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剧本创作”课程思政:从外在要求转向内在生成

2021-01-16 04:36王利华
关键词:动漫动画情感

王利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课程思政将“应然”的立德树人愿望,落实到“实然”的学习过程。追求“盐溶于汤”的教学过程,“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必须抓住“课程”本质和内在规律,以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进行精心设计,将外在要求的课程思政转向内在生成的课程思政。

2020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动画剧本创作”课程是动漫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目标不仅有单向度、线性化的知识传授,也有写作技能的提升,更有丰富的精神层面的熏陶和滋养蕴藏其中。

从心理学上看,“认同”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认为彼此是同类,从而具有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在了解和鉴赏动画剧本的过程中形成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发力点。

一、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

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复合的心理过程,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个体在心理上虚拟地经历动画剧中的活动、场景等,通过迁移调动自己过去的感受与当下情景整合,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二是个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知、情、意与表层行为共时发生,加深体验性的情感经历。学生情感反应与动画剧中情感基本一致时,就会产生与创作者相同的情感。

(一)情感认同始于对动画角色的体认

动画角色是披着不同外衣的各色各样的“人”的化身,是人类的折射,他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等。花鸟虫鱼、草木山水、雕像顽石等,均可成为被塑造的角色。不管是什么角色,其外形特点如何,从本质上说,一切角色都是“人”,一切角色都是“人性化”的角色。《狮子王》里的狮子、《木偶奇遇记》里的木偶、《小鸡快跑》里的小鸡、《老鼠嫁女》里的老鼠都是动画“人物”。它们是“人”的变形,是高度浓缩了人情、人性,是以简洁的笔调勾勒出来的人生百态,从中可以窥见人的思想、性格、情绪和智慧。正如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言:“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之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与那一感悟相伴而生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伴着意义的加深而被带入一种情感的极度满足之中。”[2]动画角色激发人们人性、人情等情感体验,凝聚在动画剧本中的生命、情感通过知识传授召唤着学生的感受,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个人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

(二)情感认同经由“移情”“共鸣”“契合”等心理过程

移情是指“像我”,在剧中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些共通的人性,人物的某些东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在认同的一刹那,观众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沃尔特·迪斯尼曾说:米奇根本就不是一只老鼠,或像老鼠一样的东西,同样唐老鸭也不再是一只鸭子,除非人们能从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否则它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3]239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按剧中人的本性和动画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去爱、去恨,相信剧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仿佛这些人就生活在周围,因“契合”而“共鸣”,因“共鸣”而“认同”,吸引大学生与艺术形象共情。

(三)情感认同因动画剧本所表达的高雅意趣而得到深化

情感认同种类丰富,有低级情感,如纯生理本能情绪宣泄,官能刺激的追求等;也有高级情感,如以追求真理为旨归的理智情感,以建构优良品质为内涵的道德情感,以发现美、创造美为标志的审美情感,以及关乎国家民族的大悲大喜的民族情感等。通过奇幻、夸张、想象等动画故事,演绎悲喜人生。无论是优柔美或是崇高美、悲剧美或是喜剧美,都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大圣归来》所体验的情感认同,是成长的意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的是孙悟空和少年江流儿共赴西天取经的故事。每个人都是在自己人生路上的历练中得到成长的,归来的不仅仅是大圣,还有勇敢和坚强,以及一颗强大的心。当学生如此渴望大圣归来,不仅仅是因为大圣是英雄,更是因为他们渴望有一天我们自己能像大圣一样“归来”。

2. 《千与千寻》所体验的情感认同,是劳动的意义。《千与千寻》讲述的是千寻拯救父母的过程中,发现了沉睡在她内心的力量,第一次真正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爱的历程。故事告诉人们:不劳而获会变成猪,劳动会获得拯救!宫崎骏说:“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看到自己。”[4]学生从“平淡无奇”的千寻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开始觉得不过尔尔,后来感觉还有些可爱,最后为这个女孩的成长大吃一惊。

