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2021-01-17 05:30路峰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作品

路峰

文学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反复复阅读、研究、欣赏、探讨,体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学经典化就是要对过去的文学历史进行改革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比如萌芽、兴盛、发展和繁荣,也正是这些过程的锤炼将中国现代文学推向了世界,为中国文学爱好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经典作品。文中从科技进步、互联网时代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文学经典简述

文学经典,通俗来说,便是它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随着时空的推移和转换依然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文学经典的概念其实在文化界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观点,这也导致了文学经典概念的模糊,但这并不影响文学经典的特征,如原创性、独特性、开放性、趣味性等。

(一)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

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所在社会环境、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创造的内容,内容不可重复,可以充分展现出作者的个性和人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射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作品的原创性还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后人不断阐释的过程中形成影响力和震慑力。

(二)文学经典具有开放性

文学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人们阐释、解讀、研究,通过不同角度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比如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水平、艺术、民意等,通过这些内容不断被挖掘和深化,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文学经典的沟通与融合,这充分说明了文学经典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三)文学经典具有可延续性

文学经典也是一种需要受到保护的“遗产”,是文学前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资产,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经典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被忘却或者流失,反而经过多年的研读,能有更新角度、更新文字用法的研究产生,这说明文学经典具有可延续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简述

1917年1月,北大教授胡适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呼吁对传统的中国文学进行改革,摆脱两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传统,建立新的文学,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致。这个呼吁得到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响应,他们纷纷加入新文学创作队伍,从此中国文学迈进了新纪元,也就是中国现代文学时代正式开启。

中国现代文学史展现出的新观点、新写法、新构思、新视野、新格局等,对文学经典进行了不断的颠覆和改良,比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等,参与文学史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体现出了文学史研究的活跃性,让更多参与者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方向。研究的增多,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各地纷纷评选出文学经典作品,这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发生以后,中国文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强化以人为本的概念,一时之间,解放个性、释放天性成为一种流行,这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时期开始,文学中对情感的展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较原来的真、善、美的表述,增加了一些对立面的内容,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走进现实。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者有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等,他们写作大胆真实,在文章内容中表达出更多的情感,让文学作品更加饱满。

三、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一)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存在的问题

欣赏文学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文学研究的人却很少,这也是现在文学经典与现代文学史重构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专业、有耐力、能够持之以恒研究重构的人员较少,导致重构进展较慢,创新性不足。提升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重视程度,只有在足够被重视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开展重构活动,所以各级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都应该提高重视,多关注重构事项。

(二)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意义

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可以持续地将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创造艺术等文学素养进行传承和延续,让更多国内、国外的文学爱好者得以学习中国文化,同时重构不是为了磨灭经典的痕迹,而是为了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转变,进而让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启迪人的心灵,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身与灵得以“感同深受”和“身临其境”,重构可以再次激发人们学习经典的热情,可以让现代文学史更加充实,可以让喜爱文学的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和内涵,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继承经典、振兴民族打好基础。

(三)文学经典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

1.文学经典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作者的影响

文学作者因写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而成了经典文学作家,这对现代文学的作家而言,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鞭策,每一时期的作者都应该明白,经典都是需要重塑的。现代文学将更加注重原创性和独特性,文学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不断学习和改变,才能不断创作出新的文学经典。

2.文学经典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创作深度的影响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这说明文学作品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元化,将不再仅是单纯的内容经典,而是从题材的选择、主人公的设置、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述等诸多方面进行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丁玲、郁达夫、巴金等,他们不仅让文学内容有更多的情感流露,而且关于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也丰富了起来,这些不仅是艺术手法的改变,还有审美、选材等方面都进行了很有创意的改变。文学经典化让中国现代文学史越来越饱满和丰富。

(四)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举措

1.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成为文学研究人员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实现的,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坚持,同时还需要具有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认知。这样的人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也需要从正在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中寻找,分别根据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针对性培养。

2.寻找审美共同点

五四运动是文学界的一个分割点,五四运动后更多新潮的思想涌入中国,这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用白话文的形式让更多的时代精神、价值观等通过文学作品进行传递。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被人们所喜爱,极具想象力的内容,让读者爱不释手。不管过去还是未来,文学要寻找的审美视角,就是读者视角,需要从读者视角出发深入读者内心,提炼文学精华,不断锤炼,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让读者更加喜爱的文学作品。

3.深入挖掘现代读者的喜好

再好的文学作品最终都是要给读者看的,读者满意的作品才是真的好作品,所以重构就需要研究读者的喜好。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文学的路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纯文学艺术上停留的实践反而在减少,这就需要针对读者进行大数据调查,分析读者的需求。例如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在网络中有很多解读版本,有幽默的、深沉的,各个作者都分析的头头是道,看待故事情节的角度也都千奇百怪,而这些刁钻的视角正好符合大众口味而被流传,从而成为网友心中的经典,所以在文学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过程中,依旧需要了解读者喜好。

4.借助互联网收集意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知识与知识、创新与创意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所以在开展文学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过程中要注重针对人群开展分类调研,比如:文学爱好者、文学工作者、喜爱文学的网友等,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功能,不断提取读者的阅读习惯数据,结合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了解广大读者的想法,再加以提炼。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思考重构策略,同时分析调研结果,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做好重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文学经典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毕竟每一个历史的经典都是需要重新来写的。文学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将越来越快,也会越来越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出现了机器人代写通讯稿的事件,但是文学作品需要“温度”和感情,所以无法被替代,这就要求当代年轻人要牢记使命,不断提升自我,做好文学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