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

2021-01-17 23:18朱友舟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书书家字帖

朱友舟

行草书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古帖。临习古帖的方法有很多,有“铢而较,寸而合”的实临,即一笔一画都尽力模仿字帖,达到“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的地步。这样的训练非常锻炼书写者的观察力,可以充分观照到字帖中的微小细节。学书者临古宜首先守定一家为主,专心临摹,对其用笔、俯仰、向背细致入微地加以摹写,如此经年累月,化我为古,然后另取一种法帖临数月,再取前面所主临的法帖温习两月,便会觉得这次温习临摹与前大不相同。如此反复多次,可以博取各家法帖之妙。“参以己意”的意临也是一种重要的临摹方法,即临摹时抓住字帖中的“精神处”,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如董其昌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意临往往是临摹向创作过渡的一个阶段,这种临摹方式能充分发挥书写者的能动性,使之在临摹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古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换,化古为我。

此外,读帖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黄庭坚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讀帖,实际上是通过眼、脑配合手腕、筋骨完成了“模拟临摹”的过程,抛去其他干扰,集中精力来观察揣摩,使古人之笔端精微之处尽收学书者眼底、腕下,往往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奇效。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行草书的临摹一定要选择经典的作品,今人学习书法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往往染于时风,想走捷径,却不知道在取法上已经落入下乘。现代一些名人的作品缺少时间的沉淀,盲目学习这类作品,很可能会使自己的作品程式化、简单化,以致误入歧途。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宋代就出现了“权贵意识大于艺术意识”等问题。王铎云:“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所以要学会追根溯源,从古代经典中吸收养分。

学行草书必须以楷书为根基,且要上溯篆隶,博采众美,融会贯通,如是则神采显现,变化无穷。行草书学习要先求平正,再追险绝,最后复归于平正。王羲之的行草书不激不厉,平和自然中体现了晋人之风韵,无疑是初学的最佳范本。继而,可以参学险绝的书风。米芾行书劲健如风樯阵马,黄庭坚行草书豪迈如长枪大戟,王铎的大字行草书辗转腾挪、跌宕起伏。他们书法中的“险”与时代尚意的风气以及自身审美息息相关。然而他们的作品都不是一味地求险绝,最后都达到了“求平正”与“追险绝”的统一,而这其中的“度”在于自然,在于书家之本性。无论何种美学范畴都是作者审美情感的反映。

总之,学书没有坦途和捷径。米芾集古字,老年始自成家;王铎集众书家之大成,40年后遂成大家。今人学书,尚未深入经典便欲速成,眼光无疑是短浅的。当然,“入古”是为了“出新”,最终须“法自我出”,力求成为“领异标新”的“二月花”。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学书书家字帖
暑期练字?打造独一无二的字帖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小字帖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小字帖
小字帖
学书有感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钟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