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诊断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

2021-01-19 01:26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20139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3期
关键词:抗凝螺旋准确率

上海市浦东医院 (上海 201399)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在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对患者出血部位的检查准确率为88.0%,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88.0%,超声内镜对患者出血部位的检查准确率为72.0%,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72.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能有效提升临床判断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且多样,生活环境与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肥胖人群与老年人群体明显增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数也明显增加,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1]。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的心脑疾病进行治疗,从而预防或者治疗患者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此类药物往往在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发生率的同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的严重出血。此类疾病是一种极为危险的重症疾病,出现此类疾病的患者往往有一定的死亡风险,所以早期对此类疾病的发现并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案是极为重要的[2]。国内有文献指出,目前针对于此种情况一般采用超声内镜或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而相对于超声内镜而言,CT检查往往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内镜的置入,患者的体验与配合度均较好[3]。但两者对患者上消化出血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却较少有文章提及。基于此情况,特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在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抗凝抗板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进行共同检查。本次研究50例患者中男女各25例,年龄35~58岁,平均(47.32±6.54)岁,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疼痛45例、胃反酸与烧心15例、恶心呕吐15例、黑便12例、呕血21例,多种症状并发患者22例。其中食管或者胃底出血患者18例、胃部及十二指肠球部出血患者22例、十二指肠球部以下出血4例、胆道出血6例。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超声内镜检查中采用高频率小探头高分辨率超声内镜经由患者的口腔置入其上消化道,对患者的上消化道进行检查,直视患者的出血部分并通过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冲洗完成后对胃内的液体进行抽吸,并在对出血部分与出血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而明确患者的出血位置情况,同时对其出血的性质与范围进行判断[4]。在观察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其病灶位置存在一定的黑褐色斑块或者凝血块,即可将其判断为消化道出血。

CT检查中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为患者进行常规胃肠准备,检查前禁食8h,进行检查前饮用0.5L纯水。检查过程中患者选取仰卧位,对存在对比剂过敏或者存在相应禁忌症的患者进行水与对比剂的禁服。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右膈顶至患者的耻骨联合处进行平扫,设置管电流为220mAs、电压为120kV,螺距设定为1.0,层厚0.75mm,重建间隔为5mm,层间距为0.8mm,扫描剂量设定为5mGy。在为患者平扫完毕后进行多期增强CT扫描,于患者外周静脉进行碘对比剂的注入,单次快速注入80mL,注射速度为3.5mL/s,完成注射后对患者进行三期扫描,并对采集图像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采集的原始图像经过专业软件的处理后交由两名以上的高年资医师进行阅片,对患者的病变位置与大小,并结合其形态与信号强度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结合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或χ2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50,n)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检查对比完成后,通过多层螺旋CT对患者出血部位的检查准确率为88.0%,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88.0%,超声内镜对患者出血部位的检查准确率为72.0%,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72.0%,多层螺旋CT的准确率情况明显优于超声内镜的准确率情况,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往往起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患者的预后情况一般也较差,此类患者发病时若是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及其生命安全,所以早期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64层螺旋CT检查方式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同时其超薄层扫描功能与后期处理软件功能的强大能够使得患者的上消化道大动脉与肠壁小血管都能得到清晰的展现,同时对于少量出血病灶此类检查方式也能够基于动态多期扫描进行清晰的显示,这些都是超声内镜所不具备的优势[5]。虽然CT的功能很强大,但是相对于超声内镜而言也有一定的不足,CT相对于内镜而言无治疗作用,且受到碘过敏或者肝肾功能缺失等禁忌症的影响,同时其受肠胃前期准备与空间、时间的影响较为严重,其可操作性和应用范围不如超声内镜。

总而言之,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与超声内镜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检查准确率相对较高,同时能够基于影像学调整对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出血原因进行较为准确的观察与分析,有效地提升临床判断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表2.两组患者的出血原因诊断情况对比(n=50,n)

猜你喜欢
抗凝螺旋准确率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