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业性的基础探究

2021-01-17 00:59孙琳杰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专业性美育书法

摘要:专业性一词由来已久,谈到书法专业性难免会与书法教育挂钩,自封建统治结束,由于新旧制度的交替,人们思想观念碰撞,书法教育发生了某些质的变化,从书法概念极其微弱,专业性意识尚未萌芽的时期到以书家授徒对私人书法教育进行阐述,再到现代书法教育的探究,书法专业性的脉络有迹可循,专业性学习思路逐步清晰,经典是我们专业性成长的起点。

本文尝试着以民国书法教育为切入点,探索书法教育的脉络,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民国书法教育进行归类,探究现代书法教育的主要发展脉络,通过书法教育的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书法专业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书法专业性;书法教育

一、民国书法教育概况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后,新旧制度、中西思想的碰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转变,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京师大学堂作为探究中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为使传统形式深入国人骨髓的,对书法的要求仅为学习习字教授法,这种依赖于传统方式教学的的规定虽符合当时变法图强中的教育需求,但书法的学科概念尚未清晰,专业性意识尚未萌芽。

蔡元培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12年提出美育思想。“美育”一词最早由其从德文翻译过来,他提出“美感教育”,将书法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创办书法社团、美术院校,推崇书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等。蔡元培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提倡的美育内涵相对宽泛,他认为书法同样具有美育功能,但在彼时大环境下蔡元培所强调的美育并不具备将书法作为一门单独培养书法专业人士的学科的条件,更多是将书法作为继承我国礼乐教化传统,汲取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记录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音乐、美术不同,自汉字发明以来,书法已然作为雅文化的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所以蔡元培他们的关注点可能并非在书法本身,而是以书法为切入点去探索中国文化的文脉,带动整个民族的审美,以提高民族美育而带动德育,虽然推动了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但彼时书法依然未具备专业性的学科概念。

二、书法教育的发展脉络

古代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官方字学教育和私人书法教育,官方字学教育主要包括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和书院,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官方字学教育不复存在。私人书法教育中以书家授徒的方式占主导地位,在技法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书家的人品及修养,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传统书法教育方式。

其中,吴昌硕门下的沙孟海、诸乐三,李瑞清门下的吕凤子、胡小石、李健,康有为门下的徐悲鸿、刘海粟等都是民国传统书法教育下培养的精英,而他们也成为了后来推动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这时期的传统书法教育,为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了扎实的人才储备。

1902年9月,清政府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课程设有十四门,其中“习字要旨,在练习书写,具端正敏捷之能力,并解悟小学校习字教授法”;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新式学堂数量雨后春笋般增长;新文化运动前后人们受进步思想熏陶,陆续成立了许多美术院校,例如:1934年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由胡小石开设了书法理论课,逐步将书法作为独立学科开设,书法高等教育得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1962年在潘天寿先生的呼吁下,文化部批准在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由潘天寿、陆维钊、吴茀之、诸乐三、沙孟海、朱家济、刘江诸先生组成七人小组着手筹备工作,1963年夏开始招收书法篆刻专业本科生。1979年初,文化部决定在浙江美术学院招收了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五位书法篆刻研究生。1979年暑期,陆维钊为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手订的《教学纲要》,用粗分九块、细列六十条的学术经纬交织之网,完成了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经以上诸先生努力,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日渐完善。

三、书法专业性的现实意义

丛文俊先生有言:“今天是人跟书法直接对接”,以个人理解,古人在形成风格前大都有一层文化过滤,在文化过滤后方可形成艺术。何为文化过滤,以苏东坡为例,文化过滤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里于豪放之外”。苏东坡士大夫气象背后是雅正之风支撑的文化观念,用文化作参照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书法上的表现为平动笔法较多,气象沉稳,颇有秩序感,向正体靠拢。书法史上的名家将文化作为艺术的过滤器,在文化过滤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书法传承过程中,正体的过滤对书法影响尤为显著,唐代开始以书取势,正体观念深入人心,正体观念始终支撑着审美。

专业化的成长,核心问题在于人的成长。从专业学习角度看,正体观念深入人心,需通过篆书确定中锋的内敛,隶书确定方折见风骨,篆隶成为支撑我们力量和筋骨的起点。汉魏到唐代,书法均以篆隶为基础,书家通过篆隶确定最基本的筋骨、方圆、以秩序感为基调的美感和雅正问题,将以上几方面融汇于心,才能在其他书体里有自由发挥的基础,线条更有质感,通篇更具美感,力量是一种书法生命意识的体现。

丛文俊先生在《我与经典》这篇文章中讲过他的学书方法:一是掌握各种书体的特征和书写要领,关注其演进规律,在融会贯通古今书体的基础上,再大量地抄录记忆各体字形;二是从诸体兼善到诸美毕集,追求《书谱》“铭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的境界,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创作经验;三是系统了解古代名家楷模和作品,寻绎楷模与经典构成书法传统的文化根源,把理念和学术研究落实到临帖、创作的每个细节,可谓双赢。

由此可见,书法专业性的学习需要思路清晰,我们应在正体最核心的技法支撑下,容纳更多自然书写的变化,从礼乐文明生长出来的正体笔法、阴阳、虚实、刚柔、筋骨在情绪或某种状态支配下生发。我们的成长之路首先应贴近自己,从自己心性角度切入,了解每一种书体和每一种风格最典范的作品,結合自己心性向着目标迈进,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再在这种独一无二的风格里把自己真实的状态加进去以造就自我。师古而不泥古,欧阳询、颜真卿以楷书见长,二者是我们在楷书中的标杆,行书有王羲之、王献之、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大家为标杆,经典素来是我们成长的起点。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成就自己风格的时候还要再添一层滤网,从艺术的角度破解文化对时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丛文俊,《学书自叙》,《书法》,2005年第1期。

[2]郭舒权,《民国书法史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3]王沁园,《蔡元培对现代书法教育的探索》,《中国书法》,2020年。

[4]方波,《沙孟海对现代书法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中国书法》,2021年。

作者简介:

孙琳杰(1997.11—),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学,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艺术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性美育书法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诗书画苑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美育教师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