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规范化探讨

2021-01-21 11:58李春慧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规范化

摘要:巴蜀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祖国大西南优秀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巴蜀地区文化旅游宣传工作必须全面系统地关注国际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助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实现充分坦诚的互动交流,继而改善优化区域整体形象。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了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规范化策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规范化

外宣翻译是语言翻译活动的特殊实施方式,在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背景之下,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让巴蜀大地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弘扬区域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提升外宣翻译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一、巴蜀文化旅游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区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巴蜀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镶嵌在祖国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荟萃农耕、游牧,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巴蜀就兼容了东、西、南、北文化,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互渗透,古蜀文明孕育了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道教文化、酒文化等东方文明符号性文化,辐射力强,是工商业繁盛的文化宝地。巴山蜀水,人杰地灵,雄险幽秀的巴蜀山川自然景观和人杰文昌的深厚文化内涵成为巴蜀文化旅游经久不衰的不竭驱动力。

调研发现,外国游客到巴蜀地区旅游观光的主要目的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認识了解巴蜀地区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习俗;(2)认识了解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3)基于巴蜀特色地域文化开展系列旅游观光活动;(4)领略感知巴蜀地区的美食文化。

二、生态翻译学

(一)语言维度的选择与适应

对语言维度的恰当化选择,本质上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充分适应。在开展具体翻译活动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恰当合理的文字表达呈现形式,针对具体涉及的语言形式展开基于适应性原则条件下的科学转化处理。

所谓合理选择,需要同时基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推进相关工作,关注和尊重不同种类语言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英语语言中,主谓宾在人称及时态等多个层面具备着充分一致性,而汉语语言倡导在语义表达层面的一致性;英语语言在词汇内涵层面具备广泛性和多元性,需要参考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确定词汇含义,词汇表达独立性相对较弱,而汉语语言中包含的词汇对上下文语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为薄弱,词汇表达独立性相对较强,且词汇在具体表达应用环节也具有较高水平的可延伸性。

(二)文化维度的选择与适应

在跨文化交流活动过程中,推进开展针对文本资料的翻译处理环节,通常需要秉持稳定且强烈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将翻译工作的具体推进过程认定成文化交流与人员交流,继而充分且有效地克服因历史文化因素作用而引致出现的差异性障碍问题,确保顺利展开具体文字信息表达活动环节,使译文具备更加充分的准确性。

(三)交际维度的选择与适应

外宣翻译活动通常需要同时面对跨国界局势、跨文化局势,以及跨语言局势,是承载着源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复合型语言表达交际活动。推进开展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活动,构建源语和受众读者之间的桥梁,规范旅游外宣翻译,其首要目的在于有效传递旅游文化信息,确保西方国家民众能够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观光,推动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规范化原则

旅游外宣翻译主要致力于为各国游客介绍特定区域或城市的风景名胜、历史人文、地域风俗等内容。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层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客观上也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旅游文化层面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故而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规范化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一)实现交际目的原则

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成效与巴蜀地区的形象塑造宣传、企业品牌推广、跨文化国际传播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巴蜀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映射力,扩大其区域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巴蜀地区文化综合竞争力,助力巴蜀文化“走出去”,进而推动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密尔和赖斯提倡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及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在开展针对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活动时,要避免语言翻译中自我立场表述、商业经济色彩渲染、主观臆断等背离真实报道的现象,应围绕源语语篇信息内容和语篇情景线索,系统分析外宣资料文本类型,综合运用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准确把握专有名称词汇,客观真实地用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呈现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元素,确保对外宣传文字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满足读者对旅游项目特色性、观赏性、知识性等方面的需求。

(二)寻求文化共性原则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民众价值观念等层面均存在差异。提升巴蜀文化软实力,助力巴蜀文化“走出去”,翻译是一个重要环节。准确、系统、深入地向世界介绍巴蜀旅游文化,真正实现巴蜀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会贯通,是外宣翻译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实践要遵循“贴近巴蜀地区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巴蜀文化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三原则,采用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包括对原文内容与文字理性增加、删减、重组、注释等策略,力求在差异中寻求人类文化的共性,增强国外读者对文化共性的认知,唤起全人类对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激发国外读者对中华文化的热情与向往。

(三)服务政治需求原则

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时要遵循服务政治需求原则,全面了解区域文化发展现状,及时关注区域文化发展政策,坚定民族和区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优秀文化共同体意识,在开展巴蜀文化旅游外宣传资料翻译过程中,要做好针对敏感性词汇的恰当处理,坚持和执行政治性指导原则,避免因死译、误译、乱译导致分歧和冲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提供了有效指导。译者应当从生态翻译的视角,遵循规范化原则,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和技巧,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构建方式整体提高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质量,发挥巴蜀文化的感染力、整合力、融汇力和教化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巴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全球各国人民接受、认同和欣赏。

参考文献:

[1]胡炜.学校外宣翻译中文化空缺补偿研究——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71-72.

[2]孙悦.纽马克翻译理论下城市外宣文本的英译研究——以南京申办世界文学之都宣传片为例[J].今古文创,2021(38):102-104.

[3]陈勇,柳志敏.地方政府对外发展战略与外宣翻译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常德市旅游品牌“桃花源”外宣翻译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1(18):70-71.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专项课题《巴蜀文化英文生态翻译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21BS015)

作者简介:李春慧(1977— )女,汉族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特殊用途英语翻译、教学法42F13091-10A7-4D00-ACA3-FE6638C6814D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规范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分析规范化介入护理配合在TAVR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