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述论

2021-01-20 01:1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桐油油料梧州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植物油制造业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之一,其中以桐油为最。与丝绸、瓷器等制品一样,桐油是中国销往西方的重要商品。因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桐油销量在民国时期曾有过大幅攀升,是近代出口商品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民国时期,学界曾出现过一阵研究桐油产业的热潮①。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多以桐油生产、桐油贸易及区域性桐油制造与发展为研究对象②。

然而,在这些有关桐油业研究中,学界对桐油企业公司的关注较少,如对中国植物油料厂的研究较为薄弱。中国植物油料厂及其各分支办事处在贸易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一直被忽视和低估,对于官商合办企业如何在商业贸易中发挥作用更是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民国时期梧州办事处的业务发展及对广西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的成立

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的前身为1939年建于柳州的广西榨油厂③。1944年,柳州沦陷,广西榨油厂的厂房遭日军炸毁,仅有少数便于运输的设备幸免于难,分散转移到受轰炸较轻微的各县镇,亦有部分运往贵阳、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始另觅地址筹备重建。因梧州地处浔江、桂江及西江交汇处,河道众多、航运便利,历来为沟通桂、粤、港之枢纽,中国植物油料厂上海总部决定将榨油厂改建在梧州,并改称梧州办事处,厂址定于三角咀九龙村,即两广硫酸厂旧址。

(一)中国植物油料厂的建立

中国出口的商品,历来以丝绸、茶叶及桐油等手工制品以及各类土特产品为主④。到了近代,中国丝织品受到日本丝及人造丝的冲击,出口量锐减;茶类则受印度茶、锡兰茶的冲击,出口逐渐衰落。然而,作为工业必需品的桐油因其光泽度好、防水性强、防锈、耐热、耐酸⑤等特点,常被用来制造皮革、油墨、塑料等生活用品以及机械、兵器、建筑等工业品,成为西方国家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我国桐油的产量极为丰富。桐树具有喜湿、喜热等特性,植桐地区的年降雨量需在1000毫米左右,地形则以丘陵、斜坡为主,便于排水;土壤酸度则应在2.25至5.75之间⑥。基于此,我国桐树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集中于气候温热多雨的西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四川、湖南、广西及贵州为最,桐油年产量可达160余万担⑦,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19世纪末,我国桐油的主要交易对象为美国,每年出口美国的桐油数量约占总产量的60%,价值在1500万金元左右;其次则为英、德、法等国。然而,美、英等国自20世纪初以来,曾分别在国内开展桐树种植事业,并已略具规模。据1935年美国贸易局化验科主任C.C.Concannon称,美国当时种有桐林37万余华亩;英国亦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处大力推广植桐⑧,这些都对中国桐油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意识到桐油贸易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桐树的种植与推广。然而,国内的桐树种植及桐油生产技术迟迟未能得到改良。多数桐农观念陈旧,将其视为农耕之外的副业,很少采取措施防治病虫,故栽培出来的桐树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桐果质量较低。在榨油技术上,多数产区使用旧式木榨进行人工压榨,且只可榨制果核部分,不仅产量少,质量也不高。除此之外,不少商人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往往在榨出的毛油中掺有杂质,使得油质低劣、不合标准,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信誉。因此,为了避免桐油贸易受损,1936年5月,中央实业部与川、湘、鄂、皖、浙五个产桐大省(后增加江西)联合提出了创办“中国植物油料厂”议案。同年8月中旬,中国植物油料厂正式成立,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组织,采用官商合办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代理贮炼桐油、便利运输”为主要经营业务⑨,以求能在混乱的经济环境中维持桐油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二)从广西榨油厂到梧州办事处

