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症状的临床观察分析

2021-01-20 15:06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0期
关键词:肺源高凝抗凝

王 燕

(晋城大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诱病原因为患者的支气管、肺血管等出现病变,使得肺部足管的阻力增强引发肺动脉高压,导致患者的右心室功能与结构出现异常,如果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会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并且在急性加重期,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在血液高度凝结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当前需要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血液高凝症状,加强患者的抗凝治疗。本文主要以我院收录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症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病例样本均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确诊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收集患者资料数据时,排除原发性以及其它疾病所致凝血系统障碍、资料数据不完整、恶性肿瘤、重大肝肾器质性病变、中途退出、不愿加入到此次研究的对比样本。将80例患者依据病情状况按照1:1的比例分为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医学临床对比实验的需求,数据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男/女 平均年龄(岁)实验组(40例) 23/17 56.12±3.18对照组(40例) 24/16 56.14±3.21 P值 P>0.05 P>0.05

1.2 方法

在进行抗凝功能检测时,需要在清晨采集空腹状态下患者的静脉血液,在血液采集后开展血浆分离操作,将离心后的血清放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予以保存,并严格依照说明书的内容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1]。在采血之前,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叮嘱患者在采血前的30分钟,不可做剧烈的运动,并且要将采集的血液标准进行3-5次的晃动,使标本与试管中的抗凝剂进行有效融合,在短时间内及时送检。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数值,具体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3处理本文资料数据,凝血功能以及抗凝血功能在临床上以计量资料表示,开展t检验,结果以±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是否存在差异以P值进行判定,P<0.05证明组间差异显著。

2 结 果

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s)

项目 实验组(40例) 对照组(40例) P值凝血酶原时间(s) 10.57±2.34 11.01±0.34 P<0.05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s) 18.87±2.31 20.69±2.12 P<0.05纤维蛋白原(g/L ) 4.92±1.88 3.99±1.71 P<0.05 D-二聚体(㎎/L) 0.42±0.09 0.26±0.08 P<0.05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现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大疾病,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胸闷等症状,并且在气候骤变时期的病情较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临床上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需要在病情确诊后立即制定治疗方案。由于肺心病患者的会出现乏氧,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大量聚集,出现血液高凝症状,所以在治疗时,不仅需要开展抗感染、控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常规治疗方案,同时还要开展抗凝治疗,避免血液高度凝结[2]。

通常来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除了乏氧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白细胞、巨噬细胞会分泌出更多的炎性介质,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在血管内皮受损后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其次,血浆凝血因子合成部位为血管内皮细胞,在慢性缺氧时,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减退,在肝脏清除、内部细胞刺激因素影响下会释放、合成更多的血浆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数值降低[3]。最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病情的影响下,会分泌出更多的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作为血浆中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是诱发血栓的重大危险因素,并且患者的抗凝血功能减退,高凝血症状更为严重,因此在无抗凝禁忌症的情况下,需要将抗凝治疗作为关键环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出血倾向,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与凝血功能相关的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升高,而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却有所下降,表明患者血液处于凝集状态,需要加强患者的抗凝治疗,避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血栓引发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血液高凝状态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为了避免血液高粘滞、高凝固,应该重视患者的抗凝治疗,因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症状的临床观察进行探究具有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实验虽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但是病例样本数较少、研究时间短,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增加样本例数,延长研究时间,加大文章证明力度。

猜你喜欢
肺源高凝抗凝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伴房颤患者抗凝现状研究*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