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崔玙墓志》考释

2021-01-21 03:01张永基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墓志得以面世,这让我们对许多史籍误载或记载不详的事件有了更多的了解。新出土唐人墓志是补订唐代史料、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崔玙为唐代高门大族博陵崔氏子孙,于两唐书正史有传,但记载颇简,《崔玙墓志》详细地记载了崔玙家世及其仕宦经历,细究志文,有多处可以纠正史籍记载的错误:一是关于崔㑺之父的记载;二是关于崔㑺之子的记载;三是关于崔颋之子的记载。其次,志文关于崔玙仕途之中遭遇的长庆科场案和伯兄崔珙被贬始末,是唐代持续40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之真实写照,可为“牛李党争”之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关键词:唐人墓志;博陵崔氏;崔玙;崔珙;牛李党争

一、 墓志概况与点校

1.墓志概况

近见新出土唐代《崔玙墓志》并志盖拓片二纸,据悉,此墓志出土于长安,为私人藏拓,原石未知藏处。《崔玙墓志》全称《唐故兵部尚书赠左仆射博陵崔公墓铭》,志盖方形,边长63厘米,阴刻篆书“唐故兵部尚书赠左仆射博陵崔公墓铭”,4行,行4字。顶周饰团花纹,四杀饰四神纹。志石方形,边长90厘米,志石保存完好,字口清晰,志文楷书,连题计39行,题40字,文满行39字,共1266字。墓志记载了崔玙的家族成员、仕宦经历以及生前事迹等内容,撰书人为志主宗姪崔慎由,未载书丹人。

2.墓志点校

《崔玙墓志》为新近出土墓志,相关著录很少,现依据图版校录志文如下。

盖文:

唐故兵部尚书赠左仆射博陵崔公墓铭

志文:

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守兵部尚書上柱國安喜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左僕射崔公墓誌銘并序

宗姪銀青光禄大夫前守兵部尚書上柱國清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慎由撰

公諱璵,字朗士,世為博陵安平人,由兩漢歷魏晉而下,継有名德。皇朝中書舍人諱礭,是為六/世祖。曾王父諱儁,亳州臨涣縣丞,贈工部侍郎。王父諱意,博州聊城縣令,贈司空/烈考諱頲,左散騎常侍致仕,贈太保。太保娶滎陽鄭夫人,生八子,公於次為第七。天姿朗峻,幼/負奇操。顓精檢飭,動不踰矩。始丱,明兩經。既舉進士,再就京兆試,皆以尤薦,即大振發。長慶初,錢侍郎/為春官,主貢士,居要近者,或不如志,怙權搆毁,俄及譴斥,因有既第覆視之制,由是選拔艱切,不與常/嵗比。