广西植桐历史悠久。清《广西通志》载:“桐油子树,类梧桐而不甚高大。三月花开,色白,瓣上界一红丝,子如核桃。七八月取子作油,为用甚广。”⑩可见以桐树果实榨制生油的土法早已应用。民国时期,广西的桐树主要种植在东北部及中部的龙胜、贺县、融县、兴安、桂林和三江等地[11],这些地区丘陵较多、光照充足、排水性良好,适宜桐树生长。因此,1931年,广西省政府开始提倡农民植桐;1936年,桐油出口货值已占据广西货物出口总值的16.4%,仅次于稻米而居于第2位;次年,桐油出口值更是达到了千余万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23.5%,已经超越稻米而跃居第一[12],成为广西出口商品的支柱之一。然而,因其生产质量的不稳定,政府逐渐意识到除产量之外,改善桐树种植技术并提高桐油榨制水平亦迫在眉睫,并提出了用科学方法推广植桐,保障桐油出口地位[13]。

中国植物油料厂总部亦有所行动。1939年,中国植物油料厂总部派协理林天骥两次前往广西,同省政府、中国银行商议筹建广西榨油厂,扩展西南桐油业务等计划,并拟定《广西榨油厂建设草案》。11月2日,广西榨油厂股份公司创立会正式召开,由广西省政府、中国植物油料厂及中国银行共同筹备并认股,厂址选于柳州社湾村柳江西岸一处面积约300亩的平地[14]。柳州虽然桐树产量不多,但水陆交通较为便利,且自广州沦陷之后,湘、桂、黔的购运业务多需经柳州通过汽车从越南进口货物,是极为重要的枢纽。但好景不长。1944年,广西全省沦陷,柳州是日军轰炸的重要城市,广西榨油厂不得不在仓促中转移和撤离。未能及时迁移的工业设备几乎全被日军炸毁,损失极为惨重。广西其他各县分厂也迫于时局,先后停办或关闭,桐油贸易陷入停滞状态。

抗战胜利后,广西榨油厂的重建被提上日程。尽管沦陷期间大部分设备都已无存,员工亦随之撤退或被遣散,但中国植物油料厂仍在梧州、南宁及柳州等重要城市派驻有干员,以备急需。因此战后不久,这三处的桐油业务便逐渐地开展起来。然而,因柳州遭轰炸严重,中国植物油料厂不得不重新考察广西各县市的发展情形,选取更适宜的地点作为新址。

战后,广西的河运亦逐渐恢复,以水网运输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15],广西商贸重心逐渐向水运更加便捷的梧州转移[16]。作为桂、浔、西三江交汇之处的梧州,航运极为便捷,向来素有“沟通桂、粤、港之关键枢纽”之称,省内及周边省份的油类或土产货物均可经梧州而运往广东和香港。因此,尽管梧州亦非桐树种植的主要基地,却依然成为中国植物油料厂择址的首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植物油料厂遵照“国内外植物油料产销重地或集散地需设立工厂及办事处或分厂、分处、分站”[17]的指示,将广西榨油厂改建于梧州,并改称梧州办事处。

为使梧州办事处得以尽快恢复运作、节省新建厂房的时间和成本,中国植物油料厂经商讨并征得广西省企业公司同意后,决定租用前广西硫酸厂的旧址作为梧州分厂厂址[18]。该旧址房屋尚存,且地势较高,便于防止水患侵袭。因担心租约到期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中国植物油料厂又在附近购买了40余亩土地留作备用。

1946年7月,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正式成立。此后因业务拓展,曾计划扩大工厂面积,并新建一座松脂厂,以专门从事松脂和肥皂生产。然而,因为业务持续时间较短,且受到解放战争的影响,松脂厂未能正常生产。

二、梧州办事处的经营制度与人事管理

梧州办事处作为中国植物油料厂的分支机构之一,其经营制度与人事管理必须遵循公司总章程的规定。与其他具有官商合办性质的企业类似,梧州办事处亦曾凭借此种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诸多政治特权与便利,并以此维持着自身业务的正常运作。

