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导向下城中村社区更新路径探究

2021-01-18 13:18陈巧静韩婉莹郑永平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4期

陈巧静 韩婉莹 郑永平

摘 要:【目的/意义】在地文化是社区更新的内生力量和关键触媒,把在地文化有机融入到社区更新中,是促进城中村社区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可为国家社区更新路径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过程】以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为例,在对其在地文化构成及特性梳理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了社区更新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维度上在地文化与社区更新结合的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认为,历史文化型城中村社区除了传统的物质更新,更应关注其在地文化在城市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从外在到内在、形式到内容、整体到局部,促进在地文化元素与社区更新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城中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更新;在地文化;社区空间

中图分类号:F592.7;TU98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4-0036-06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Local culture is the endogenous force and key catalytic agent of community renewal.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to the community renewa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villages”, and can provide new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path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our country. 【Methods/Procedures】By taking Linpu Village, Cangshan District, Fuzhou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local cult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renewal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macro, medium and micro perspective, and the path of combining the local culture with community renewal in the corresponding dimension was discussed. 【Results/Conclusion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 renewal of communities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urban village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urban history,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community renewal at different levels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form to content, and whole to part, thus to fina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villages”.

Key words: community renewal; local culture; community space

2021年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更新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国城市建筑用地的日益严重、城市更新的集约建设与空间的有限性难以协调,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逐渐从扩张增量空间转为对存量空间的更新利用,对城市更新的思考也开始着眼于构成城市的基础单元“社区”之上。

在城市土地经营思维的主导下,传统的社区更新模式主要聚焦于物质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推倒重来”的地产导向更新模式不仅可能会引发拆迁冲突和安置补偿纠纷,同时也会造成历史与文化破坏、传统街区肌理的割裂、公共空间的单一化等问题[1]。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结合有机更新、微更新等理念,提出了将文化认知渗透到社区更新中,以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如谭俊杰等[2]提出在历史街区的微改造中,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高德武[3]从城市更新具有的深刻社会和文化内涵导入,论述我国城市更新的文化动机,将成都市城市更新的实践归纳总结为文化创意经济、文化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创意综合体3种发展模式,并分别评价了3种模式的问题和成效;方丹青等[4]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对大芬村的再生是有必要的,通过引入多主体伙伴模式,探究了文化导向下大芬村的多种改造策略;叶建平等[5]以粤北古村石塘为例,通过“历史文化保护-社区营造-乡村振兴”的微更新模式,对石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利用,以实现村镇社区全面复兴的目标。上述学者所探究的城市更新中无不强调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中村不仅兼具城乡双重特性,也有着在城市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实现文化的保护与社区更新的有机结合,是颇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东部的林浦村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州市现存最大的城中村,有着充裕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社区发展潜力。该村所在的东部片区板块是福州市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近年来周边城市设施的建设、地铁公交线路的逐渐覆盖,使林浦村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传统形态的村庄亟须更新发展以适应城市周边的环境。本文选取该村为案例,以在地文化的导向下的社区更新作为研究主题,分析在地文化的构成和特性,探究其与社区更新的内在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整体性原则和思想,提出相应的更新路径。希望通过对在地文化的诠释和社区更新机制的研究,为历史文化型城中村社区更新的探索提供借鉴。

1 在地文化与社区更新的概念与内涵

1.1 在地文化

在国内以往的社区更新中,有学者结合案例对“在地文化”这一要素做出分析。叶原源等[6]把“在地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地文化”是从地区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地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黄瓴等[7]认为,在地文化是一个地方多维持性所提炼出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对地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是社区更新的一个关键触媒。综上所述,本文将在地文化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街区风貌等,持续影响着地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一种内生动力。

1.2 社区更新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就展开了对社区更新的实践研究,并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社区更新的策略,如美国推出的“选择性邻里”计划、日本东京的内生型社区更新体制等。在我国社区更新研究中,赵楠楠等[8]梳理了中西方社区更新与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结合广州社区微更新,提出由土地价值、地方知识、社会资本、社区善治四个维度构成的社区协作体系。姜劲松等[9]对我国社区规划进行再思考,指出社区规划理论和方式的转型策略。从概念理解上看,社区更新的与城市更新涉及的宏观维度有所不同,区别于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等的内涵,因此本文提出的社区更新是指基于地方和居民的诉求,对社区的空间营造、治理方式、在地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多层次、渐进式的更新,是一种有温度的、可持续的更新手段。

