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培育研究

2021-01-16 13:0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内生资源

蔡 茜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合肥 230022)

一、前言

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如何正确地认知与处理城乡关系成为研究的关键课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条件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三农”问题解决的方法中,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其根本路径。需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激发农村的发展动力,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差距,推动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可知,乡村振兴也需要进行高质量发展,需从基于要素推动的外部发展逐渐转变为由创新驱动的内生发展。

区域内生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国家或者区域在开发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与力量,同时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实现国家或区域的发展。1975年,在有关“世界的未来”联合国总会报告中,瑞典哈马绍财团在报告中提到了“内生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发展是个人解放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推动发展需要从社会内部推动。而内生发展是“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发展进程,核心内容是实现区域的持续性发展,而发展的方式则是内部主体积极参与并推动,构建地域的认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综合性发展,继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区域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主权性地位,推动区域在发展中形成文化的独特性、文化与地方的认同感。

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强调在出现社会变迁时,区域需做好文化应对,同时要能够通过创造的方式激发地区资源的发挥利用,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有着较大的价值意义,同样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实践与指导作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有着独特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形态,乡村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文化内涵。费孝通曾提到,于基层而言,我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更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社会,通过农业、乡村资源、要素的转换,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消费的转变,从而解决农业萎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中,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的振兴,要能够引导且扶持农民基于地区资源发展特色化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多方面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培育的意义

1.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在城乡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失衡,尤其是农村与农业的发展不充分,加剧了这种失衡。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农业人口,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总数为9.11亿,其中约为6.74亿农村户籍人口生活在农村。2019年,我国城市与农村收入的比例是2.74 ∶1,城乡的收入差距仍很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较低,农民同样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需求,同样也有着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不充分的、不平衡的乡村发展不利于农民的发展,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以往的理论与实践均显示出城市的发展仅能够让少部分农村人口问题得以解决,为了让所有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推动农村的内生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同样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的强大不仅需要城市化建设,同样也需要乡村建设。农业的强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经济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发展,而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需要农村的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而现代化的发展布局中,与城市发展相比较,乡村现代化发展严重落后,且不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不再依附于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要素推动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强国的发展中,农村与农业将处于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等都应着重于农村发展,打造新农村,实现农村的振兴。

3.打破现代化乡村衰落铁律的重大举措

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重振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总是处于落后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后果是乡村老龄化严重、人口稀少,导致农村活力降低,难以引入投资,农村衰落;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的底层,流落于贫民窟。而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同样也造成了三个后果:其一,农村空巢化,年轻的劳动力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只有老人和女人。与此同时,农村的管理主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优秀的人才流入城市,降低了农村的治理水平。另外,农房闲置越来越多,农村的房屋闲置、破损严重;其二,农村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增加,城市和工业带来的污染也逐渐涌向农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其三,农村的文化凋零,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失,文化生活也单调枯燥,缺少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活动,导致娱乐休闲文化的丢失。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解决乡村问题,促进乡村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

4.破解城乡两级分化格局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城乡发展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格局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城镇化初始阶段,农村生产了大量的农产品,满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需求,同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来到了城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还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但是同样也造成了乡村的衰落现象。自本世纪初,我国逐渐重视乡村的发展,对农村进行扶持,不断研究具备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我国农村建设的第三次重要飞跃,乡村建设中要求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体现出我国对于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唯有充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够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城市与农村本为完整的一体,因此要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乡村内生发展的基本要素

1.协调资源与开发利用问题

乡村发展中,首先要解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农村的内生发展要能够最优化地整合并利用内部、外部资源,且以乡村区域农民的收入提升为前提与目的,在实际操作中要能够利用外部与内部资源,同时兼顾开发与利用。通常情况下,乡村的内部资源主要源自于地方,而外部资源则源自于政府以及社会非政府组织等。地方提供的内部资源包含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人文资源则要求以人为中心,涵盖了文化、社会关联、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较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乡村的内生发展中,人文资源是核心的资源,其他自然资源等内部资源以及外部资源需要结合人文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首先,乡村的内生发展中,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的特殊性、竞争性的角度进行资源分析,而根据地方相似性的自然和文化特点进行边界的划分,规划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强调资源的特有性和竞争性,避免同一个地方内部出现重复、竞争的现象,基于资源的特点对地方进行整合,从而强化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中的优势;其次,乡村的内生发展中,要着重强调超地方因素的影响意义。尤其是在地方内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超地方因素能够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而开发初期需引入对应的资金、技术与信息,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农村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信息化的边缘状态,地方资源的开发要能够在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等的扶持;最后,乡村的内生发展中,需要加强各个参与主体的协作,同时注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中,由于资源主体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导致有关参与主体的分歧,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在农村的内生发展中,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能够推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地方因素与超地方因素间的协调沟通。