(一)代理制度

代理制度是梧州办事处收购油类时所采用的重要措施。战后,梧州办事处为尽快恢复经营,决定利用代理制度来扩大货物的收购范围。

1946年,梧州办事处开始在省内筹设代理店铺,先后设立了藤县、大安、都城、六陈、八步、平乐、桂林7处代理店铺[19]。这些店铺的主要任务为协助梧州办事处收购油料、土产,并将收购的油料统一运往梧州办事处内的榨油厂检验,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出口销售的标准。代理制度开支较少、成本较低,且业务覆盖面较广,因而收购油料数量增多,取得了良好成效。次年,梧州办事处的代理店铺变更为八步、平乐、贵县、大安、六陈、藤县、都城7处[20],业务亦日趋完善,成为梧州办事处货物收购的重要网络。

梧州办事处的代理店铺,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八步代理店(又称伯利号),收购的货物主要以桐油为主,茶油、纯锡、樟油次之,然而该地区陆运、水运交通不便,陆运只有全长约126公里的平八公路,水运则河床浅窄、滩多水少,因而货物运输较为迟滞,与其类似的还有平乐代理店铺(又称裕兴隆)。而处在西江下游的都城代理店则因水运交通以及资金调拨的便利性,成为梧州办事处的重要代理机构之一,其货物既有桐油、樟油、樟粉、药材,又有食盐、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其余如大安、藤县、贵县等代理店铺亦各有优势,在战后几年内共同承担着为梧州办事处提供丰富货源的作用[21]。

(二)人事管理

梧州办事处在人事制度的设置上与总部类似:在人事管理方面,设经理1人总管各项事务,并配有中、英文秘书各1位;设副经理、襄理、协理以及办事员若干,协助处理代理店及省内分厂事务;此外,另设有储运、保管、化验、计划等科室,各科室均设有1名主任负责相关业务;炼油厂及后期设立的松脂厂则设有专门的厂长负责油料检验、榨取以及松脂的炼制、肥皂生产等厂务[22]。

在人才配备的选拔中,梧州办事处以“因材施用、人尽其才”为原则[23],人才选拔标准较为严格。除主管人员的任用和解聘需经总经理提请董事会决议外,其余人员多通过登报征集、亲属举荐等方式招募,通过初步审核后,应征人员方可进入梧州办事处,参加试用考核。若考核合格,仍需在中国植物油料厂内寻得1名较为可靠的担保人,担保人签字盖章后才能正式被办事处录用[24]。选拔过程层层迭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梧州办事处的人才质量与来源的可靠性;但因在招募过程中,亲属关系及担保人承诺起着重要作用,又使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掺杂有一定的徇私舞弊情况。也正因如此,梧州办事处的人员配置较为稳定,一经录用,鲜有离职。初时,梧州办事处共有职员44人,工友76人,多系广西榨油厂迁调而来。1948年,则已发展为职员89人,工友130人[25],其中仅有不到10人辞职或被解雇,足见其人员结构的稳定。

薪资及福利制度亦是影响梧州办事处员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薪资方面,梧州办事处的薪酬发放十分灵活:除固定津贴为每三月调整一次之外,其余薪金均以物价的波动为基础,及时调整;如遇物价急剧波动的时候,梧州办事处便使用以物代薪的特殊办法,将应发的薪资以米、粮、布等生活必需品的方式发放给员工,或是按照各地米、油、布、肉、柴五类商品的物价计算调整,保障员工的正常生活所需不受影响。福利方面,梧州办事处遵照中国植物油料厂总部的规定设置了员工福利社,社内购置有毛巾被、被单、毛巾、手帕、面盆、热水瓶等生活用品,以及药皂、香皂、牙膏、文化衫及布匹等,员工能够用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一方面可以节省日常开支,另一方面又无形中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此外,梧州办事处还曾计划在福利社内成立图书室、文娱室等,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26],但最终未能实现。