1.3 “在地文化”导向下城中村社区更新的空间维度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空间形态表现来看,社区既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需要的最基础的平台,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活动的场所。在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产物,是在一定的社区空间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影响并展现于居民生产、生活的多层次社区空间中。城中村社区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要实现社区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发展的目标,尤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按照社区空间的不同层次,在地文化融入于社区更新的内涵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宏观层次的更新需要解决的是社区自身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之间的关系,即在社区更新中在地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组合。中观层次的更新需要处理社区内部不同类型空间的关系,即在社区更新中将内容相近、地域相近的“在地文化”进行归纳组合,形成不同的文化片区。微观层次的更新目标是在与整体空间实现协调的基础上,对单一或部分空间中文化要素、节点的充分展现。上述3个层次,从外在到内在,从形式到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体现了社区更新的多层次、渐进式的要求。

2 林浦村在地文化的构成与内涵

林浦村,位于福州市區东南部近郊,分有濂江村、狮山村、绍岐村、福廉村,共4个行政村。其村落形态于唐末五代逐渐形成,留有南宋末朝、明朝的历史遗迹,是福建省至今唯一保留着祭祀南宋君臣习惯的地方。自历史建筑、家风家训再到宫廷礼乐,林浦村有着历史跨度大、种类百般、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且体现出情感性、传承性、历史性、多样性、组织性等特征。2019年,林浦村分别入选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保护规划》,将林浦村的规划定位为集南宋遗风和特色鲜明的尚书文化于一体,复合居住、文化、商业、旅游、休闲等多元功能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千年历史文化名村,提出通过规划发展推进林浦村周边区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促使林浦村成为相得益彰的重要人文节点[10]。

2.1 尚书文化

明代中叶,林浦村涌现出璀璨夺目的尚书文化。在朱子理学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林浦村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饱含韧性的人文品格,核心内容有林氏家族的“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四正文化,这些历史铸就了林浦村的深厚文风,传递了扬孝悌、修己身、行廉洁、睦宗族的思想,是林浦村世代延续的良好家风。现林浦村中的进士柴坊、尚书里石牌坊以及四正文化园,正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真实写照。

2.2 爱国文化

林浦村的爱国文化来自于宋末抗元斗争,以陈宜中、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将领携幼帝来到林浦驻扎,随后在林浦村展现的一段忠贞爱国的历史文化。现泰山宫为当年宋帝行宫,后人改建为泰山庙祀之。这一代表文化在当地百姓心目中有着极高的重量,许多祭祀活动都是围绕着泰山宫展开的,它承载了居民对先烈的敬畏之心和爱国爱乡的情感寄托,具有情感性、传承性特点。

2.3 民俗文化

林浦村内戏曲活动丰富多彩,常年都有举办戏曲交流活动。“林浦安南伬”旧称为安南鼓,是流传于城门镇林浦村一带的传统锣鼓器乐曲,代表作品有《一枝花》《九连环》等音乐作品,林浦戏乐曲的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欢乐,有着鲜明的多样性和继承性。

2.4 宗教文化

林浦村举办的宗教祭祀活动常常规模较大,有“迎泰山”“瑞迹寺游神”“五灵公传说”“角神”等多种内容,祭祀活动常常带有民族英雄“神化”色彩。主要表现在每年的游神活动、贴联文化等,居民们扛着供奉的神明肖像,伴随着此起彼伏的乐曲,巡游全乡。这是林浦村居民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方式,为的是驱逐妖魔鬼怪,庇佑境内安宁。因而宗教文化有着综合性、严肃性、组织性、广泛性的特征。

3 基于在地文化的林浦村社区更新基础与现状

林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已历经历史千百年的沉淀,在长时期的演绎中,以缓慢自然的更新方式渗透到林浦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但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历史性传统村落亟需转型发展适应外部变化的要求,社区更新面临的诉求需要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来考量。

