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作用分析

2021-01-18 12:33张云飞王文胜王振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2期
关键词:正脊椎动脉动脉血

张云飞,王文胜,王振亚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对患者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是机械和动力性因素等导致的,可能会出现系统供血功能不足的现象,针对病灶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进行对应的治疗,避免出现恶化的现象。当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比较多,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为主,合理的干预和治疗之后,能减少不良反应,为了分析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作用。选择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是36例,实施不同的治疗后分析结果。详细的数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是36例。对照组的男女分别是20例和16例,年龄是38~64岁,平均年龄(46.28±0.28)岁。治疗组的男女分别是21例和15例,年龄区间是39~65岁,平均年龄(45.29±0.28)岁。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基本资料得知,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的案例采取的是常规方式治疗,以针刺和按摩治疗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的是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患者选择坐位姿势,颈椎前屈10~15°,用拇指按住患者的颈椎位置,另外一只手的肘关节屈曲,托起患者的下颌,稍微用力,头部被动旋转到患侧亚生理区,瞬间发力之后快速小幅度的扳动,如C4棘左偏,患者坐矮凳,医生在患者左后侧,右手拇指压住偏左棘突,余四指分开置于患者枕部,左肘关节向上托起患者下颌。双手需要配合对头部抬起,由颈椎拉伸,将患者头部匀速缓慢转下,至扳机点,迅速向左侧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同时右手拇指向右方推压,此时可听到咯的声音,操作完成[1]。患者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9 d,休息1 d,以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指标分析

①分析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测定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记录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平均速度(Vm)变化[1]。②分析和对比具体的治疗结果:治疗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显效,头痛头晕等症状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头痛头晕等症状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无效,头痛头晕等症状无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2]。③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活力、情绪角色、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各维度评分相加为总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s和Vm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案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s)

表1 两组案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s)

?

2.2 分析和对比具体的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分别是94.4%和77.8%,数据资料对比得知,治疗组的效果明显(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指标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案例的具体结果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对患者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伴随着社会发展,颈椎病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针对特殊性,需要及时对患者治疗[4]。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的可行性比较高,通过合理操作之后,能改善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现象,确保椎体的内外力学等恢复,在治疗中提升了颈椎的稳定性,减轻了椎动脉的压迫[5]。当前,关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其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明确[6]。

正脊手法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其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针刺和按摩等常规疗法相比,正脊手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进一步提升Vs 7~15 cm/s和Vm 6~14 cm/s,治疗效果较好,有效改善了脑血供[7]。本院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采取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促进颈椎解剖位置的恢复,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Vs(49.36±4.25)cm/s和Vm(28.25±0.23)cm/s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 2.5 6±5.2 6 c m/s、22.36±0.14 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可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可更好的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脑供血情况。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显示,治疗组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分别是94.4%和77.8%,数据资料对比得知,治疗组的效果明显。说明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案例采取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可促进恢复。为进一步明确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SF-36量表各指标和总评分(181.26±12.0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0.23±11.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评分显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患者躯体功能、肢体疼痛和总体健康等改善效果均较好,预后良好,可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有效提升了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方式可行性比较高,可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和实施。

猜你喜欢
正脊椎动脉动脉血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勘误声明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中华四维手法正脊浅叙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