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明月,超乎想象

2021-01-17 07:31钱强文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天狗酉阳桂树

钱强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人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究竟是怎么认识月亮的呢?告诉你吧——

古朗月行(节选)

◎ [ 唐] 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月中阴影是什么?

这个问题,古人的答案里面有观察,有联想,有想象。

树影

看着月中的阴影,古人想象那是月亮上的一棵桂树留下的。这棵桂树高达五百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67 千米。而在佛教传说中,月上的阴影是一棵叫“阎浮”的树留下的,这棵树长在地上。地上的树能在月亮上留下阴影,这棵树该有多高大呀!

蟾蜍和玉兔

月亮上住着蟾蜍和玉兔,这可不是古人的凭空想象。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告诉我们,这两种“月球生物”或许就是古人根據月中阴影的形状想象出来的。

陆地和水面

唐代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zǔ)》中说:“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月亮上所谓的“蟾蜍”和“桂树”是月球的陆地,其他明亮的地方是水面。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儿“科学”的味道了。

月球表面的凸起

同样是在《酉阳杂俎》中,作者还记录了另一种说法:“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这句话不但指明月亮像丸子,是个球体,而且还指出了月影的形成原因: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在没有远程观测工具的古代,这种说法非常接近科学答案,无疑是超越时代的。

番外:月光哪里来?

古人知道月亮的光来自哪里吗?《酉阳杂俎》中说了“日烁其凸处”,也就是来自太阳的照射。这个常识,古人最晚在西汉时期就知道了。成书于公元前1 世纪的《周髀(bì)算经》中就说:“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关于月亮的现象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节选)

◎ [ 唐] 李 白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都说“月有阴晴圆缺”,古人是如何看待月亮以及和它有关的现象的呢?

月亮是什么状态

我们知道,月亮是固态的,但北宋科学家沈括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月亮和太阳都是有形无实的“气”。这是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太阳和月亮处于天空的同一平面上,只有都是“有形无实”的状态,才能在相遇时不相互阻碍。

月亮的形状

月亮高挂夜空,单凭肉眼,我们很难看出它是个球体。古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就破解了月亮形状的奥秘。这个实验,记录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沈括给球形弹丸的一半涂上粉,模拟阳光照射,然后发现,从侧面观察,涂粉的一半呈月牙状,从正面观察呈圆形。由此,他证明月亮也是球形的。

天狗吃月亮

“天狗吃月亮”是自古以来的传说?据专家考证,很长时间内,古人眼中吃掉月亮的可不是天狗,而是蟾蜍,一只住在月亮上的蟾蜍。如果月亮品行不端,这只蟾蜍就会出来啃食月亮,让它残缺无光。还有传说记载,这只蟾蜍可是嫦娥变来的——这是对她偷吃仙药的惩罚。到明清时期,天狗吃月亮的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月食的真相

那么,古人知道月食的真正成因吗?其实,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已经给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他认为,月食是因为大地、月亮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太阳光被大地挡住了。这种说法看起来跟现代科学的解释已经相差无几了。只不过,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浑天说”的,也就是大地居中,天体在圆球形的天空中围绕大地运行。

翻看古籍,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一方面,古人受限于观察手段的落后和知识的匮乏,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会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无穷的想象。

猜你喜欢
天狗酉阳桂树
天狗送的纸牌
天狗吃月亮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天狗吃地球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酉阳古歌
Osmanthus Glorifies the City
我敢
天狗的月亮饼
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