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声景观遗产

2021-01-20 07:03郑军ZhengJun
建筑遗产 2020年3期
关键词:遗产营造园林

郑军 Zheng Jun

1 引言

声景观又称声景(soundscape),由英文地景(landscape)一词演变而来①Soundscape 和landscape 同用一个英文词根“scape”,意为“景观”。英文通过对scape 前面增加限定词可形成多种与景观相关的名词,如seascape、cityscape等。《常青谈营造与造景》一文中谈及“scape”这一词根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以及landscape(地景)的含义,详见《中国园林》2020 年第2 期,第41-44 页。。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景观定义为“acoustic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or experienced and/or understood by a person or people, in context”[1],可译为“在一定背景下,被一个人或一群人所感知、体验或理解的声环境”。由定义可知,声景观和声环境有所不同:声环境指环境中各种声音的总和,是声音的客观存在;声景观是个体或群体对客观存在的声音在意识中重构后形成的、带主观色彩的声环境。声景观的研究注重人对声音的认识和反应,以及各种声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故又称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2]。

声景观概念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15 年的快速发展,研究的重点逐渐转为人对声环境的认识和体验,涉及的学科范围也有很大扩展。目前国际上对声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声环境的测量与记录、声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声景观的营造[3]。国内的声景观研究起步较晚②据Opportunities for soundscape appraisal in Asia 一文(TO W M, CHUNG A, VONG I 等著,见Euronoise 2018, Proc, 2018. http://www.euronoise2018.eu/docs/papers/484_Euronoise2018.pdf.)统计,1985 年1 月至2018 年5 月期间全世界发表的2 720 篇声景观研究成果中,关于中国声景观的共140 篇。,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开放空间,如城市公园、开放市场和人流拥挤的街道等的研究上,与遗产有关的声景观研究寥寥无几[4]。从研究成果看,目前中国声景观遗产的研究对象多为古典园林和寺庙,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声景观文化意义的探索;二是通过测量和主观印象问卷调查,评鉴听众对不同声音的感受;三是对声景观的营造手法进行探讨[5-14]。

虽然声景观的概念来自国外,但在中国古代,声景观的设计和营造由来已久。在中国,声景观的营造不仅是为了愉悦感官,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达到“天人合一”“仕隐兼济”的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人对声音的选择和声环境的营造十分重视,留下了大量的声景观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对其分析研究,以期有助于我国声景观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中国古代声景观营造的动因与声景观遗产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声音的作用。庄周用“三籁”讲述天地之道和“吾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反映出古人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之高[15]。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将五感(眼、耳、鼻、舌和身)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认为通过良好的环境作用于人的五感,有助于自我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声音作为作用于五感中耳的环境要素之一,与作用于其他感官的环境要素受到同样的重视。这是中国古人对声景观设计与建筑和其他人居环境设计同等重视的主要原因。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中国古代文人一直纠结于仕与隐的矛盾中。“仕”可以实现其理想和抱负,“隐”则可以助其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16]。早期文人多是隐逸于自然山水之中。这种隐逸虽然纯粹,但却不便为仕。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园诗和山水画是“隐于野”转入“隐于心”的开端,也是迈向仕隐兼济的关键一步。士大夫往返朝堂与郊野别墅之间,以期达到仕隐兼济的目的。隋唐将诗画意境实体化,通过引入诗画元素将住宅和庭园营造成隐逸的环境,以求仕与隐兼得。但此时自然山水仍是主要构成要素。宋代,诗画山水的庭院和园林营造达到高峰,同时山水元素进一步抽象化、意境化。毕竟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不是在于大自然的变化或兴衰,而是出于自身内心的需求;对自然的亲和并不是要进入真正的自然,而是要进入理想化的自然。这种理想化的自然通过营造写意化的庭院或园林山水表达出来,是伪自然,但高于真自然。计成《园冶》称这种山水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到了清代,庭院或园林的诗画山水元素进一步抽象化。一座假山可以想象成千峰万壑,一塘池水可以看作是烟波浩渺的大海,几棵松树可以认为是无边林海。没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室中挂上一幅山水画,想象自己进入到画中的山水之中。至此,中国古代文人完成了从隐于野到隐于心的转变,解决了仕隐兼济的问题,而生活环境中具象的山水被抽象化,退而成为引发想象的符号。

