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

2021-01-16 05:56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整治土地生物

朱 博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监测和综合治理中心,哈尔滨 150001)

土地整治是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整治已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传统整治模式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脚步。土地整治应彻底转变模式和观念,由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向生态土地整治模式转型,建立严格规范的土地整治生态评价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1 土地整治生态问题

1.1 观念淡薄,对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全面

我国土地整治虽然已由传统单一的农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但人们对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土地整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够重视,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深入考虑土地整治对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空间、农田自然景观、生态平衡的破坏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我国土地整治多为问题导向型工程,虽然解决了单一或局部土地问题,但却因为定位偏差,忽视了生态和区域需求,导致土地整治效益低下,未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 缺乏政策、法规支撑

由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政策、规章还不完善,缺少对土地整治环境影响的评价。政策、法律、标准方面的缺失,使得大多数地区土地整治目标是增加耕地数量,而非以提高农业生态条件和农地生产质量为主要目的。

1.3 未将生态保护作为刚性指标,缺乏完善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评价。未根据整治区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条件及生物多样性,对整治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整治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未对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研究论证,只是简单按是否可整治进行区分。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设计,项目生态效益及环境影响只有定性分析,缺少项目实施后对生态、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影响的定量评价指标。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片面追求景观效果

设计阶段未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未考量整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追求耕地面积增加,大量进行坡改梯、田块合并、小池塘掩埋等施工,为追求生产便利,大量实施道路硬化、渠道硬化,为追求景观效果统一,采用单一植被绿化,这些均造成整治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活区域被割裂、阻断,栖息空间被扰乱,区域地表水系遭到破坏,地下水补给阻断,野生动植物生活空间被压缩,区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病虫害发生概率加大。

1.5 缺乏对生态环境评价验收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通过土地平整,田块合并,对道路、林网、沟渠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但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入研究,生态意识淡薄,只是简单地挖、砌、填、铺、埋,大量使用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施工,对原有耕作层土壤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导致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未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程验收的必要条件之一,导致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整个过程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刚性约束。

2 生态型土地整治主要原则

大空间尺度整治原则。要为居民、游客提供休闲、观赏的园林景观,重视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美观性的要求。

亲水整治原则。人存在亲水特性,集娱乐、休闲及观光等为一体整治设计,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舒适度。

自然生态整治原则。城市生态功能涉及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需结合整治生态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自然生态群落,以绿化为主进行植物造景,以有效维护城市生态自然发展空间,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文脉延续整治原则。加强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将两者联系起来,明确滨水绿地文化内涵,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我国历史文化。

整体协调发展整治原则。为促使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应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秉持人性化原则,考虑到人们对绿化环境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为人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3 土地整治生态保护措施

3.1 提高保护意识,明确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

明确土地整治概念和内涵,了解土地整治生态效应。改变偏重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条件改善的传统土地整治理念,改变重战略轻技术、重口头轻落实的问题,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后期管护全过程入手,明确土地整治“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概念和内涵,纠正错误认识,将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评价作为规划、设计、施工等审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彻底改变土地整治从设计到施工虚而不实的现状,真正实现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对土地整治进行功能导向定位

应明确区域土地整治目标定位,以“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土地整治功能定位,开展差别化土地整治,将传统的“问题导向型土地整治”转变为“生态型土地整治、区域功能需求型土地整治”。

3.3 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

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入手,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通过对整治区生态环境的有效评估,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树立符合区域环境保护的整治目标,制订完善的土地整治设计、施工方案,在保证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提高产量、改善条件、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4 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

土地整治应树立生态设计理念,对整治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找准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采用低碳、绿色、生态的设计方案,加强对生物栖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混凝土硬化道路改为泥结碎石道路,混凝土硬化沟渠改为菱形框架植草沟渠,并设置生物栖息地和逃生通道,将小池塘由掩埋改为渍水净化池,将单一植被绿化改为复合植被绿化,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设计的生态导向作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有益生物繁衍生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猜你喜欢
整治土地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我爱这土地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第12话 完美生物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