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价值及疼痛率分析

2021-01-18 12:33吴玉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2期
关键词:依从性小儿静脉

吴玉梅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静脉留置针因其便于临床给药、减少反复穿刺等优势,于临床广泛应用。但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因其自制力差、穿刺难等因素,临床护理时需给予足够重视以确保静脉留置效果[1]。本次研究即探究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的应用措施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本院2019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84例。随机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2例:男:女=25:17,年龄3~10(6.25±2.13)岁;观察组42例:男:女=24:18,年龄3~12(6.21±2.21)岁。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告知患儿及其家属静脉留置针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心理干预。为避免静脉留置针患儿因面对陌生环境而出现焦躁、不安情绪,可在对患儿行静脉留置针处理前,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消除患儿的恐惧情绪,通过轻轻抚触患儿、播放动画片等措施缓解其情绪。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并通过给予患儿鼓励、肯定以提升其依从性。②强化宣教。行静脉留置针干预前,对患儿的皮肤状态、情绪、肢体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引发的不适,提高患儿家属的应对能力。③穿刺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进行相关操作,选择粗直、远离关节的静脉进行穿刺,行穿刺时,患儿静脉血管呈蓝色凸起则需及时穿刺,以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成功后需以透明敷贴固定,并定期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渗液、渗血情况。④饮食调整。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富含丰富蛋白质饮食,少食多餐。⑤强化巡查。强化对患儿的巡查频率,并询问其是否出现胸闷、疼痛情况,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状况。⑥针管干预。定期评估留置针情况,输液结束后则以5 ml导管冲洗液行脉冲正压封管。待患儿结束治疗或出现留置针异常需拔管,在拔管后确保导管完整性,并对穿刺部位行消毒、按压10 min处理。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合患儿自述,以视觉模拟分析法评估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得分越高即疼痛程度越严重;结合患儿配合情况,以依从性评估量表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得分越高及依从性越佳;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的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认知度,得分越高即认知度越高。

记录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常见有静脉炎、导管堵塞、药液外渗等。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以SPSS 22.0处理、分析,不良反应指标结果以n(%)表示,组间数据对比行x2检验;评分、时间等指标结果以(±s)表示,数据比较行t检验。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即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儿依从性评分、VAS评分、留置时间

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患儿依从性评分、VAS评分、留置时间(±s)

表1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患儿依从性评分、VAS评分、留置时间(±s)

?

2.2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P<0.05。

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为临床常用血管内导管,可构建静脉通道用于给药,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的损伤。而小儿因血管细、皮肤嫩、穿刺难,加之患儿自制力较差、穿刺所致疼痛等因素,给临床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确保静脉留置针患儿积极配合临床工作,需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服务[2]。

对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为提升患儿的依从性,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并反复、强化宣教。行穿刺时,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并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以减少反复穿刺所致疼痛。同时,调整患儿饮食、强化巡查频率、做好针管护理,以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3]。本文结果亦显示,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评分、VAS评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静脉留置针患儿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儿依从性有积极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依从性小儿静脉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