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大我”,立意高远

2021-01-21 10:25陈甜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选材议论文境界

陈甜

【摘要】高中议论文因素材的狭窄浅薄,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使其境界不高。笔者通过教学议论文的实录和反思,总结出挣脱平淡材料窠臼的方法,即深刻剖析自己、抒写聚焦社会热点、情系国土的情怀,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和活泼的格式让作文境界由“小我”升华至“大我”。

【关键词】议论文 选材 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好词好句不是问题,扣题点题不是问题,在“写什么”面前,神马都是浮云。写作就是一种打开,打开你的眼睛观赏世界,打开你的心扉洞悉人性,打开你的双手抒写情怀。文章在真挚的前提下, 有两种高下的区别,“小我”和“大我”。“小我”的作品主要是“关心自我内心生活的过程和表现”,这类书文字的力量很强,语言极富有艺术性和个性;但是思想浅薄甚至陋俗。“大我”的文学作品,懂得从自身寻找人性的闪光灯和弱点,而不是为自我一点成就沾沾自喜。“大我”还能通贯古今,上下纵横数千年,字里行间慷慨激扬,指点江山,如臂使指,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因此,把眼光放得开阔点,长远点,深邃点,作文境界就大气点,高远点、脱颖而出。”①

那么怎样写作才会显得大气,突出“大我”精神呢?

一、在选材方面,要挣脱出樊篱

(一)深刻剖析自我

说到自我剖析,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这样的勇气和态度,是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升思想深度和境界的重要因素。

例如写材料作文“老酋长病危,找来三个年轻人让他们尽可能爬到神山的最高处回来报告。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只爬到了山麓;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爬到了山腰;第三个年轻人回来了,看到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领略到不一样的心境。最后老酋长让第三位年轻人接班”,这类议论文很多学生容易抓住“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勇往直前”之类的论点,平庸平凡。如果能从深刻剖析自我这一层面去写,就让议论文达成了“小我”至“大我”的升华。

例如一个女生这样写道: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像前面两个年轻人一样看不清自己这浩瀚宇宙间是多么的渺小。人有个天性就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局限在自己生活那一小块空间里,虚度着上帝赐予我们有限的时光,追求着功名利禄。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度当作全世界,那就会和枯井里的青蛙一样变得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其实,高处才有人生的风景。”接下来以古代伟大的圣人孔夫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史实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说过的名言“一个人如果眼界大,他理想才会大;理想大,他的人生的境界才会大”为例,论证“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眼界就会不一样,心的境界也会不一样。”“高度可以扩大人的眼界,高度可以提升人的境界,高度可以让人认清自己。”

另一个学生这样解读:

“拿‘比较认识自己。人以智慧与动物,植物反应比较,总以为高了一等,以为胜了许多,总以为身在金字塔顶端。殊不知,我们依然渺小。

人有的并不只是一颗万物无法比拟的心,还是看清楚真相的一双眼。不能用心承载万物,而要用眼明晰自身。

别以本心为借口不断欺骗自己,用眼看清看清自己。”

揭露人性的软弱和缺憾,并没有抹黑,相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涤。

(二)聚焦社会热点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往今来,只有真正“为人”的作品才具有石破天惊的文学意义。白居易的《卖炭翁》,杨绛的《老王》,鲁迅的《祝福》、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对社会下层的悲悯和深切关护;艾青的《北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叹息和热爱,归其根源,是他们悲天悯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某生在话题作文《窗》中寫道:

“一个只有两岁就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换来的只是众多‘看客的冷漠。最后一个拾垃圾的阿姨救了她,可直至她闭上双眼,也没能读懂人们眼中为何有那份冰冷。

所幸,今日,我看见了“贵阳最美的女孩儿“,她是90后,她又一颗义无反顾的心,让我感觉世上还存在些许温暖。

……

推开心灵的那扇尘封已久的窗吧,彼此信任、友爱、热情一点!我们才可以在碌碌俗世找到一份繁华和慰藉。”

作者着眼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小悦悦”事件,新颖,深刻。善良和关切民生之态溢于言表,这就是钟嵘所谓的“诗品”和“人品”吧!

二、在立意方面,要学会逆向思维

古人戴师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因为每个人都局限于狭小的自我空间,思维容易陷入固定局势,如果能另辟蹊径,或者学会逆向思维,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艺术效果。比如刘禹锡写“秋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色彩明朗,境界开阔,冲破了一般写秋色萧索悲凉的藩篱。

如写有关“读书”的议论文,在列标题时,很多同学就已经输了:

《浅谈“开卷有益”》《小议“知识就是力量”》,而有的同学则立题为《开卷未必有益》《斥“读书无用论”》显得标新立异。

如作文《痕迹》,大多数同学都写的是母爱的痕迹,或由身上的某处伤疤,回想起过去的一场“血案”,立意庸俗而平淡,如果从“凡事一定要留下痕迹吗”这个角度思考,就显得高远而与众不同。

以某生的《听风吹过的声音》为例,首尾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多情的诗人嗟叹春光易逝,常常让人觅不着它的痕迹。

可是我在想:为什么非得找寻它来过的痕迹呢?

……

我们有自己的方向,不必叹息自己只是伟人洪流中的一粒微尘,得不到世人的景仰,我们需要做得只是紧抓大地,不随波逐流。

诚如赫尔曼所说:“人生是树林里的大树,我们只是穿行而过的风。”风吹过了,留不下痕迹,但大树知道它来过。

作者强调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做好本职,哪怕没有鸿爪雪泥,也算人生过得有意义。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认知,当很多学生还沉醉在你情我浓的风花雪月的浅薄的世界里,这位女生已经迈出了勇敢而艰难的一步。

于丹曾在《庄子·心得》中谈到人的境界有大小。作为一个学生,保持自我个性的风格和创造力确实重要,但只有在议论文中的写作中和别人在情感上、在审美心理上沟通,才有可能获得不竭的情感源泉和创造灵感,才能将议论文中狭窄的 “小我”升华至关心别剖析自我、关注社会、情系祖国的“大我”,让境界不同凡响,让自己赢得更广泛的共鸣。FDDFA69C-9AAF-4C65-9618-9147EF7532D5

猜你喜欢
选材议论文境界
议论文阅读专练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选材“碰头”好热闹
最高境界
开心作文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