声音是自然和环境的一部分。各个历史阶段的声环境营造需求不同,对声音的选择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只有那些能够被赋予人文精神、哲学思想、诗画内涵的声音才能入选。因为这种营造出来的“自然”需要承担体验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意境,有着陶冶情操、探寻天地之道的功能。

“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最深的国家了[17]”。中国古人善于有目的地营造倾听声音的环境,并利用自然加以人工手段将好声音纳入环境中,以助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的智慧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声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西湖十景”是自南宋时期就确定下来的最优美的景观,其中2 处为声景观:南屏晚钟(图1)和柳浪闻莺。北宋张择端(1085—1145)曾绘制《南屏晚钟图》,说明南屏晚钟的形成早至北宋时期[18]。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人至少在900 年前对景观的认识就已经不仅局限于视觉景观,而是认为美妙的声音也是一种景观。

庐山的松风和飞瀑,武夷山九曲水的溪流声,以及徐霞客笔下黄山的涧中泉声,赋予了这些著名山水声景观的维度。鼓浪屿的天风海涛之声构成了该岛独特的声景观。

宗教活动的声音,如佛教、道教寺庙宫观的钟鼓梵音和诵经之声,以及教堂钟声,自古以来都是声景观中的上品。世界遗产中宗教活动场所的声景观,如泰山、五台山、峨眉山、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青城山和武当山宗教活动的声音,以及澳门历史城区教堂的钟声,能够带走喧嚣和俗念,起到洗涤心灵的作用。

祭祀之声是最古老的声景观。曲阜孔庙和天坛祭祀大典的礼乐之声彰显了这些场所的神圣和功能,也代表了国家意志;哈尼梯田传统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元上都敖包祭祀的歌声,以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祭祀活动的音乐和祷告之声,则是民间传统中声景观的反映。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等皇家园林将自然山水的声景观与私家园林的人造声景观有机结合,形成了规模宏大,但不失精致的声景观。颐和园谐趣园中的玉琴峡和避暑山庄中的万壑松风(图2),均是利用自然山水结合人工设计而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声景观。苏州古典园林和扬州瘦西湖沿岸迤逦连绵的私家园林所营造的声景观,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人工山水园林声景观营造的最高水平。

平遥古城、西递和宏村、福建土楼、开平碉楼及其所在村落的民居和宅院中,虽然没有园林景观那样大的空间营造声景观,但通过种植芭蕉、竹等植物结合风雨营造一定的声景观来美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也是常见做法。云南丽江古城中纵横交错的溪流所产生的声景观,是丽江古城“声音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李嵩(1166—1243)绘纸本墨笔《西湖图》(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collection/zoom.action?cpInfoId=10 04&picId=1191)图左雷峰塔旁南屏山净慈寺为南屏晚钟的钟声发源地

截止2019 年,中国共有37 处世界文化遗产和4 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其中27 处保存有反映遗产地特色的声景观遗产。上述声景观均为各遗产地的特色声景观遗产。各级保护单位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声景观遗产则更多。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人对声景观的营造是主动行为,是环境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其作为视觉景观的附属物或副产品。热河七十二景中有大量的声景观,如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风泉清听、莺啭乔木、远近泉声等,其中万壑松风是宫殿区建设的第一组建筑群,这些声景观构成了避暑山庄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甚至构成了主景(图2)。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听雨轩、松风阁等也是专门用于欣赏声音的,而不是作为视觉景观的附属存在。

