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伊玛堪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1-01-21 15:57赵梓君焦娟娟何柯可关照远金圣道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传承

赵梓君 焦娟娟 何柯可 关照远 金圣道

摘 要: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历史上,赫哲人广泛分布于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域内。“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项目。但由于其存在是以口述为主,通过歌手、家族、拜师等传承,同时采取即兴发挥,导致伊玛堪的传承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伊玛堪有详细了解的人数不断减少,使得伊玛堪面临传承困难。故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赫哲族以及伊玛堪说唱文化进行研究,阐述其传承价值,并提出问题的对策,并利用当代的媒体网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大力推进赫哲族和伊玛堪说唱文化的传播,从而使得其得到充分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赫哲族 伊玛堪说唱文化 文化传承

1前言: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和艺术审美,对赫哲族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对我国目前民族文化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已经成功申遗。但由于伊玛堪形式是以口耳相传为主,学习时间长,并且传承人稀少,使得伊玛堪说唱艺术面临着传承困难,至今被人了解的只是一小部分,故给了我们研究方向和动力。伊玛堪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我們要先了解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才能了解伊玛堪。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可以影响依玛堪的因素,而不是片面的只对依玛堪进行研究,这样的出的结论会是有差错的,甚至是错误的。

2.2研究过程

要明确研究方向,在小组成员进行研讨过后,深入赫哲族聚集的地方,前往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其次,整理研究的资料,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最后进行校对,审查,可以向老师,学者进行请教,完善我们的学术论文。

2.3研究方法

我们应该和当地的土生土长的赫哲族进行交谈,这样可以获得最贴切的关于伊玛堪的相关信息。当然,关于伊玛堪系统的成体系的资料我们也应该采访相关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比如收集先前采访赫哲族说唱艺术的省级传承人尤文兰女士以及赫哲族民间艺术家尤所成先生的资料。两位老人分别从伊玛堪的发展过程及申遗成功之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及黑龙江社科院研究员,原伊玛堪抢救小组核心成员之一黄任远先生的采访记录。记录中阐释了伊玛堪的特点与传承价值以及当年采录伊玛堪的一些细节。搜集吴连贵这位民间伊玛堪说唱歌手关于伊玛堪传承的特点。仔细研究探讨了两篇国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伊玛堪说唱艺术中的神话因子》以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并设计调查问卷使得问卷更加有针对性。也可以同相似的民族文化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找寻依玛堪的与众不同,以及它所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3赫哲族和依玛堪的介绍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

伊玛堪是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伊玛堪的产生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伊玛堪结合了赫哲族的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故事内容上涉及到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内容。 关于“伊玛堪”一词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根据赫哲语鱼的发音“伊玛哈”一词演化而来,因为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而伊玛堪是在赫哲族人民生产活动中而产生;还有人认为“伊玛堪”一词是神话故事的含义;另有人认为“伊玛堪”和萨满教有着某种联系。

伊玛堪的故事内容分为大唱和小唱之分。

大唱故事内容多为英雄神话故事,故事中的莫日根(英雄)往往都是从小经受了磨难,长大后学得一身本领之后,或者报仇雪恨,或者保卫家园,或者建设家园。体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而故事中的莫日根都会有武艺高强、上天入地、法力无边的本领。这也反应了赫哲族人民的萨满教信仰。

小唱内容简短,以唱为主。内容可以即兴发挥,通常在婚礼、聚会、节日等重要场合表演。内容多为美好祝愿、赞美家乡、热爱生活。歌词短小精炼,朗朗上口。 听赫哲族老人讲,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伊玛堪就是他们少有的娱乐方式。在晚上几家人一起聚集在伊玛堪歌手家中,喝着用炒糊的小米泡的水,听伊玛堪歌手唱着那莫日根的故事。故事内容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一篇故事听上几天都听不完。随着伊玛堪歌手讲着讲着突然那一声响亮的“啊啷——”喊出来,最精彩的部分也即将开始。因为人们知道,要开唱了。唱也是伊玛堪中的最精华部分。也许你不知道表演者说的是什么,但是通过他们演唱时的神态、曲调中可以判断故事到了欢乐还是悲伤的部分。而演唱的曲调也是个人有个人的特色。这也是伊玛堪的一个特色。