2.整合发展过程中的居民参与

农村内生发展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共同的认知将有助于发展,而内生发展的关联纽带在于地方村民的参与。农村内生发展是参与的过程,地方村民通过参与其中进而表达个人的利于需求,同时对决策的过程造成有效的影响。与此同时,地方居民还会借助于参与的方式将个人变成推动内生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内生发展中,居民参与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地方的居民以直接利益者的身份参与到发展中,居民以表达诉求的方式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利。第二,地方村民参与到发展的决策中,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决策形成有效的影响。在地方发展策略制定和实施中,村民是直接受益者参与到决策的过程,随后在认可超地方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地方村民的诉求要能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为保证乡村居民建议能够在决策中产生影响,需要构建两个条件,分别是营造地方居民表达和评价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地方居民参与发展的固定场所。第三,地方居民为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在决策中发挥出核心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策略的实施中,作为核心力量要能够在参与中弥补地方力量的不足。在发展中,要能够在发展决策的指导下,联合地方力量与超地方力量共同推动发展决策的实施。第四,地方居民在参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融入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和发展框架中,居民的参与由国家宏观结构对地方态度决定,也就是地方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乡村的内生发展中,地方居民处于其核心位置,因此要能够整合超地方力量,并且合理引导超地方力量参与其中,而参与过程则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乡村居民参与内生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亟需讨论。首先,乡村内生发展的过程是持续化的,因此参与主体的协商机制需要制度化,进而营造稳定的制度环境。在内生发展中,要能够对地方与超地方力量进行平衡,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其次,乡村居民在发展中会出现利益的分歧,地方村民是直接受益者,作为利益的相关者,他们可能出现内部的利益分歧。因此,要能够寻找出消除分歧的方法,避免村民内部的纠纷,推动内生发展;再次,乡村内生发展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激发居民有效参与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积极性。因此,在乡村内生发展中,要着重研究地方居民参与的方式以及路径;最后,科学合理地整合乡村地方居民,在农村的内生发展中,居民不能够作为整体力量参与其中,因此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整合,提升其影响意义。

3.唤醒内生发展的领土文化认同

在乡村的内生发展中,认同能够为发展带来精神动力。认同感作为精神动力,是联系地方文化、历史、物质的领土和文化认同,能够高效地解决地方力量与超地方力量之间的复杂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整合地方居民。“领土-文化认同”包含了领土与文化两个要素,领土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为领土设置了边界,领土-文化认同既确定了乡村居民的身份特征,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居民对于乡村的归属感。在乡村的内生发展中,领土-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认同感能够引起地方村民关于领土的意识,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领土-文化认同能够激发出他们主体意识,从而在发展中形成领土意识;第二,认同感能够引起居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行为,领土-文化认同则为居民提供了参与的精神动力。因此,文化是认同的前提,能够发挥出激励的作用;第三,认同作为精神动力还有助推动当地居民的整合,由于地方居民生活在特定的区域,他们有着共同的领土、文化,进而他们具备了共同的情感与目标。因此,认同是除了经济利益以外的精神动力,能够成为各种力量的纽带;第四,认同还为乡村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意义,乡村的内生发展既有经济方面的,更有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行为,而领土-文化认同为乡村内生发展带来了物质以外的文化内涵,将会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乡村内生发展战略路径