3 声景观的分类

中国声景观按照形成的性质可分为设计的和非设计的两类。其中设计的声景观包括定制的和非定制的两种。前者指通过设计和营造手段为特定人或人群量身定制的声景观。这一类型的声景观主要见于皇家和私人园林以及庭院,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苏州拙政园的听松风处(图3)和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等。后者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声景观,或与物质生活有关,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例如,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的丽江古城中,流水声世世代代萦绕在古城人的耳畔,成为古城声景观中的标志声;同时流水声也影响了人们对丽江古城的认识。开秧歌是中国许多稻作地区插秧前祈祷丰收的心声,红河哈尼梯田的开秧歌是该世界遗产的声音标识之一。非设计的声景观主要指自然界的声音,例如鸟叫、蝉鸣、三峡猿啼、庐山瀑布、九曲溪流的水声等。

声景观按照构成要素的性质可分为全自然、半自然和全人工声景观。全自然的声景观指没有任何人为干扰的声景观,例如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雷声、瀑布声、水流声、浪涛声、涌泉声、落雪声、鸟叫声、虫鸣声、鹿呦声等。半自然声景观是利用自然现象通过一定的人工设计形成的声景观,如通过在庭院中种植芭蕉或梧桐,并结合自然界的雨声,可营造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声音。全人工设计的声景观是指通过人工设计和建造手段营造的声景观,例如苏州狮子林的人造瀑布是通过在假山顶上设置水柜,欣赏时将水柜的水放出形成瀑布,满足视觉、听觉的享受[19]。

4 中国古代声景观的设计策略

中国古代声景观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种:融入自然、借用自然和人造自然。

融入自然是指对于存在于大自然中优美的山水清音,采用某种方式将人引导到环境中去体验声景观。常采用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在最佳位置修建构筑物的形式提供欣赏的便利;二是将生活场所营建在自然声景观附近,便于欣赏。前者多见于名山大川的著名风景地,而后者多见于寺观的修行场所。例如,庐山五老峰半腰的玉弦亭建在溪边,以聆听溪水的声音;三叠泉前的观瀑亭既是观瀑,又是听瀑。这种做法为到访者提供了欣赏的便利。对于修行者而言,由于中国古代儒道释思想均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同时,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心性的修炼和提升,因此绝大多数寺庙选址在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于是有了“天下名山僧占尽”和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这些宗教活动场所的选址过程中,声景观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例如,名僧慧远选址建造的庐山精舍,“却负香炉之峰,旁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裁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20]”。

借用自然是指通过对有一定条件的自然山水的改造,加上人工设计元素,形成理想的声景观。这类声景观的特点是人不必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就可以在舒适的建成环境中欣赏由自然山水改造形成的声景观。这种声景观既有自然的意味,又有建成环境的舒适和便利。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是皇帝在批阅奏章、接见大臣的工作之余欣赏松涛之所。设计者利用山水地形和风向的特点,将建筑群建在临水的山坡上,周围种植松树,建筑群通过矮墙和围廊合围以屏蔽外界噪声,风可以吹过毫无阻挡的水面达到山坡上的松林,所产生的松涛之声成为经典的借用自然的声景观。

人造自然主要是通过人工设计的手法营造出抽象化、符号化的自然,以达到“须弥芥子”和“壶中天地”的效果①“须弥芥子”原为佛教用语,指将须弥山藏入芥子中,喻佛法无边;“壶中天地”源自《后汉书 · 方术列传 · 费长房传》,原指道家法术可在壶中容纳乾坤。二者后引申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大量丰富的事物。。这种声景观主要见于住宅、园林和一些公共空间。例如,苏州古典园林和扬州瘦西湖的私家园林就是在咫尺天地中通过各种叠山、理水、建筑、种植、豢养的手段,营造出山峦、水体、森林、花海和四季景象,而声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中国古代声景观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代声景观的营造主要通过合理的选址、科学的规划、适当的建筑形式、丰富的音色营造、巧妙的借声、噪声的控制、反衬,以及点景题名等方法实现。