明年,公登上第,又明年,以試祕書省正字,充山南東道莭度巡官。職罷,随調集吏部,判入髙等,名/及中書。宰相怒不受託,欲退削以摧有司,舍人承其旨,遂寝不下,補河南登封尉。大和二年/文宗皇帝設四科,徵天下士,公以直言對,授河南尉。以監察御史裏行,充東都留守推官。復以監察充/淮南莭度推官,轉殿中御史、侍御史,皆掌書記。拜真殿中,始至為巡使,會錫宴於曲江亭,京兆尹薛元/賞傲率不謁,擅鞭導卒,奏奪其俸。改侍御史、起居舍人。時/上思理本,多遵故事/坐紫宸,朝則得秉筆立殿堦下,親具紀述,且備頋問。忠誠讜論,衆所推重。轉禮部貟外郎,考博學/宏詞書判科,歷司勲、兵部貟外郎。李崖州德裕為宰相,挟恃專恣,恚嫉無忌,不附己者,輒排陷之。公伯/兄自門下侍郎平章事驟降至恩州司馬,公堅卧告满,抵恩而覲,聞其行者,莫不隕涕。久之,除户部郎/中,轉左司郎中/宣宗嗣位,一日頋丞相曰:首谏列司論駁,演吾命詞,皆吾侍臣所倚訪者也。不使先熟為政,可乎?将補/其缺,當用嘗牧宰者。公首膺是選,拜萬年令,俄以考功郎、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賜紫/衣金印。歷户部、兵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吏部侍郎、撿挍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宣歙池三州觀察使,遷/河中莭度使,撿挍如故。復以吏部侍郎徵/上将謁宫廟,有事于南郊,拜太常卿,充禮儀使。貞元中/德宗寵待藩垣,姑務優納,凡所貢請,一不違沮。由是韋令公臯奉聖樂,于司空頔順聖樂,悉行於宴饗/公以禮樂不宜自臣下出,抗疏罷之。拜禮部尚書,轉户部、兵部。咸通七年七月八日薨于上都昭國里/第,年七十八/天子歎悼,廢視朝,贈尚書左僕射。其年十月廿五日葬萬年縣少陵原,祔太保墓次。夫人范陽/盧氏,同州録事參軍佐女,先公廿七年殁。夫人凡生四男二女,長與二女早夭。次濬,祕書郎;次澹,右拾/遗;次渤,監察御史。咸以文行稱。又一子漪,太子通事舍人,亦克承似。嗚嚱!公受天至和,輔以直氣,恭儉/由禮,端庄守正,潔重而常容衆,謙通而靡苟合。業文嗜學,蚤夜不懈。南宫草奏,洎掌書命,皆為當時/楷範。常曰:修詞飭躬,干禄取貴,不以公直廉恪獲譏於世,豈足道哉。故居貢闈,悉用己鑒,不徇干託,其/所柬拔,多躋華顯。名人偉器,磊磊林立。禁庭視草,備貟不過六人。用文學參朝序者,十不/得一。至而同嵗登第,並升其列者四。君子掌綸外掖,不與其數。丞相秉鈞巖廟,春官搜搴孝秀,逯天官/考科選,一時膺任,率公門下士。昆弟八人,迭踐臺閣,出藩入輔,不啻其半。友睦推於紳冕,威惠存乎鎮/撫。立朝處躬,始卒靡愧。儒林衣冠之盛,夐無與比,時所歎者。匡君庇俗之術,竟不得柄而/無所施,吾道顯矣,亦何不足,此生人之不幸,非公之不幸也。慎由辱公奖私,實以同志荷知,仰德既深/且久,編刻垂後,敢以忝讓。銘曰:

德盛道光,莫若吾宗。惟公之全,孰與比同。入孝而仁,出義而忠。惠敷于人,亦罔不隆。矯矯/八龍,有德有庸。視公攸履,寧有可耻。言為世規,行為世軌。曷不升台,歎靡在己。臧孫貽慶,令問孔煒。鬱/積而亨,付必於此。琢是銘文,永垂後昆。

二、志文相关人物及事件探析

1.撰文者崔慎由

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崔慎由,字敬止,清河武城人。高祖融,位终国子司业,谥曰文,自有传。曾祖翘,位终礼部尚书、东都留守。祖异,位终渠州刺史。父从,少孤贫。寓居太原,与仲兄能同隱山林,苦心力学......太和三年,入为户部尚书......慎由,大和初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大中(唐宣宗年号)初入朝,为右拾遗、员外郎、知制诰,正拜舍人,召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十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转监修国史、上柱国,加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1]的记载,崔慎由出身名门望族,大和初年(827年)进士及第,唐宣宗时官至宰相,高祖崔融,仕北魏朝,官至国子司业;曾祖崔翘,仕唐朝,官至礼部尚书;祖父崔异,仕唐朝,官至渠州刺史;父亲崔从,官至户部尚书。

崔慎由与墓志主崔玙的关系,按《崔玙墓志》“宗姪銀青光禄大夫,前守兵部尚書,上柱國清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慎由撰”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崔)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遜國,叔乙食采於崔,遂以為氏......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雅生揚州刺史忠。忠生散騎常侍泰。泰字世榮,始居歈縣......唐人姓書曰:漢司隸清河崔忠有三子,長曰泰,子孫居歈縣......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陽太守......融生翹,唐禮部尚書清河郡公。翹生渠州刺史異。異生能,字子才,嶺南節度使、清河郡公。能弟從,字子父,淮南節度、清河公。生慎由,字敬止,相宣宗......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為漢汶陽侯,始居博陵安平,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即“四皓夏黃公”也。廓生寂。寂生欽。欽生朝,漢侍御史。生舒,漢四郡太守,二子:發、篆。篆,郡文學,王莽召不起,生毅。毅生骃,字亭伯,長岑長,生三子:盤、瑗、寔......博陵大房,骃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生皓。皓生質。質生贊。贊生洪,字良夫,晉大司農,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第二房,琨字景龍,饒陽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經、鬱。經生辨,字神通,後魏武陽太守、饒陽侯,諡恭。二子:逸、楷。楷字季則,後魏殷州刺史、後將軍,生士元、士謙、士順。士謙,周江陵總管、武康郡公,生隋沂州刺史曠。曠生隴州刺史礭。礭生駙馬都尉、博陵縣男恭禮。恭禮生去惑、興宗。興宗,饒州長史,生臨渙丞隽。隽生懿。懿生同州刺史頲。頲生琯、珦、璪、珙、璵、瑨、球”[2]的记载,两相印证,可知崔慎由与崔玙同宗,崔慎由为秦大夫崔意如长子崔業后人、属南祖崔氏一支,崔玙为崔意如次子崔仲牟后人、属博陵崔氏二房一支,按辈分论,崔慎由为崔玙宗姪。

2.墓志主崔玙

崔玙,是崔颋之子,按墓志“咸通七年七月八日薨于上都昭國里第,年七十八,天子歎悼,廢視朝,贈尚書左僕射。十月廿五日葬萬年縣少陵原,祔太保墓次”,崔玙卒于唐咸通七年(867年),享年七十八岁,葬于万年县少陵原(陕西长安城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有以虚岁计岁的传统,视初生为一岁,故墓志主实际年龄应为七十七岁,出生年份应为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

崔玙“天姿朗峻,幼負奇操。顓精檢飭,動不踰矩。始丱,明兩經。既舉進士,再就京兆試,皆以尤薦,即大振發”,于长庆元年(821年)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年31岁。然本次进士科考试,因受“牛李党争”影响,原榜录取十四人中﹐唐穆宗下令复试后仅孔温业、赵存约、窦洵三人合格,裴譔一人被特许,其余十人尽皆落第,而礼部侍郎钱徽、右补阙杨汝士、中书舍人李宗闵等也因此被贬官,史称“长庆科场案”。关于长庆科场案,《旧唐书·钱徽传》记载较为详细完整,相关研究可翻阅查屏球先生《党争政治与宫廷阴谋——由墓志看长庆科场案内幕》一文,此处不作赘述。

但是,除了史料明确记录复试及第者(4人)和复试落第者(4人)[3]的姓名,其余考生姓名未提及。按《旧唐书·柳公绰传》“性端介寡合,与钱徽、蒋乂、杜元颖、薛存诚文雅相知,交情款密。凡六开府幕,得人尤盛。钱徽掌贡之年,郑朗覆落,公绰将赴襄阳,首辟之,朗竟为名相。卢简辞、崔玙、夏侯孜、韦长、李续、李拭,皆至公卿”[4]和志文“長慶初,錢侍郎為春官,主貢士,居要近者或不如志,怙權搆毁,俄及譴斥,因有既第覆視之制,由是選拔艱切,不與常嵗比。”两相印证,可知崔玙也在此次科考落第十人之列,其他5人应为卢简辞、夏侯孜、韦长、李续、李拭,这些复试落第的考生,后来皆官至公卿,能力已得到证实。

据墓志与史书记载,现将崔玙可考证的为官经历制成下表:

