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物理校本作业设计研究

2021-01-18 02:25林爱芳
考试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本作业学情物理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也随着发生变化。物理校本作业作为检验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设计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校本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的学情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设计,从而有效检验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程度。文章在论述学情分析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物理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学情;物理;校本作业;设计

物理校本作业是指依据学校和物理教师的特色风格,参照整体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而设计的物理作业。相比于普通的物理作业,校本物理作业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作业由学校的物理教师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学情分析也就成为了物理校本作业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评价日益完善发展的今天,物理教师要继续发扬校本作业的特点,积极做好学情分析,使校本作业成为真正适合学生的、让学生能够喜欢和提升的优质作业,从而推动中学物理教学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 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思维能力水平还有情感态度水平。在此基础上的学情分析也就是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精准把握,包括学生的已知、需知、未知和想知。通常来讲,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显性知识的分析以及隐性知识的分析,显性知识通常是指用书面语言或公式可以描述的知识,在教学中通常表现为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已知内容的把握情况;隐性知识是指不可以通过言语进行描述的知识,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一些认识,通常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电视、图书、网络形成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因此,在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时,要注意这两方面的把握,以便精准把握学情。学情分析是物理校本作业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和环节,只有充分的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够设计出优质的物理校本作业。

二、 学情分析的特点

(一)全面性

学情分析的全面性是指学情分析对象的全面性。学情分析并不是孤立的对某位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而是对所有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是学情分析的整体性。在学情分析中,教师既要考虑到基础较好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使得作业得布置更加合理,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找到自己能做、并且有研究突破的内容,从而使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加全面。

(二)发展性

学情分析的发展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还要对学生需要具有的认识水平和他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就是除了“已知”和“未知”,还包括分析学生的“需知”和“想知”,使分析不仅局限于当下,还考虑了未来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三)主体性

学情分析的主体性是学情分析的本质特征,学生是教学评价的实施对象,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由于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教学评价的实现方式就要有所差异,需要教师在进行物理校本作业设计时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判断,注重校本作业的层次性,尊重不同学生的物理知识认知差异,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予以落实。

三、 基于学情的中学物理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分析学生“已知”,完成知识巩固

作业的最基本作用是检查学生课上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校本作业也是如此。因此,在进行物理校本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进行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已知内容,既包括他们在上一次课上学习到的内容,也包括学生在之前较长一个时间范围内学习到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学生会有忘记,但是校本作业却能够让他们对记得的内容完成知识的巩固,对忘记的内容完成查漏补缺。

例如,教师在讲完《速度与加速度》一课之后,需要学生通过练习完成新知识的巩固。由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加速度概念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加速度进行深入考查。在巩固加速度基本知识基础上再对速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注重校本作业题目的梯度性。因此可以布置如下题目:

(1)一飞机爱好者在科罗拉多大峡谷进行飞行挑战比赛,他驾驶飞机飞入峡谷的速度为70m/s,飞出的速度为24m/s,总共用时4.6s,那么飞机从进入到飞出的加速度为    。

(2)北京一号线地铁沿着轨道从军博站向前直线行驶至木樨地,在行驶过程中,假设地铁以v1=10m/s的速度通过前1/3路段,以v2=18m/s的速度中间1/3路段,以v3=8m/s的速度到达终点(起步和停车过程忽略不计)。那么地铁在整个行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通过这样的具有层次化的校本作业题目,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完成知识的巩固与查漏补缺。

(二)分析学生“未知”,引导突破研究

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时,要解读新的教学内容,并对比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从而补齐学生的未知。但是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理工类学科,不同于政史地等记忆型学科,物理的新知识需要按照一定原理和公式去推导,这种新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性要求很高,不太容易把握。因此,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参考,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分析好学生的未知内容,来进行作业设计。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在布置校本课后作业中,可以对学生進行适度的提升,适度考查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这并不是意味着作业是将复杂的第二定律练习题直接摆在学生面前,而是为学生在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之间的理解搭建桥梁,在学生的突破探究中,完成对第二定律的预习。

(1)一个铁球从空中向下坠去,其正下方有一竖直摆放的弹簧,在二者碰到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球体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接触之后,铁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绝对值变大,速度变小,最后为零

B. 接触之后,铁球先加速,后减速,速度先变大后变小最后为零

C. 接触之后,弹簧被最大压缩时铁球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D. 接触之后,加速度等于零时铁球的速度最大

(2)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力的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速度大小跟物體的质量成反比

B. 当物体受力时,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C.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

D. 摩擦力是重力在生活中的一种表现

对于这样偏难的题目,掌握较好的同学希望在作业中能够做到探究题完成能力提升与下节课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物理校本作业的布置时考虑到作业对学生的发展性,让学生在难题的探究中一步步完成物理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内化,不断的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去。

(三)分析学生“需知”,把握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工作的引领性文件。因此,物理教师在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时,要依据课标分析学生的需知,以他们需要知道什么为依据进行作业设计,这能够使得校本作业更加贴近课程标准,使作业设计更加规范。虽然这一环节属于学情分析与课标分析统一在一起的环节,但是双方都指向共同的目标,即使作业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例如,教师在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单元时,要参照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于本课学生在本课学习后能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进行设计时,要紧紧地把握学生的“需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住课程中的核心知识,再进行校本作业的设计,这能够使学生在做题时不至于偏离重点。因此可以布置如下校本作业:

(1)跳伞爱好者做低空跳伞活动,他跳出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离地面还有150m时打开降落伞,随后以16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上的速度为4m/s,那么跳伞者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离开飞机后,跳伞者花了多久才能到达地面?(g=10m/s2)

(2)一货车以30m/s在平直公路上向前匀速行驶,货车司机发现前方400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10m/s同向匀速行驶,为避免发生碰撞,货车司机马上刹车减速,求:货车司机刹车时a的最小值。教学设计不仅要参照课程标准,校本作业设计也要参考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作业设计效果,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以及高考之中能够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四)分析学生“想知”,保持作业趣味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完成课后作业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完成作业。中学物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一门比较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更具乐趣的实践型作业。让学生能够离开书本,吸引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物理实践作业之中去,在亲身的实践性操作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的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前,由于本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性质,因此教师在进行预习性校本作业设计时,可以摒弃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而是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自己在家中感受纸团、纸片和球类在一定高度的下落速度,学生在进行活动时,要记录五种不同实物,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下落时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此时学生会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陷入到纠结之中,发现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这与课本中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从而产生一定的疑惑,“想知”被充分激发。那么,再通过教师在课上讲解伽利略的铁球实验,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疑惑,让他们认识到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而是在排除外力的状态下有一个定值,从而揭示真空状态下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g=9.8m/s2,这样在保持趣味性作业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惑在下次的课堂上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做好了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需知、未知和想知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物理校本作业设计,推动物理作业变革,使物理校本作业成为真正的好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与精神,不断提高学情分析的效果,推动中学物理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婷.高中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6.

[2]沈景英.高中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郑坚.普通高中“物理校本作业”开发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4):28-29.

[4]潘惠敏.物理校本作业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与价值[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19):32-34.

作者简介:林爱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作业学情物理
只因是物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关于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的研究报告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