(1)合理的选址。合理选址是声景观设计成功的一半。计成在谈到园林选址时说,“凡结园林,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园冶·园说》)。远离噪音不仅是园林选址的原则,更是声景观选址的原则。对自然资源的调查也是合理选址的重要方面。苏州天平山庄所在的天平山因旧时多黄莺和燕子,就在山庄中利用这一天然声景观建了“听莺阁”和“来燕榭”。承德避暑山庄得益于众多泉水溪流的分布,能够通过引水设计出许多与水有关的声景观。因此,在热河72 景中,与泉水相关的声景观很多,如风泉清听、远近泉声、澄泉绕石、涌翠岩、观瀑亭和瀑源亭等。

(2)科学的规划。选址确定后进入声景观规划阶段。规划时,往往根据声源的情况和聆听的需要确定体验声景观的位置,进而进行设计。如果是听瀑布,一般将建筑物建在瀑布对面,这样不仅可以观瀑,还可以听瀑,获得视听上的交互享受。苏州的狮子林,既有观瀑亭,用于远观人造瀑布,又有听瀑亭,用于近聆瀑声。如果是听水声,则将建筑物建在水畔。例如,拙政园的留听阁建于水畔,窗外便是荷花,便于倾听风荷之声和雨打残荷的声音。对于有一定要求的声景观而言,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声景观置于相对偏僻或封闭的环境以隔绝外部噪声是常用的做法。例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是园主人倾听雨打芭蕉之处。为避免其他声源的干扰,设计者将这一声景观布置在园内东南角安静之所,围以院墙,轩周种植芭蕉,以获得纯粹的声景观。苏州网师园以相似的规划思想,将琴室置于园中西南角静僻之处,几经曲折方能到达,以免抚琴时外界的打搅[21]。

(3)适当的建筑形式。采用适当的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来自声源和反射而来的声音,而且能够很好地屏蔽不需要的声音,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开放空间,亭由于其开放性,是最常用的建筑形式。苏州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位于水面交通枢纽,亭呈六角,各面开敞,可以从不同方向听到风吹荷叶的声音。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主殿面宽5 间,便于最大限度接收松涛之声。连廊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的水畔或墙边,不仅用于遮风挡雨,以及一步一景的散景串联,还是声景观的理想体验场所。拙政园听雨轩背后紧邻连廊,连廊不仅可以接收雨打芭蕉的声音,还可将声音反射到轩中,强化效果。舫是江南园林常见的建筑形式,通过砖石木构建筑仿造船的形状,不仅用于观鱼、戏水,也常用于聆听雨水落入湖面的声音,给人游船于湖中的遐想。南京熙园和江苏同里退思园的闹红一舸、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石舫都是好的案例。

(4)丰富的音色营造。通过种植植物、豢养动物,以及叠山理水等手段制造需要的声源,达到听取不同声音的目的。如种松听松涛,种荷听风吹荷叶、雨打残荷,种竹听风吹竹簧,种芭蕉听雨打芭蕉。通过种柳树吸引鸟类和蝉,欣赏其鸣叫;通过建池塘吸引蛙类栖息,从而听蛙鸣。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焦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22]。”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是在湖边种植柳树,吸引黄莺栖息鸣叫;而承德避暑山庄通过养鹤、养鹿听取鹤鸣、鹿鸣。此外,园林中还可通过叠山理水制造特殊的声音景观。扬州个园虽然不大,但以假山著称,春夏秋冬四季之山是园林叠石的杰作。其中冬山配合后墙的风音洞(在墙上开洞,称风音洞)造成北风呼啸的声音效果,是声景观造景的神来之笔(图4)。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将天下第二泉之水引入园内,沿假山溪谷流下,产生类似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的声音[23]。这一经典的声景设计也被复制到了北京颐和园谐趣园的玉琴峡中。

