会免费将故障车辆拖到非常安全的地带,然后进行下一步救援。

c)额外服务,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汽车协会将提供一些额外服务供驾驶员选择,如:72 h内提供备用车辆、协会的供应商提供上门取送服务、提供公共交通费用、提供晚上的住宿费用。

3 山西省高速公路清障救援现状及新型机制建设

3.1 现状分析

山西省现采用的清障救援模式是以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实施清障救援服务为主,社会第三方协作单位服务为辅。受企业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清障救援工作存在制度不完善、设备陈旧和施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3.2 新型机制建设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山西省大同南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的实际经验,针对现阶段清障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机制建设新思路:架构职责明晰化、制度办法规范化、日常管理标准化、安全管理常态化、清障设备专业化、文明服务理念化、科技引领现代化。

3.2.1 架构职责指导化

在组织架构上,按照各路段车流量大小合理配置清障救援队,清障救援队日常业务管理由信息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在收到求助信息时,能够直接将救援信息反馈至各清障救援队,由各清障救援队根据所管辖路段实施精准救援。清障救援人员编制纳入养护部门(如路产维护站、养护工区等),救援人员可获得公路作业实际经验以及养护部门的设备设施支持。该种组织架构方式可以将信息调度指挥中心的信息化优势和养护部门的设备设施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特长。信息监控中心组织架构示例见图1。

图1 信息监控中心组织架构示例

在职责上,明确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和养护部门在清障救援业务方面各自的职责,避免职能不清。在此基础上,对各路段清障救援队及下属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可以保证企业各部门及人员职责清晰、无交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实施清障救援。

3.2.2 制度办法规范化

清障救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清障救援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善、健全的制度可以保证清障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制度的建立可围绕公众制度规范、内部岗位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运作制度规范、员工考核制度规范4个方面进行。

a)公众制度规范 以服务内容为重点,规范清障救援服务范围、形象标准、操作规程、监督管理、清障设备使用维护等方面制定相应制度,保证清障救援服务规范、标准,令公众满意。

b)内部岗位工作制度规范 针对清障救援队内部各岗位的职责制定标准,以便内部岗位管理。

c)管理运作制度规范 针对清障作业流程、费用控制、社会第三方协作单位管理、作业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建立相应制度,以保障清障救援工作的组织、管理、实施。清障工作标准流程示例见图2。

图2 清障工作标准流程示例

d)员工考核制度规范 建立清障救援人员考核制度,每月、每季度、每年度对清障救援人员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3.2.3 日常管理标准化

针对清障救援队的日常业务,从清障救援队人员的日常行为、培训、内务卫生、训练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清障救援队人员整体素质。

3.2.4 安全管理常态化

建立健全清障救援安全操作规范及安全工作规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把安全理念贯穿于清障救援工作的全过程。

3.2.5 清障设备专业化

为各清障救援队配置相应的车辆、设备,或与社会第三方清障救援公司进行协作,获得设备支持。确保清障救援设备数量充足、种类齐全。

3.2.6 文明服务理念化

通过严格落实人员考核制度、技能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清障救援人员的服务理念,形成良好的风貌。

3.2.7 科技引领现代化

通过引入防拥堵自动报警系统、危化品车辆过隧道跟踪辨识与自动警示系统等新技术,提高清障救援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加快信息报送和救援速度,缩短事故处置时间。

4 新清障救援机制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大同南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所辖路段全长276.9 km,采用清障救援新机制,在公司下设5个清障救援队,根据路段车流量及任务量,调整各队人员编制数量。清障救援点的设置依据“统筹规划、重点调配、区域联动、降低成本”的原则,辐射半径里程为30~50 km。根据公司所辖高速公路路段事故发生频次、交通流量等特点,分设Ⅰ级、Ⅱ级清障救援点。Ⅰ级清障救援点重点在高速公路路网密集、向周边辐射能力强、范围大,以及易拥堵、事故易发等路段进行设置。Ⅱ级清障救援点在Ⅰ级清障救援点辐射范围外,根据重点管控路段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有针对性、选择性进行设置。清障救援新机制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如下。

4.1 社会效益

大同南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在优化清障救援队伍配置、清障救援点设置后,最远距离30 min,近距离15 min即可到达现场,到达率超过95%;同时,由于清障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事故得到快速处置,1 h恢复通行率超过92%,大幅提升了清障救援及时性、有效性。即使突发事件发生在车流量大、事故发生率高的路段,仍能保证及时快速地清障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公路拥堵情况及二次事故的发生,有效地节约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2 经济效益

清障救援新机制建设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和社会两方面。运营企业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一是优化清障救援队伍配置、清障救援点设置,整合并重新分配清障救援资源,不仅减少了现有清障救援点数量、精简人员数量,还减少了购买和维护设备的费用,降低了公司清障救援工作的成本,间接提高了公司经营的经济效益;二是快速恢复交通提高了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直接增加了通行收费,以单次事故清障救援时间缩短40 min、每分钟通行车辆10辆、每辆车通行收费30元测算,每次有效的清障救援可增加经济收入12 000元,经济效益显著。高效率的清障救援作业有效降低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了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

此外,公司清障救援作业以公益性为出发点,仅收取一定成本费用以维持清障救援队伍建设、设备维护,保障清障救援队伍高效、高质量服务。社会第三方协作单位纳入新机制统一管理,保证第三方协作单位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出具的收费标准执行,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害。

5 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模式的不足和经验,结合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工作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机制建设的新理念,并结合大同南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的应用实践,深入分析了采用该机制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可为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清障救援队突发事件
大功率轻量化无人机激光清障系统设计
高压电力巡检障碍清除策略研究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险象环生的清障行为呼唤完善的清障救援规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