5伊玛堪的传承价值

从所收藏的伊玛堪中可以看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忠实地记录了赫哲族的历史。无论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还是宗教学家,他们都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原材料。有些人把伊玛堪称为赫哲族的口头上的百科全书,这是它们应得的。二是它体现了赫哲族的审美。AE4D10D9-87BB-4EC0-BFD5-90F2EA5C4997

伊玛堪用古典的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赫哲族英雄除暴安良、降妖服魔的英雄气概。记录了赫哲人对忠诚和忠义的推崇,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显然,伊玛堪并不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在那个时代的广阔背景下,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之美进行艺术再现。它是堪称完美地代表了赫哲族英雄人物、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的大型古典交响诗。伊玛堪是赫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是一种娱乐和审美方式。作为一本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教科书,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功能。

6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播

6.1伊玛堪的保护

最重要的是伊玛堪的发展需要人们的自觉保护,我们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几名伊玛堪的老歌手向政府提议保护并传承伊玛堪文化,他们认为现在了解本民文化族的人很少,并且了解赫哲语的人很少,会唱伊玛堪的人很少,希望政府和文化保护有关部门来保护和抢救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有关部门立即采纳歌手的建议,成立伊玛堪抢救小组开着文化抢救工作,歌手们的意见同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伊玛堪被评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之后,国家文化部也参与了文化保护行动中来。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伊玛堪为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后伊玛堪的文化保护发展越来越好,伊玛堪文化传承也越来越好。

6.2伊玛堪的传播

伊玛堪说唱文化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即赫哲族人时代聚居的黑龙江省份北部一带。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网络交流和通过资料方面的收集、有关专家的访谈资料,得知除了我国的本土赫哲族之外,伊玛堪说唱艺术同样在亚洲北部的俄罗斯地区也有其分布和流行,也可以说有同样相似的故事在流传。对于俄罗斯地区的伊玛堪说唱文化艺术的研究,对于赫哲族关于民族分布和民族迁徙图谱,对于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播有着重大的意义。

通过互联网交流,我们得知2016年12月底,俄罗斯的人类学专家bul gakova教授对于伊玛堪文化在俄罗斯地区的传播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从她的意见中我们得知,在俄罗斯地区的伊玛堪说唱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本的民族文化故事。并且在关于原本的基础之上还加入了俄罗斯特有的本土文化——灵媒元素文化。俄罗斯地区的说唱艺术传承人不仅像我们国家的本土说唱艺术传承人一样用唱腔来讲述和演绎史诗,还另加与木头通灵的能力,利用与木头通灵的能力,用木头当媒介,与大自然对话,与神灵对话交流。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得知,东北亚少数民族灵媒形式的变化。利用我国的大兴安岭的地区的树林密布,出于赫哲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对山神的祭拜,正所谓:“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山神大多以树木的形象为主。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伊玛堪文化中的说唱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显现出赫哲族对于自然的尊重。在演化到了俄罗斯地区利用的木头的灵媒文化。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变种式的东北亚少数民族信仰。

通过这些我们也推测出东北地区的文化联系还是存在普遍研究意义的。

最后,由于赫哲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人古老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成为赫哲人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风俗等的重要形式。它承载着赫哲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记忆,是赫哲人唯一现存的“活历史教科书”。伊玛堪说唱包含了赫哲族捕鱼和狩猎的全部历史,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靠口口相传自豪地站在那里。在只有四千人的赫哲族中,他们痴迷于,守卫和继承伊玛堪。他们把伊玛堪变回了赫哲族的好嗓子,伊玛堪悠扬的歌声将在赫哲族的耳边久久回荡。

7存在的问题

就继承者而言,伊玛堪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不大,赫哲族本身作为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许多赫哲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对传承伊玛堪的热情不高。而众所周知,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信息更新换代速度也快,年轻人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往往会被新鲜的、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所吸引,而对传统的东西、存在了很久的事物或者小众的事物不感兴趣,这也是年轻人占传承人比重小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赫哲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加上少数民族地域特征、人文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各方面發展非常落后,导致大量年轻赫哲人向外流出。赫哲族人民汉化严重,掌握技艺吃力。伊玛堪本身学习难度大,目前学习该文化也无法为其自身发展带来太多收益,再加上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迫于生计,多数年轻人不愿沉下心来学习口述伊玛堪,这便导致伊玛堪陷入缺乏传承人的困境之中。当下已经很少有人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会唱伊玛堪,相关的赫哲族的历史建筑、村落环境等文化空间也在逐渐消失。