(5)巧妙的借声。视觉景观有借景的手法,而声景观也有借声之说,即通过选择建筑物的位置和形式等,将外部声音引入的手法。计成在《园冶》中讲“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意为可以选择在寺庙的旁边建园,这样就可听到寺庙的钟鼓之声和诵经之声。故宫乾隆花园的符望阁建于假山之上,高于围墙,用于登临倾听园外声音。苏州耦园位于护城河边,而护城河外接娄江,历史上常有船舶往来,摇橹之声和船家交谈之声不绝。受隐逸文化和耕读文化的影响,这种声音被认为是高雅之声。为将这种高雅之声“借”入园中,在耦园的东南角堆山建楼,名“听橹楼”,专门用来倾听园外河道上的摇橹之声和船家交谈之声。这是建园之初对周边声环境调查后,决定将这种代表耕读渔樵的脱俗之音引入园内而专门设计的,是借声手法的好案例。

(6)噪声的控制。主要通过物理屏蔽实现。在处理噪声时,常见的手法是在入口处设影壁以隔绝噪声。另外,入口处也常设计成狭长的通道,以提高声音屏蔽作用。对于围墙外的声音,则采取增高围墙和种植绿植的办法。园林内部分区也是噪音屏蔽的方法。四川许多历史名人的纪念园林,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和三苏祠等,按照当地风俗习惯,不仅需要有静谧的区域可供凭吊怀古,同时也需要有闹闹嚷嚷的世俗区域供游人品茶、打麻将。这种肃静与喧闹的组合成为了四川地区名人纪念园林的特色。在这些园林中,为使肃静与喧闹的区域互不干扰,首先在规划上进行分区,然后再在各区之间种植植物进行屏蔽。这种做法有效地将世俗部分与神圣部分进行了隔离[24]。

(7)反衬。声景观营造常用的方法,通过引入特定的声音反衬环境。例如,清魏源《游山吟》:“泉能使山静”展现的就是反衬的效果[25]。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有一幅文征明手书王籍《入若耶溪》诗的对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是反衬手法应用的范例。

图2 中国人民邮政1991 年发行的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邮票(图片来源:http://www.chinesestamp.cn/4889.html)

图3 专门用于听松风的苏州拙政园小沧浪水院(图片来源:据刘先觉、潘谷西《江南园林图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 页图重绘)

图4 扬州个园冬山与风音洞(图片来源:http://php.ge-garden.net/page/dongshan/index.php)

(8)点景题名。点景题名是绘画中流行的一种做法,用题字的形式将山水画的意境以十分凝练的方式点出,从而启发观者的欣赏角度和欣赏内容。由于山水画被实体化在园林和生活环境中,点景题名的做法也被应用到声景观的营造中。例如,苏州耦园的山水间是跨建在水面之上的榭,园主人听风听雨之声的地方。此命名意味着主人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中。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周边种植芭蕉、竹子,用于营造雨打芭蕉和风吹竹林的声音,室内以对联“风簧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点出了这个声景观的意境。

6 声景观遗产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现存的声景观大多数都是设计类的,园林中声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最为丰富和精致,因而大部分声景观遗产一直是以建筑遗存,特别是园林遗存的形式加以保护和管理的。国务院将杭州的“西湖十景”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类型定义为“其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对声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现状。

声景观遗产这一概念是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由于声景观遗产的特殊性,需要开展许多基础工作。例如,在理论方面需要研究声景观遗产构成的特殊性、定义、价值评估、真实性、完整性、价值载体的认定,以及与建筑遗产的关系等,为保护和管理的实施提供依据;在方法和技术方面需要研究价值影响因素,声景观遗产的认定、登录和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定,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保护技术、价值的阐释和宣传普及的方法与技术。

声景观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以及审美意象的演变和发展。声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对发掘古人智慧,并将其应用于营造更加美好的环境中,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猜你喜欢
遗产营造园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遗产怎么分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千万遗产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