三、梧州办事处的主要业务

中国植物油料厂的业务历经多次变动。初期为桐油的购销及出口;后因抗战爆发,外销艰难,转而利用桐油制造燃料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军民需要;桂、湘沦陷后,业务再次萎缩,仅利用中印航线经昆明出口油类,勉强运转;抗战胜利后,中国植物油料厂迅速调整机构设置,业务转向榨制各类植物油料和贮炼桐油[27];1947年,再次修改公司章程,在原有基础上新增运输、押借、结汇及报关等业务。

梧州办事处自1945年底开始筹设,1946年下半年正式开工[28]。在短暂的经营期内,亦历经几次业务的调整。除基本的收购、出口和内销外,还负责对所有运输至梧州的原油进行加工、化验和处理,处理后的油废料等则作为原料进行肥皂的生产,拓宽销售领域。1947年梧州办事处还曾计划筹设松脂厂以增加松香生产,并曾派人到各地宣传松树种植及采脂技术。作为中国植物油料厂建在广西的分支,梧州办事处始终遵循上海总部的指令,统筹整个广西的桐油贸易,并结合广西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积极扩大规模、拓展业务,对战后广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收购业务

收购业务在货物出口运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梧州办事处以“提高品质保证合乎出口标准,服务社会促进农产加工外运”[29]为宗旨,是一家面向国际贸易往来的企业。因此,收购业务是否顺利不仅关系着出口贸易规模的大小,而且影响着企业生存。建立之初,梧州办事处本着“协助贸易,促进外销”的原则,大力开展收购业务,扩大收购范围。一方面通过代理制度,派员监督收购,保障货物基本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华南地区主要收购地之一,梧州办事处还加强同周边产桐省份的联系,如川、黔等,进一步拓宽货物的来源,保障出口供给。

梧州办事处的收购业务,依据中国植物油料厂总章程的规定,始终以桐油为主要对象。此外亦收购菜油、茶油等脂肪类植物油,后期另收购茴油、桂油等,但数量十分有限。根据表1的统计,在战后梧州办事处业务开展较正常的三年之内,桐油的收购始终占据收购货物的65%—70%,远远高于其他各植物油类,如生油、桂油等。因省内需求较大,生油、桂油收购数量则不如其他油类顺利,仅在少数年份有收购。

表1 梧州办事处1946—1948年收购货料统计 (单位/市担)

收购植物油的过程中,梧州办事处不仅要将各地油料统一贮存于本厂自设的炼油厂内,还需负责进行质量检验,确保达到出口标准。一旦收入的油料杂质较多、质量低劣,梧州办事处便以折扣价格将其收进厂内,重新提取和炼制,保障货料最终能够顺利出口。从梧州办事处工作年报中的记录来看,收进的货物除桂皮、八角等土产不受检验之外,桐油、茶油、桂油等一系列植物油,均需经过办事处的检验[30]。然而,随着战争局势日益紧张,国民政府为保障军费的供给,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限制银行放款;各地银行不得不停止商业性贷款,导致梧州办事处资金周转困难,收购业务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出口贸易

梧州毗邻广东,与粤、港联系极为紧密,是广西省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梧州办事处之业务目的是“服务社会改良及促进出口贸易”[31],在此后三年内,更是把促进商品外销作为工作的重点。梧州办事处的外销业务,大体依赖于收购货物的品种以及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因此,梧州办事处往往先对粤、港两处的市场动态进行考察,进而在本省或川、黔等省大力收购商品,最后再将其经水路运输至粤、港销售,赚取利润。根据表2可见,梧州办事处出口的各项货物是以省内及川、黔两省收购的货物种类为基础的,居于首位的依然是在国际工业原料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桐油,其次则为菜油、茶油等,生油、桂油则因大多供往省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出口数额少于其他油类。

表2 梧州办事处1946—1948年出口货料统计 (单位/市担)