3.1 宏观层面:林浦村在地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空间的组合状态

福州市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的“聚宝盆”,有着悠久的“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同时也是传统特色艺术和宗教文化的聚集地。林浦村作为尚书文化的孕育和发展的中心,是福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而名声在外。但林浦村地理位置仍与福州市传统的主城区相距较远,也难以同市区的坊巷文化、商贾文化串点连线。作为福州近郊的最大城中村之一,其周边的发展配套设施与自身的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对林浦文化进行挖掘和发展,与其他各个地域文化进行串联及资源的有机整合,融入到整体城市更新中,如何将林浦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福州市文化名片等还有待突破。

3.2 中观层面:林浦村内不同文化空间分布与组合状态

从村庄内部的空间来看,林浦村历史文化空间自北向南主要划分为三大区域。最北部沿浦下河滨水风情带形成的“门户核心区”,是在地特色的核心集聚地,代表场所是四正文化园、濂江书院、泰山宫等,该区域集中体现了林浦村闻名的尚书文化、爱国文化,也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作为居民休闲活动、林浦村文化宣传的场所。但整体而言,其文化表现形态较为单一,且处于居民居住区的外围,文化空间的利用率受到些许影响。位于村中部,星点分布的名人故居所形成的“民居与宗祠集聚区”,是了解当地历史名人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居民生活主要区域。但不少故居和历史文物年久失修、较为破败,外围公共空间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与现代建筑“插花式”交错中,体现在地文化的传统建筑空间逼仄生存着,难以体现特色文化内涵。位于林浦村最南端的“多元古迹集中区”,有着丰富的在地文化载体,有“尚书里”石牌坊、林桥等,林浦河畔古树参天,但由于三环路高架割裂了与外围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而影响了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上述三大片区的文化空间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但均面临着更新和改造提升的需求。

3.3 微观层面:林浦村内在地文化空间关键元素的呈现形态

微观上看,林浦村内的单体建筑以及建筑空间中的各类文化元素都是在地文化的体现。林尚书家庙中的“进士”牌匾是尚书文化的缩影,家家户户门上的贴联“风调雨顺,合境平安”,表达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林浦村的“十三处摩崖石刻”等,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林浦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唯一性。但由于缺乏提炼与挖掘,没有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这些微观元素便沉默在村中。作为林浦村区别于其他文化村的独特之处,这种文化元素特征可作为社区更新与品牌宣传的闪光点,将其作为林浦村文旅发展的重要触媒,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引发文化繁荣的链式反应,从而带动林浦村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4 基于“在地文化”的城中村社区更新路径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2021年3月份视察福建时再次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可见,保护历史对推动城市建设和更新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基于此,结合上文对“在地文化”导向下城中村社区更新的宏观、中观、微观空间维度的分析,对林浦村以及同类社区的更新方向及路径进行探究。

4.1 宏观路径:多元文化组团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繁荣

在社区更新中,首先要明确的是社区自身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之间的关系,要在整个城市发展大局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社区应加强对在地文化的挖掘、更新,积极融入城市整体文化的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达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福州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林浦村在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林浦村作为福州市重要文化旅游节点,要用好、用活党和政府赋予的战略、政策支持,积极将自身特色文化融入福州市文化版图中,将林浦村与其他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区域有机融合,形成有系统、有特色的文化组团。林浦村可以与仓山区的梁厝村、阳岐村等历史文化景点穿点成线,形成近郊福州特色传统文化带。亦可以与上下杭、三坊七巷、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组合,突出多元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形成别具特色的福州历史文化街区板块集群。

4.2 中观路径:活化社区文化片区,打造特色旅游路线

城中村内部的在地文化空间往往因为历史原因、自然更新原因等导致其分布零散,有机联系不足,所以在进行社区更新过程中需要对这文化空间进行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和布局,按照“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理念实现整体空间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避免大拆大建,要通过“点穴式更新”的方式,以点促面实现整体空间的优化提升。