1.突出创新载体建设,形成互动融合的走廊空间

基于“全域统筹、产创融合、生态优先、高端集聚”的要求,设置了有机协调的功能区域,创造出创新载体互动互联、功能定位合理、组织建设高效持续的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聚焦“大科创”,布局“大制造”,引领“大健康”,做活“大旅游”,加快布局“三区、七镇、九园”的走廊空间,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提升创新平台发展层次,以创新突围助推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带动巢湖市的跨越式发展。三区主要包括滨湖科创服务区、半岛科创研发区、巢湖科创制造区。滨湖科创服务区以文化创意、科技金融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为重点,聚集一批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与平台:未来按照“有核无域”的建设理念,聚焦科技成果展示、新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与文化创意等一批专业化服务平台;半岛科创研发区以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健康产业研发和高等教育为主要特色,打造成为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未来的科技研发战略空间;巢湖科创制造区以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材料、燃气轮机、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七镇、九园是科创产业主要载体,以滨湖新区和巢湖市区两个综合型园区为支持,以文创、文旅、科创、康养、工创、未来、唯镁、半汤生物谷、亚父智造园为发展方向呈链状分布和差异支撑。“九园”,为居巢经济开发区内的9个园区,分别为亚父园区、夏阁园区、黄麓园区、烔炀园区和中垾园区等,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产业发展节点;“七镇”为中庙、黄麓、烔炀、柘皋、夏阁、中垾和半汤,分布在科技创新走廊沿线,此七镇是有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是科技创新走廊未来的创新创业与服务的重要空间。

2.整合区域战略资源,形成差异发展组合格局

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整体为链式布局,其空间特点为多镇、多园,在不同的功能节点的规划中,其规划依据为错位发展与组合发力的整体布局。在“九园”中,亚父园区是核心支撑区域,其依赖于中科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园、中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推动园区进行产业的升级与优化,进而创造出先进的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夏阁园区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园区,借助于行业的龙头企业促进镁基材料的深加工、镁合金铸件制造产业的发展,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新材料生产基地;黄麓(富煌)园区为“九园”的科技创新示范园区,通过构建“半岛科技湾”实现钢构产业的优化,进而创设出新建材的基地;炯炀园区为“九园”的战略推动园区,该园区的核心在于医疗设备的生产、健康相关食品、装备产业的生产,进而构建出健康产业基地;中埠园区为“九园”的转型示范园区,通过锚链与矿山配件相关产业的升级,创设出特色装备的生产基地。

3.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构建产业发展环境

构建多元化的、快慢配合的交通体系,以巢湖地形、功能为基础,设计出相适应的路网体系,进而将巢湖的绿道系统、水路衔接贯穿,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在优化产业与小镇一体化的建设以及产业共享的服务体系下,着重强调半岛科创研发中心与黄麓镇区、大健康科技产业园与烔炀镇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与夏阁镇区的产镇一体发展;建构技术支撑、智慧职能的基础设施,通过交通大数据、信息化旅游以及远程医疗信息中心等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实现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智能化法发展。在生态方面,建构绿色、高品质的环境设施,沿巢湖岸线构造出国家级的湿地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出的神态核心,通过河流的贯穿,构建出畅通的水系格局,最终打造出由湿地、森林、农业、体育公园为一体的公园系统。

4.提升创新服务环境,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第一,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的引进以及打造出创业团队,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引进平台;制定出人才引进的“百人计划”,以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为核心,构建核心的专家人才数据库,根据高端、精英、尖端、稀缺的需求引进各类人才;实施产业创新的团队培养措施,基于高新人才的需求实施计划,同时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按照产业的需求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从而培育具有特色的高端层次创新人才。第二,拓展融资的新渠道,加速对境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引进,推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基金等股权形式的投资的引入,为创新走廊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促使金融机构与创业资本的融合。同时,大力扶持互联网企业、金融等创业金融服务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的形式发展科技创新走廊。第三,优化、创新招商选资,基于“一个重点产业、一个主要领导、一个专业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个产业规划、一套扶持政策”的工作思路,选取行业内知名的中介机构,对行业进行细分,同时对相关领域进行企业的分析,实现准确的招商引资,吸引有品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驻。第四,完善管理制度,采用同一套班子、规划、政策以及一个重大项目库,构建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构建一套班子,以总体发展规划作为统领,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出交通、产业、服务、市政等综合性的支撑规划,制定出投融资、产业、平台、人才政策,联系人才、高校、产业项目以及重要平台制定出针对性的独特政策。另外,通过对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重大项目库的构建,建构出关键重要项目建设调度制度。

五、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将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置于平等的位置,指导乡村通过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条件优势激活内在发展动力,从被动接受城市的辐射到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在分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培育的意义及内生发展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以巢湖为例,分析了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内生发展战略路径。然而,由于乡村问题的多样性、动力作用机制的复杂性,本文侧重于从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为例分析特定类型村庄的激活策略,为涉及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普适性策略研究。还需在宏观策略引导的基础上,根据村庄自身特性,激发村庄发展的内在潜力,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地域化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内生资源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