然而,外销业务也未能保持长期的繁荣局面。因为该业务能否顺利开展,除受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之外,还受出入口两国之间产品价格的影响。当国内出口价格低于国外本土售卖价格时,外销业务的走势便趋于兴盛;反之,则不利于外销业务的开展。自1947年起,国内物价始终呈现出上涨的趋势,至1948年间更是飞涨,主要商品的批发价格总指数猛增至2507倍,桐油的价格更在短短7个月内便飞涨至45倍[32]。与此同时,随着战争局势的紧张,国民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限制民间金融贸易往来,保障军费的供给;各处银行在其指示下,停止放款,致使梧州办事处资金冻结,无力维持外销业务的继续开展。

梧州办事处出口时所使用的货币以港币为主,港币的牌价又与国家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国内金融较为稳定时,港币牌价与黑市牌价之间的差额就小;反之,二者之间的差额就不断加大。因此,各种货物走私出口的风气也就愈加猛烈[33]。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梧州办事处的外销业务陷入了困境。

(三)内部运销

梧州办事处以货物出口第一要务,而环境不利于外销业务时,梧州办事处便会调整经营策略,将一部分货物运销省内,避免厂内商品货料因滞销而积压过多、影响质量,造成严重亏损。

梧州办事处成立之初便从事内销,但规模很小,货料单一。1947年梧州办事处先后在贵县、八步、平乐等代理店及桂柳分处收购货料运往省内,其中包括生油、生麸、青麻及纯锡等[34],尽管数额比出口额少,但因成本低,利润丰厚,尚能维持厂务开支。自1948年起,梧州办事处的内销业务有了新变化:由上海、广州等地所产的国产机制纱布及肥皂等逐渐成了梧州办事处内销货物的主体,以供省内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据《三十七年度梧州办事处工作年报》载,梧州办事处曾于上半年多次购运上海市恒通纱厂所产的金元宝纱以及大成布厂所产的各种细布,并将其运往省内贩售,过程还算顺利。为使国产纱布销路能够深入到贵州、云南等省,梧州办事处还曾于八月上旬成立柳州分处,专门负责纱布的运输,想借此扩大国货内销业务的规模[35]。然而,“八一九”币制改革后,国内对于物价的限制更为严厉,货物的购运愈发困难;不久之后,沪穗禁运政策正式实施,货物的来源和数量更是大幅缩减,因而,纱布的内销也就逐渐陷入困顿和低迷。梧州办事处还曾生产汽油、煤油等货料运往内地各省销售[36],以缓解内地燃料供应不足问题;然而后期因美孚公司等直接在广西省内设立工厂,大幅度降低了货物的运输及税收成本,其商品的价格亦随之降低,再加上质量有保障,洋货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大大胜于国货。因此,梧州办事处的内销受到冲击,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四、梧州办事处的历史作用

(一)对广西经济的影响

梧州办事处自成立以后,始终以提高当地土产桐油的质量、促进土产顺利外销为第一目标,于省内开设分处与代理店,大力拓展植物油类的收购业务。此外,还协助本省油料商人及桐农对土榨油类进行化验,不合标准或杂质较多的油类则由办事处重新炼制。这不仅节省了油料商人在炼油过程中的成本、使其能够获得更多利润,并且能够促使广西桐油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信誉与占领市场。办事处亦曾协助内地各省无法自行运输货物的商人转运,进一步加强了梧州运输集散地的中转作用。据《梧州办事处工作年报》载:“梧州河道中的运输船不仅吨位有了明显上升,其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37]。

与此同时,梧州办事处还曾因外销不畅而将业务扩展至内销,不少从沪、穗等处运往桂省的货物运至省内或川、黔二省,在战时经济紧缩、物资匮乏、物价疯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这些货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不致因物价的攀高而无法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对西南桐油业务的影响