3.崔珙遭贬

崔珙,崔颋次子,崔玙长兄,武宗时官至宰相。翻阅史料,笔者发现两唐书关于崔珙被贬一事的记载与《崔玙墓志》出入很大。

关于崔珙被贬时间。按《旧唐书·卷十八上》“会昌四年六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崔珙贬澧州刺史......敕责授官银青光禄大夫、澧州刺史、上柱国、安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珙再贬恩州司马员外置,以珙领盐铁时欠宋滑院盐铁九十万贯”[5]和《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会昌二年,进位尚书左仆射。明年,以兄琯丧,被疾求解,以所守官罢。与崔铉故有怨,及铉宰相代为使,即奏珙妄费宋滑院盐铁钱九十万缗,又劾与刘从谏厚,数护其奸。贬澧州刺史,再斥恩州司马”[6]的记载,崔珙被贬至恩州司馬的时间应在会昌四年(844年)左右,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关于崔珙被谁所贬。按志文“李崖州德裕為宰相,挟恃專恣,恚嫉無忌,不附己者,輒排陷之。公伯兄自門下侍郎平章事驟降至恩州司馬”的记述,显然包含了撰文者崔慎由对李德裕的不满,将崔珙被贬的原因归为李德裕为相后排斥异己所致。这与《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会昌初(841年),李德裕用事,与珙亲厚,累迁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书、门下侍郎,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素与崔铉不叶,及李让夷引铉辅政,代珙领使务,乃掎摭珙领使日妄破宋滑院盐铁钱九十万贯文,又言珙尝保护刘从谏,坐贬澧州刺史,再贬恩州司马。宣宗即位(847年),以赦召还,为太子宾客,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年,崔铉复知政事,珙辞疾请罢”[7]的记载显然不符。

前面提到的长庆科场案与这里讲到的崔珙被贬皆为“牛李党争”的结果,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两相倾轧四十余年。此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前夕,牛李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8]。日本学者砺波护在《中世贵族制的崩溃与辟召制——以牛李党争为线索》一文中,汇编了一个63名有朋党活动的人员名单,其中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41人,崔珙之弟崔球、崔铉便在其中;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22人,崔珙、崔从也在其中[9]。那么,崔铉与崔珙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排挤打压在情理之中。

从两唐书关于崔珙在会昌年间遭崔铉弹劾第一次被贬,到“宣宗即位,以赦召还,为太子宾客,出为凤翔节度使”,再到大中三年“崔铉复知政事,珙辞疾请罢”,朝堂之上,二人处于两不相容的态势,基本是崔铉拜相,崔珙便被贬或辞官。所以,崔珙被贬应是遭崔铉排挤无疑。

但是,崔慎由在撰写墓志时为何会将崔珙被贬的罪魁祸首归为李德裕,是否另有隐情?据《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大和三年,(崔从)入为户部尚书。李宗闵秉政,以从(崔从,慎由之父)与裴度、李德裕厚善,恶之。改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宾客东都分司”[10]可知,崔慎由的父亲崔从与李德裕属同一政治集团,关系甚好。是否后来崔从与李德裕结怨或是崔慎由与李德裕有嫌隙,难以证实,且至今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所以这一事件的发展尚待进一步考证。

三、史料记载的错误

查阅史料,笔者发现,崔玙出生于隋唐时被称为“五姓七家”之一的博陵安平崔氏,自东汉至唐代,名人辈出,仕宦当朝,多人官至宰相,显赫于世。《崔玙墓志》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博陵崔氏提供了新的资料,不仅可补史载之缺,也能纠正史载之误。

按新近出土的崔玙父子墓志记载,《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关于博陵崔氏二房的记载至少有三处错误。《新唐书》载“第二房崔氏:琨字景龙,饶阳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经、郁。经生辨,字神通,后魏武阳太守、饶阳侯,谥曰恭。二子:逸、楷。楷字季则,后魏殷州刺史、后将军,生士元、士谦、士顺。士谦,周江陵总管、武康郡公,生隋浙州刺史旷,旷生陇州刺史礭,礭生驸马都尉、博陵郡男恭礼,恭礼生去惑、兴宗。兴宗,饶州长史,生临涣丞㑺,㑺生懿,懿生同州刺史颋,颋生琯,字从律,山南西道节度使;珦;璪,刑部尚书;珙,相武宗;玙,字朗士,河中节度使;瑨,长州刺史;球,字叔休。”[11]

错误一:关于崔㑺之父的记载,(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与《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陈述一致,皆为兴宗,邓名世应是沿用了《新唐书》的记载。按已出土《崔颋墓志》载“曾祖去惑,皇單于大都護府士曹參軍。祖㑺,皇亳州臨涣縣丞,贈亳州司馬。父意,皇博州聊城縣令,贈右庶子”可知,崔㑺之父应为去惑无疑,而非兴宗。