围绕上文关于林浦村文化空间划分的三个区域,应深入挖掘特色内涵,将其打造为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林浦特色的文化路线:四正文化园-泰山宫-濂江书院-名人故居群-林桥-尚书里石牌坊。其中,“门户核心区”应强化四正文化园与泰山宫、濂江书院的联系,形成林浦村历史文化中心,同时加强该部分空间生活性功能的拓展,提高文化空间的利用率;“民居与宗祠集聚区”应发挥名人故居的集聚优势,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重唤老宅被埋藏的吸引力,将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等打造为“尚书文化”及优秀家风家训活态展示区,与此同时,要适应社区发展的需求,优化居民集聚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坚持人性化、舒适化、全面化,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12];“多元古迹集中区”应着重加强内外部环境的协调,通过生态改造的方式弱化三环路高架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通过提升内部环境品质,实现边界空间的活化与再生。上述三大板块在更新提升时,均要注意社区空间与周边空间的协调性,注意单个片区与整体片区风貌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对街道立面、建筑外观、公共节点进行优化,特别应注意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4.3 微观路径:挖掘社区空间标识,助力文创旅游经济

微观路径需要考虑的是空间中文化要素、节点如何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展现的问题。城中村社区文化元素的挖掘与传承需要与社区的发展,特别是与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社区应深入挖掘建筑元素、人物形象、历史物件等在地文化载体的内涵和精神,通过对在地文化载体的发掘和利用,借用现代宣传手段,助力文创旅游经济发展。

林浦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把握文化的核心内涵,梳理、提炼社区文化标识,将其与城市发展资源整合,发展与文创旅游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促进社区更新。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将林浦村特色文化标识、标志性历史建筑进行创意化提炼、加工,制造契合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合年轻人喜爱的IP文化产品,比如把“进士牌匾”制成限定型明信片、文创雪糕等,将“林桥”设计成积木产品,把林瀚父子的形象“卡通化”,作为林浦村的新标识。再利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展示多元的林浦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林浦文化风情,对林浦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的创意展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中“网红打卡地”,提高林浦村的认知度、影响力,促进社区文创旅游经济增长。

5 结语

本文就“在地文化”为导向的城中村社区更新路径进行研究,在探究在地文化与社区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围绕在地文化如何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与社区更新实现融合展开探讨。研究认为,以在地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更新,应对在地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挖掘,立足于当地文化脉络、文化特色,将在地文化融入进社区更新中,对不同的文化空间与要素施以不同的更新策略,最终实现城市更新中文化保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肖红,谢涤湘,吕斌,等. 微更新转型语境下我国城市更新治理困境与实施反思——以广州市恩宁路街区更新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22-28.

[2]谭俊杰,常江,谢涤湘. 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探索[J]. 规划师,2018,34(8):62-67.

[3]高德武. 论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实践:成都案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3):10-13.

[4]方丹青,陈可石,崔莹莹. 基于多主体伙伴模式的文化导向型城中村再生策略——以深圳大芬村改造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8-44.

[5]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 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41-45,73,161.

[6]叶原源,刘玉亭,黄幸. “在地文化”导向下的社区多元与自主微更新[J]. 规划师,2018,34(2):31-36.

[7]黄瓴,王思佳,林森. “区域联动+触媒营造”总体思路下的城市社区更新实证研究——以重庆渝中区学田湾片区为例[J]. 住区,2017(2):140-147.

[8]赵楠楠,刘玉亭,刘铮. 新时期“共智共策共享”社区更新与治理模式——基于广州社区微更新实证[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4):117-124.

[9]姜劲松,林炳耀. 对我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理论、方法和制度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2004(3):57-59,96.

[10]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保护规划的批复[J].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2):2-3.

[11]沈月春. “宗族鄉村”的民间信仰——对福州林浦村的个案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2]叶强.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以苏州市杨湾古村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1):69-71.

作者简介:陈巧静(1999-),女,研究方向:社区更新. E-mail:525118694@qq.com

通讯作者:郑永平(1984-),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发展规划与治理. E-mail:179879931@qq.com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CXZX2019037);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1ZC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