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像传播

2021-01-16 04:36李露露
关键词:原生态深度受众

田 华 李露露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电视节目中,影像的传播效果并非文字、图片、画面、声音等元素简单叠加后的效果。尤其是在深度报道中,影像主要用来叙事,完整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记者的实地走访、观察、调查等都是节目重要的影像素材。随着新闻采写方式的革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像的来源渠道得以拓宽,影像的获取手段得以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和传播力。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像原生态性

影像的原生态性决定了它在电视深度报道整个制作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电视深度报道还原事实真相、揭露事件本质、反映社会真实状态的主要手段。

(一)突出影像的原生态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日益成熟的电视深度报道制作流程中,影像不仅仅是现场的原始记录,更因为强烈的原生态性而成为引起受众共鸣的最重要的素材。

2021年5月,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推出了一期名为“我在国内留学”的调查报道。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众多国内留学生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前往留学国家完成学业,只能采取网络在线上课和学习的方式,“被动在国内留学”成为这些留学生口中的笑料。为了真实展现这些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记者走访了北京留学生聚焦最多的几个写字楼,看到了大量穿着睡衣和拖鞋、披着头发、啃着面包上网课的留学生。这些原始的影像记录了留学生“在国内留学”的真实状态,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学面临的困难和无奈,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带来感同身受的震撼。

(二)把握影像原生态性中的关系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把握影像的原生态性要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首先是采访对象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在采集现场影像时,摄像师要尽可能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以保证影像素材的原生态性,必要时可以采用隐性拍摄的方式。其次是技术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技术是获取事实的保障,原生态性是影像素材真实性的保障。在影像拍摄过程中,选择性拍摄会遗漏重要细节,弱化新闻真实性,严重者会造成新闻失实,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采访对象、技术、事实与影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一些采访对象在面对镜头时会出现紧张心理而影响拍摄,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刻意隐瞒而导致记者无法获取最真实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一些隐蔽性较好的摄录设备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拍摄器材对采访对象的影响,从而提高采访效率。在“我在国内留学”节目中,记者使用便携式设备进行采访,而并未使用肩扛摄像机,降低了拍摄器材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影响,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影像素材,为电视深度报道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像来源

在2021年初的山东“拉面哥”事件中,自媒体的过度传播虽然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但严重影响了“拉面哥”的日常生活,直至演变成一出闹剧。在央视的主动介入下,自媒体逐渐散场,各路直播达人先后撤离,“拉面哥”的生活终于回归正常。针对这一事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从传播目的来看,自媒体更注重自身的宣传和推介,有趁热打铁之嫌;而传统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更注重客观性和严肃性。由此可见在电视深度报道中,来自不同渠道的影像素材能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事件发生现场,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内部的复杂关系。

(一)丰富节目影像来源

在新媒体时代,影像的来源渠道日益丰富。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受众就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感录制下来,并实时上传至各类平台,如门户网站、微博、朋友圈、抖音、新闻App等。如今,记者拍摄的素材不再是电视深度报道唯一的影像来源,受众也成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内容供应者,不少报道中采用了受众提供的第一手影像资料。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央视组织和选派了多路记者奔赴武汉进行实地采访。央视特别推出《战疫情特别报道》,第一时间将记者在武汉采访的抗疫新闻报道出来,还承担了国家和疫情地的新闻发布会直播任务。在这次抗疫报道中,央视将主流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即使新媒体时代的影像来源空前丰富,电视深度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仍然主要来自主流媒体提供的影像素材。

(二)制约影像来源的因素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制约影像来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 内容供应者。新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部大内存、高像素的智能手机,普通受众就可以成为“社会记者”,就能随时随地将看到的、经历的事情拍摄下来。这些影像素材,可以为深度报道提供事件发生过程,或者为以后解决矛盾提供强有力的现场证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受众的社会监督功能。

2. 拍摄设备。当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拍摄设备。鉴于手机具备携带方便、功能齐全、画面高清等特点,现在部分电视台已经为记者配备了专门用以拍摄影像的移动便携式智能手机。记者可以将拍摄到的现场影像实时上传到内部服务器,以确保拍摄到的视频素材不受他人干扰,这样不仅有利于现场影像的保存,也有利于保护记者的人身安全。

3. 视频发布平台。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当受众把手机拍摄到的影像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视频经过大量的转发会得到更多的人关注,此时就形成了社会舆论的初级形态。一旦传统媒体关注此事并进行深度报道,这种初级舆论会迅速发展成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舆论。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自媒体率先进行信息发布,网络媒体随后跟进,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由此便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报道的新形态。

三、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像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相较于原有的制作技法和思路,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组织、结构编排、声画结合等方面应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创新,从影像传播效果入手增强节目的观赏性,从而吸引受众,提高节目的感染力。

(一)强化影像传播力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影像剪辑能够体现出节目的创作意图和价值观念,还能深化节目主题。2021年5月初,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推出了一期名为“警惕电信诈骗”的节目,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将三种主要的电信诈骗形式有机编排在一起,既具体介绍了主要的诈骗形态,又充分体现出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期节目的剪辑中,大量使用了动画技术,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更强化了受众对诈骗形态的认知和记忆,节目的教育作用和传播效果较为理想。由此可见,电视深度报道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可以在剪辑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电视深度报道往往会选择社会关注度高又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主题,并兼顾受众的实际需要,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有较广的受众面和较强的影响力。例如在2020年初,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品牌栏目纷纷推出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关疫情防控的节目。在这些电视深度报道中,经过精心编辑的画面与解说词互相映衬,使节目主旨通过影像得以完整呈现,从而极大满足了受众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需求,为科学防控、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像传播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二)提高细节表现力

由于电视传播的瞬时性特点,为了增强节目的观赏性,电视深度报道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例如“我在国内留学”这期节目,开头便以声画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个疑问:晚上11点时,北京市东三环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为何三楼的两间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接下来逐步解答这个疑问,原来是“被动在国内留学”的留学生在此上网课。

电视深度报道还会在画面的组合和处理上采用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技术手段。例如,使用特写、近景对采访对象的动作或者其他可以充当线索的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从视觉上来说,特写镜头空间狭小但更具冲击力,可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延长受众对画面的关注时间。另外,鉴于细节镜头的重要性、暗示性、悬念性,这类镜头大多属于长镜头,并会在视觉上进行特殊处理,包括光影、色彩、景深、亮度、对比度等的技术性处理。在“我在国内留学”这期节目中,对着电脑吃外卖的女生,捂住嘴打呵欠的女生,趴在屏幕前睡觉的男生,这些特写镜头虽然并不美观,却直观地传递出这些留学生心中的无奈。

基于线性传播的特性,电视深度报道在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画面的信息量,确保受众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影像中的全部信息,而不会出现信息遗漏或丢失的情况,这就对影像的拍摄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画合一是电视节目内容编排的主要方式,在电视深度报道中,画面的技术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在以《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中,节目画面常常是多角度展示,且采用组合景别和运动镜头立体式介绍,以确保向受众提供充足的、丰富的细节,从而实现影像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深度报道应充分利用影像的原生态性,把握好影像原生态性中的关系,丰富节目影像来源,强化影像传播力,提高细节表现力,以增强节目的影像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原生态深度受众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文呼唤“原生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