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护理质量与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1-01-18 12:3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2期
关键词:肝硬化状态护理人员

崔 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由于肝硬化作为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临床中患者存在着病情反复以及疗效预后差的问题,若肝硬化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及有效护理,不仅会引发焦虑的状态,也会降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无法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心理干预方法的构建,护理人员可以针对肝硬化患者的状况,构建完善性的护理方案,及时缓解患者心理焦虑的状态。研究中,对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患者护理质量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严重所选择的患者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69岁,平均年龄(49.25±1.01)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26~68岁,平均年龄(48.31±1.03)岁,所选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见的护理方法,包括饮食指导、病情观察以及用药指导。观察组为心理干预方法[1]。①由于肝硬化患者的特殊性,存在着病情反复的特点,对于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患者的焦虑及紧张心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预后护理方案,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如,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及时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及时消除患者紧张以及焦虑的情绪,使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平和、稳定的预期,使患者与护理人员产生平等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自信性,从而使患者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也需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感受,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需要执行适应性的护理方法,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更好的投入到整个病情的治疗之中。②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适当的举止,提高患者的信赖程度,增强对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效果。③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核查患者的病史以及病历,并对患者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健康等进行评估,构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调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2]。护理人员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构建心理疏导方案,如,心理评估以及干预中,护理人员需要采用松弛疗法,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鼓励患者参与不同活动,通过音乐、运动的科学指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而且,护理人员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告知患者护理中存在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对病情以及护理过程有全面的认识,针对一些心理压力大的患者,可以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之中。④强调社会家庭支持干预的重要性。对于肝硬化患者的家属而言,最为较为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认识状态以及行为状态,并将患者的表现及时告知护士,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充分发挥家庭护理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肝硬化患者的特点,引导患者及患者家属掌握康复阶段的行为、方法以及习惯等,同认知教育方法的落实,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要求患者按照护理人员制定的计划纠正不良行为,充分展现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价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SDS(抑郁)以及SAS(焦虑)评分进行分析[3],分数越高抑郁及焦虑现象越明显。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分别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疼痛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等进行评分,其中分数越高,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经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DS、SAS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SDS、SAS对比(±s,分)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有22例,满意的有18例,不满意的有2例,总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有18例,满意的有14例,不满意的有10例,总满意度为76.1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明显(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护理效果对比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对比(±s,分)

?

3 讨 论

肝硬化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现于40岁以上的群体,该种症状的治疗过程相对较长,而且患者在整个治疗中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多系统受累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肝功能损害及门静脉高压等,若不能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以及继发性感染等问题。根据肝硬化患者的基本状况,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病程长以及针状反复的现象,患者在长期治疗及护理中会失去信心,从而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状态。所以,对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肝硬化患者的特殊性,构建科学化的心理干预,降低患者护理阶段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将心理护理干预运用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更全面的掌握自身的病情状态,而且也可以按照医生及护士的嘱咐,参与到症状护理之中,以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力。将心理干预运用在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之中,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确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避免患者在整个治疗及护理阶段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的状态[5]。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SDS评分中,观察组(35.21±0.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6.25±0.22分),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而且,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通过心理护理方法的落实,可以在心理以及社会支持的角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状态(69.25±1.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12±1.43)分,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而且,在这种科学化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告知患者护理中会遇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对病情以及护理过程有全面的认识,针对一些心理压力大的患者,可以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之中,也可以对患者的认知、行为以及饮食等进行调整,充分调动患者在护理中的主观性,使患者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肝火长期堆积以及降低临床表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6]。

总而言之,对肝硬化患者实行心理干预,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提高在护理工作中的依从性,加强患者的心理认知状态,并根据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方案,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肝硬化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所以,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肝硬化状态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