3. 《寻梦环游记》所体验的情感认同,是生命的意义。《寻梦环游记》讲述了米格不小心进入了亡灵世界,又被已过世的亲人送回人间的故事。影片告诉人们,当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记住你的时候,你也将从这里彻底消失。由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相互关心铭记,赋予人生以温度,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亡灵世界,照此推理,那么中国的万氏兄弟、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日本的手冢治虫等在动画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尽管肉体死去了,却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作品和他们的人生痕迹,依然鲜活如生,似在人间。

4. 《神奇飞书》所体验的情感认同,是阅读的意义。一个男子被书指引进入了神奇的知识殿堂,终其一生时,他写的书又吸引了另一个女孩走进书屋。学生在故事中获得启迪,书是生命之光,书是世界之色彩,阅读本身的意义在于时间空间无限制的灵魂的交流,自身的灵魂只有通过与其他灵魂交融,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生命的意义永远不在于自身,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代代不息的传承者和守望者,从中体会到编剧的责任和担当。

谚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抓住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场面,抓住剧中人物之间情感碰撞的剧烈时刻和人物心灵袒露的时刻,通过那些饱含人性、人情、人生百态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升华。

二、动画剧本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人们对某类价值观念的认可,并形成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是由外到内、由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递进过程。

(一)价值观的是非曲直是剧本创作的灵魂

动画剧本的价值内涵,决定了它的其他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等。动漫发展史上那些大师们的作品中有爱恨交织的心灵与命运、风俗人情的多彩、人际遭遇的坎坷、社会历史的变迁,有个人、社会、文化之间的交往、碰撞、冲突和融合,这些都反映了剧作家对人生进行的审美观照、剧作家深切关注的焦点,并带着时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整体氛围的烙印。

(二)动画大师的作品中蕴含穿越时空的价值力量

正如契诃夫所言:“凡是使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作永远不朽的或者简单地称为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去,而且召唤您也往那边走。”[5]动画大师的作品中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

万氏兄弟作品的价值理念在于“探民族风格之路”。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氏兄弟《大闹画室》《一封书信寄回来》《骆驼献舞》《铁扇公主》《牧童》《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中国动画史上的巅峰之作,都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表现中国独有的风格。他们的作品贯穿着的价值理念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们也因此在国际动画界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

宫崎骏作品的价值理念在于对世界、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深刻反思。在宫崎骏的童话里,主题无非是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风之谷》《天空之城》《百变狸猫》《幽灵公主》等动画电影描述的东西告诉我们,人类若使世界的调和崩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牺牲来使状况还原,人类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变质的心,充满欲望和仇恨的心。“我希望能够借助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3]283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在自然界中是没有特权的普通一员,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都是平等的,人必须与自然共生共存。宫崎骏作品中“活下去”的价值理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沃尔特·迪斯尼作品的价值理念在于将所有事物美丽化、单纯化和消费化。“将世界上伟大的童话故事,令人心动的传说,动人的民间神话变成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并且获得世界观众的积极响应,对我来说已成为超越一切价值的体验和人生追求。”[3]83迪斯尼的动画总给人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愉悦感。《猫和老鼠》中简单的、可爱的、动作夸张的“汤姆”和“杰瑞”是欢喜冤家;《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滑稽的动作和各自不同的性格令人捧腹;那些可爱的、可笑的、幽默的、荒诞的视觉形象和热闹场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迪斯尼特有的价值烙印,使迪斯尼模式经久不衰。

(三)动画作品应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

动画艺术作品是时代生活与精神的表征,对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价值引导作用。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6]授课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深度揣思动画剧本的创作理念,品析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继而明辨妍媸、深鉴善恶,最终将正确的价值观外化于行,做到“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7]。

三、动画剧本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是国际竞争中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诚如中国当代教育家杨叔子指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而其中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取决于对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丧失了人文化,必定异化,不打自垮。”[8]

(一)大学生在异文化存在的空间下建构自己的“主体性”