错误二:关于崔㑺之子的记载,按《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载“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也。六世祖赞,魏尚书仆射。五世祖洪,晋吏部尚书。曾祖懿,字世茂,仕燕,位秘书监”[12]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為漢汶陽侯,始居博陵安平,生融......博陵大房,骃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13]及《崔颋墓志》载“曾祖去惑,皇單于大都護府士曹參軍。祖㑺,皇亳州臨涣縣丞,贈亳州司馬。父意,皇博州聊城縣令,贈右庶子”相应证可知,崔㑺之子应为崔意,而非崔懿,崔懿应为崔意十九世祖。

错误三:关于崔颋之子的记载,按《崔颋墓志》载“公八男四女:長子琯,舉進士,制策皆得第,為監察御史......次珙,明經出身,判入等第......次璪,前太常寺奉禮郎;次瑝,學究登科,涇陽尉;次璲,同州參軍;次球,次璵,皆前明經,見舉進士;次璋,翼王府參軍”与《崔玙墓志》载“烈考諱頲,左散騎常侍致仕,贈太保。太保娶滎陽鄭夫人,生八子,公於次為第七”两相印证,可知崔玙为崔颋之子,有兄弟8人,这与《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颋有子八人,皆至达官,时人比汉之荀氏,号曰‘八龙’......玙,字朗士,长庆初进士擢第,又制策登科”[14]的记载相合,所以,崔颋八子应依次为:琯、珙、璪、瑝、璲、球、玙、璋。崔玙排行第七。

然《新唐书》只记载了崔颋7子,依次为:琯、珦、璪、珙、玙、瑨、球,长子琯、次子珙、三子璪、六子球、七子玙和崔玙父子二人墓志记载的名字基本相合,其余二子之名有误。因墓志为当时人所写,且撰文者为死者好友或亲属,所写内容应当属实,崔颋8子当以墓志为准。那么,史籍中所载崔珦、崔瑨是何许人也?翻阅史籍,关于崔珦,只找到唐代诗人许浑《送崔珦入朝》诗一首,内容为“书剑功迟白发新,强登萧寺送归秦。月斜松桂倚高阁,明夜江南江北人”,其他无载;关于崔瑨,《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载“(博陵)大房崔氏,骃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生皓......慎生玄暐,相武后、中宗,玄暐生璩、珪、瑨、璆、璘,主客郎中”[15],可知崔瑨为博陵崔氏大房崔玄暐之子,而非崔颋之子。

四、博陵崔氏二房世系考

博陵崔氏自东汉至唐代,人物辈出,东汉时崔骃与班固齐名,以儒学闻名于世,“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其他如著名书家崔瑗、崔寔等人享誉书法史。至隋唐时,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多人官至宰相,显赫于世。根据已出土的崔玙父子墓志,结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的记载,可梳理出博陵崔氏二房的家族世系,如图3:

五、结语

历史已成往事,我们今日所见之历史,因各种因素影响,已失去了原来之面目。后人修唐史,距离唐朝已去百余年,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崔玙墓志》的出土,一方面可纠正史料中关于崔㑺之父、崔㑺之子、崔颋之子的记载;另一方面,透过崔玙仕途之中遭遇的长庆科场案和伯兄崔珙被贬始末,我们依旧能看到唐代持续40年之久的“牛李党争”对个人乃至家族的影响。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崔玙家族在唐代的宦海浮沉,正是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当我们感叹个人与家族命运的同时,似也能窥见一个王朝的兴衰。

《崔玙墓志》全文一千二百余字,保存完好,几无残损,书刻俱佳。志主崔玙为当朝显赫,书碑之人必是当时圣手,书风深受欧、柳影响,屬近年出土唐代墓志中的精品之作,其书法艺术可做专题研究,篇幅有限,此处不做陈述。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77;4580.

[2][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江西人名出版社,2006:73;76.

[3]查屏球.党争政治与宫廷阴谋——由墓志看长庆科场案内幕[J].国学学刊,2018(2):52.

[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05.

[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00.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63.

[7][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9.

[8] 李艳丽.牛李党争的分野[J].法制与社会,2008(12).

[9][日本]砺波护.中世贵族制的崩溃与辟召制——以牛李党争为线索[J].东洋史研究,昭和三十七年(12):24.

[1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79.

[1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92;2796.

[12][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59.

[13][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江西人名出版社,2006:73;76.

[1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7;4590.

[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79;2781.

作者简介:张永基,男,汉,1995年3月生,陕西商洛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书法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