西南地区是我国桐树种植及桐油的重要产区,约占该时期中国桐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地处内陆腹地,货物的外销仅能依靠内河航运或陆运先行运往广西,再经梧州水运输送至广东或广州湾,再出口到香港或海外各国。因而,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广西便成为连接广东与川、黔各省的桥梁,而正处两广交界地带的梧州市,则又成为连接广东与广西二省的关键枢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梧州办事处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努力经营收购及外销业务,一方面将内地各省不便直接出口的货物转运至广东,便利内地各省货物的销售;另一方面又依照粤、港等处的市场反馈,进一步深入内地收购货物,提高内陆各省份农民及商人的收入。办事处还协助粤、港两地企业收购工业生产所需之油料,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梧州办事处在战后三年对中国桐油及其他土产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 语

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作为民国时期贸易分支机构之一,发展历程十分坎坷。它缘起于全面抗战初期,历经战火冲击而被迫停工,直至抗战胜利才得以重建,并根据《中国植物油料厂战后扩充计划》的指导对经营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战后,梧州办事处将服务宗旨改为“提高品质保证合乎出口标准,服务社会促进农产加工外运”,大力开展业务,以实现促进出口贸易与满足内销需求为目的。短暂的三年内,梧州办事处管理机构的设置与部门之间分工相对完善,在业务开展上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战后百废待兴、经济一片萧条且国内政局动荡的形势中,梧州办事处不仅依靠外销业务强化了同粤、港等地的经济往来,推动本地商业经济及土产作物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在出口形势不利的时期也能调整经营策略,推广商品内销,带动本地消费增长,客观上促进了战后广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在公司经营与管理模式上积累了诸多经验,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民国时期官营及官商合办企业的组织模式等提供了借鉴。

注 释:

① 李昌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朱美予.中国桐油业[M].北京:中华书局,1939.田立三.植桐与桐油[M].长沙:洞庭印务馆,1937.鲁勇伯.当前中国桐油改进问题[J].中农月刊,1948(5).林泽人.吾国桐油业之危机与补救方法[J].申报月刊,1932(2).刘华振.广西桐油种植压榨及贸易[J].建设汇刊,1937(8).李若果.广西桐油业的产销概况[J].正略,1937(4).

②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华洪涛.原中国植物油料厂剖析[J].经济学术资料,1982(5).刘玄启.民国时期国际市场中的广西桐油述论[J].市场论坛,2010(7).刘玄启.民族经济融合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广西油桐种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李闰华.近代中国手工业的转轨——以广西植物油制造业为例(1860~1949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③ 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与广西省政府合办广西榨油厂案[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案卷号38465.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0.

⑤ 徐丽婷.民国时期皖南桐油经济发展概况 [J].农业考古,2018(3):82-90.

⑥ 陈正祥.广西地理[J].南京:正中书局,1946:79.

⑦ 筹设中国植物油料厂缘起[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22,案卷号2088.

⑧ 袁剑秋.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4):34-44.

⑨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M].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95.

⑩(清)金鉷,等.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550.

[11] 陈正祥.广西地理[M].南京:正中书局,1946:79.

[12] 陈正祥.广西地理[M].南京:正中书局,1946:80.

[13] 刘玄启.民族经济融合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广西油桐种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27-131.

[14] 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与广西省政府合办广西榨油厂案[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案卷号38465.

[15]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

[17] 袁剑秋.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4):34-44.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1.

[1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8.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9-164.

[22] 刘一恺,党维亚,吴振权.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分处[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组.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2:33.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2.

[24] 袁剑秋.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4):34-44.

[2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86.

[2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5.

[27] 袁剑秋.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4):34-44.

[28]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1.

[2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3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8.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06.

[3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1.

[3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77.

[3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76-378.

[36]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77.

[3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十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9,168,396.

猜你喜欢
桐油油料梧州
中共梧州城工委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桐油脱色精制工艺的研究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
基于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油料保障力量动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桐油业的研究述评
精确化油料保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