大学生动漫文化认同不是在一个真空中发生。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文化植入动漫专业学生自我结构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地发现自身、确认与世界的联系、建构生活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将语言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规范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将形式、秩序、意义、方向赋予他们的生活、思想、价值、行动和情感。

动画剧本投射着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即便是许多貌似纯真无害的动漫作品,也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承载着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和推广国家形象的文化使命,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世界动漫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日本和美国为例,可以看出动漫剧本所呈现的文化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以日本为例,作为世界第一动漫输出大国的日本,其动画剧本便投射出鲜明的文化特征。以《圣斗士星矢》为代表的作品,呈现出以忠君报国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民族精神;以《浪客剑心》《钢之炼金术师》《北斗神拳》为代表的作品,投射出日本民族的尚武精神;以《灌篮高手》《足球小子》为代表的作品,投射出日本民族热血阳光的竞技精神;手冢治虫、宫崎骏、大友克洋等人的动画作品主题,体现出循环轮回、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投射出热爱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在日本动漫中,世界和人类总是会面临着末世或灭亡的危机,而这个时候,也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少男少女,承担面对危机拯救人类和世界的责任,投射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再以美国为例,美国动漫越来越频繁地进行文化资源和符号的跨时空运作。首先,美国动漫是适应不同民族审美习惯的全球文化,主要表现为美国动漫题材选择多元化、创意制作跨文化、发行传播全球化。例如,迪斯尼、梦工厂等动漫企业出品的《花木兰》《花木兰2》《功夫熊猫》《功夫熊猫 2》《功夫熊猫 3》《埃及王子》均蕴含着多元文化的交流,植入美国文化的《花木兰》便被施以“黄皮白心”的改编,“穿比基尼的花木兰”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次,美国动漫文化是商业文化,拥有大资本投入、大场面制作、大范围宣传、大收益回报,并通过幽默愉悦的娱乐化气息、载歌载舞的美式动漫音乐、富有“笑”果的喜剧角色、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展现出美国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大学生动漫作品选择中存在正面和负面隐性影响

人们主动选择的动画作品反过来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和比较中产生某种倾向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动漫作品中存在的正面和负面隐性影响。例如,日本动漫蕴含坚持理想追求、重视亲情友情、同情帮助弱者、强调团队协作、倡导自立的正能量,但另一方面也有盲目崇拜强权和强者的思想,欣赏“如樱之死”的病态审美,以及蕴含各类低俗内容的“耽美”文化。

美国动漫如同美国其他影视作品那样传播着美式价值观。一方面,“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无极限”的故事,能激发大学生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激励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发关于正义、爱情与人性的深刻思考,那些具有颠覆常规的创新剧情能给人以挣脱惯性思维的精神滋养。但另一方面,美国动漫文化也裹挟着负面影响,如美国文化霸权“软权力”的渗透,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美国优先等民族优越感的诱导,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熏陶等等,长期受美国动漫文化中对自由成功的美国梦的宣传,容易诱使“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产生对美国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全盘认同。

(三)大学生在动漫文化交汇中肩负起振兴国漫的历史重任

“动画剧本创作”课程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汲取国外动漫中的积极正面因素,坚决摒弃其中的消极负面因素,既要做到兼容并蓄,也要做到去芜存菁。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还要引导动漫专业学生深刻认识到振兴国产动漫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勇于和乐于肩负振兴国漫的历史担当和现实责任,将振兴国产动漫同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将一腔爱国主义热血壮志转换为努力提升自身的动画剧本创作能力的现实行动。

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不仅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动画剧本创作”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将“怎样培养人”在课程中落实、落细,引导学生感受优秀动画作品的魅力,用动画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世界文化交流和融汇中保持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我们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引导学生具备清醒认识我国动画的优势与劣势的“文化自觉”,具备不以“他者”之长来量自己之短的“文化自信”,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振兴国漫的“文化自强”,这才是新时代培养未来动画编剧的授课教师所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动漫动画情感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