传播渠道少,再加上赫哲族人习惯因循旧例,祖祖辈辈在小村落中繁衍生息,并不具备太多与时俱进的创造思维,所以目前伊玛堪的文化传承还仅停留在部分专家学者和村落中。而赫哲族口述伊玛堪说唱艺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在赫哲聚居地进行表演,这种方式有季节性的缺点,一旦过了旅游旺季,人流量就会大幅减少。黑龙江省也会举办博览会及在佳木斯市举办三江旅游节来宣传赫哲文化,这也是口述伊玛堪一个好的宣传渠道。

8保护措施

加大对伊玛堪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传承伊玛堪文化

第一,伊玛堪说唱主要依靠继承人口口相传进行传承,因此,保护继承人必须是最优先事项。全国只有六个伊玛堪说唱歌手。国家一级有两名继承人,省一级有四名继承人,这对伊玛堪文化的生存至关重要,当局应特别注意保护这六名继承人,给予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充分的财政保障,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文化部应为继承人提供年轻助手,他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记录和保存继承人的歌曲,并记录他们可能唱或偶然想到的所有歌曲。否则,一旦继承人去世,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次,国家应对伊玛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切实具备危机意识,认识到伊玛堪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因为伊玛堪这一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永远消失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因此,为了伊玛堪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提供物力财力支持,制定相关保护和发展政策。从传统思维来看,伊玛堪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一般有这几种方式:首先是收集保存。用文字、图像等方式保留在图书馆、博物馆中。这些东西可以在赫哲族民族文化村看到,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其次是传教授业。在伊玛堪说唱技能传承人的帮助下,在民族度假村设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创新兴趣课程,因而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伊玛堪文化。这种方式在赫哲族的许多文化活动中很常见。但是现在,年轻人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这些继承方式大多对他们不感兴趣,想要他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伊玛堪说唱文化,就需要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展现。比如“纪录片+公开课的形式近年来就广受年轻人青睐。无论是《我在故官修文物》纪录片的爆红还是《国家宝藏》这类新型沉浸式综艺的轰动一时, 都表明了现在年轻人并不是不愿意传承非遗文化,而是需要把握住他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非遗文化。数字化手段是非遗传承的大趋势,伊玛堪说唱技艺也要赶上这波浪潮,让自己绽放新的活力。AE4D10D9-87BB-4EC0-BFD5-90F2EA5C4997

充分运用生产性、整体性保护措施。随着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很少有人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会唱伊玛堪,具有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赫哲族语言艺术面临消亡境地。伊玛堪源于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实践,与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分不开,因此要尽可能运用生产性等积极保护的方式;伊玛堪与依存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紧密相关,关注伊玛堪本身的整体性特征,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方式。

今后,应丰富宣传教育活动,使伊玛堪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应加强体制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为伊玛堪文化传承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组织政府形成合力,落实责任制。充分认识到赫哲族民族文化对旅游经济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并把文化宣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组织更积极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提高伊玛堪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伊玛堪的继承和发展。

9结语

赫哲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甚至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一份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担当的责任,故我们不仅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接力,推动其传播,注入活力,使其有了“活的灵魂”,更要利用所学,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得以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维.赫哲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06):46-47.

[2]赵婷然,陈静丹,李甜甜,谢维光.文旅融合背景下赫哲族非遗文化開发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经济,2021(01):102-104.

作者简介:赵梓君(2001.02--),女,汉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州人,大连市金州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本科生

焦娟娟(2000.11--),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大连市金州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本科生

何柯可(2000.11--),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大连市金州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本科生

金圣道(1999.05--),男,朝鲜族,吉林省龙井市人,大连市金州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本科生

关照远(2000.09--),男,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大连市金州区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本科生

“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202012026037)”资助.

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组——赫哲人和他们的英雄史诗——口述伊玛堪(202012026037)AE4D10D9-87BB-4EC0-BFD5-90F2EA5C4997

猜你喜欢
赫哲族文化传承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赫哲族传统纹样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