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有资源,彰显地方特色(1)

2021-01-21 03:30白沛田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榆林陈列文物

白沛田

摘要:博物馆是展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陈列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彰显地方特色的陈列是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关键。即将建成的榆林博物馆应当充分挖掘本地文物资源,借鉴他馆的成功经验,利用本馆的藏品优势以及本地区历史文化中的“亮点”进行主题提炼,打造博物馆的特色专题陈列。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文物资源;地方特色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在传承文明、展现风采、塑造形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榆林,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城市,一定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一座标志性博物馆。目前,榆林市已经启动了博物馆建设计划,将依托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等资源创建一座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休闲娱乐、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一、博物馆建设应具有自身的特色

作为榆林城市的文化地标,博物馆的建设一定要强调地方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就是要根据榆林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并展示本地优秀的特色文化,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让外界和世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建设发展的窗口。

陈列是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的最核心的文化产品,而陈列特色是其成败的关键。对于基本陈列来说,其特色可以通过通史性质的陈列来体现,但需要警惕的是,我国地市级博物馆的通史陈列往往千展一面,将原始社会至今的文物遗存依次展示出来,过度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非特色内容的简化和对特色内容的强调,把地方独具优势的资源单独整合为一个甚至几个展厅的完整陈列。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成都博物馆“偶戏大千:中国木偶”陈列,江西省博物馆“红色摇篮”陈列,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等。香港历史博物馆根据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打造了常设展“香港故事”,分几大版块向观众介绍了香港的自然生态环境、香港的民俗、鸦片战争及香港的割让、香港开埠及早年发展、日占时期、现代都市及香港回归。其展厅设计也复原了殖民地时期的西式建筑及香港传统的街巷里弄。展览突出了香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节点及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形成了自身展览特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陈列一样,博物馆的外观也应体现其地域文化,符合个性发展。例如,苏州博物馆以苏州庭院和园林为设计要素,是一座彰显传统文化气质与鲜明地域特征的博物馆。南宁博物馆建筑则很好地融入了现代、地域与民族特征。其外形仿若一串轻盈的树叶,又好似华丽的凤凰翅膀和飞翔的羽人。作为榆林城市的“文化地标”,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貌大致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榆林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加入了榆林特有的塬、墚、沟、峁等地貌元素,整体建筑好似扎根于大地之上,黄土高原和大漠风沙的特点兼而有之,给人以深沉、厚重之感。

二、立足自有资源,彰显地方特色

近年来,各地新建的博物馆在基本陈列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基本陈列分割为一个个专题展示,根据本馆的藏品优势以及本地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突出的时期与事件来提炼主题,这样就构成了基本陈列中的多重“亮点”。如赤峰市博物馆将基本陈列提炼为四大主题: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王朝、黄金长河。这四大主题分别展现了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文化、金元至清代的文物及民族风情。[1]

文物资源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榆林博物馆的建设应充分挖掘榆林文物资源优势。榆林是陕西文物大市之一,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类型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中,榆林文物点总数13883处,占全省的28.3%,全国的1.81%,其中秦汉以前的古遗址古墓葬就达9200余处。[2]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期开始,榆林所属的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榆林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境,达4000多处,多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数百处遗址发现有石砌墙体,其中神木石峁遗址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内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榆林博物馆可以构思一个“早期石城”主题陈列,展示公元前3000 年前后榆林出现的以石峁遗址、新华遗址等为代表的地域性中心石城聚落,阐释榆林在早期国家政体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对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意义。

榆林属于长城资源大市,境内分布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等,总长约1600多公里,占全省的90%以上。明代先后修筑有两道长城,史称“大边”、“二边”。1000余千米的长城沿线,关隘堡寨、城障墩台连缀其间,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代表性历史遗迹有扼守要隘的“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榆林古城、正统年间的三十六堡等。榆林博物馆可以“九边重镇”为主题,展示余子俊等人“三拓榆阳”以及榆林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立过程,讲述榆林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治所,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鞑靼入侵的过程中,如何成为屹立北方的雄关要塞。

榆林地区石窟内容丰富,造像精美,富有特色,在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军事史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明代是榆林石窟的繁盛期,这一时期营建的石窟多达近300处,且有不少规模较大的石窟群。这一时期开凿的雄山寺石窟(又称红石峡石窟),至今保存有34座洞窟,是陕西明代石窟的代表。榆林博物馆可以“佛教胜迹”为主题,重点展示明代榆林作为防御蒙古入侵的前沿阵地,庙塔林立、石窟广布的盛况,向观众解读石窟形制、造像壁画等反映的佛教艺术、文化。

榆林出土的汉画像石多集中在绥德、米脂,仅绥德就出土东汉画像石500余块。这些画像石展现出粗犷朴实、生动简明又深沉雄厚的艺术魅力。画像内容涉及神话传说、狩猎征战、车马出行、饮酒宴会、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生产建筑、花卉草木、珍禽瑞兽、墓志铭文等方面,形象生动逼真,造型古朴典雅。榆林博物馆的汉画像石主题陈列,应重点展示本区域画像石独特的风格,向观众阐释汉代陕北人民的精神信仰、丧葬观念、现实生活以及边塞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面貌。

作为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革命文化无疑是榆林博物馆建设的一大重点。这里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红军东征抗日的出发点。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也建立于此。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刘志丹、高岗、李鼎铭、刘澜涛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米脂县杨家沟、靖边县小河、佳县神泉堡等200余处革命旧址。榆林博物馆的“红色榆林”主题陈列,可通过讲述“转战陕北”、“两打榆林”、“东渡黄河”等红色遗址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將榆林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史串联起来,带领观众重温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

榆林市博物馆可以通过对榆林地区自然、人文历史的全面梳理,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明成果为主线,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手段,讲述从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榆林历史进程,呈现榆林的多维历史文化,反映榆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的独特地位。重点围绕上文提到的史前文化、长城文化、汉画像石、石窟寺、红色革命等“亮点”,辅以展示名人文化、陕北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榆林小曲、榆林剪纸等)来打造博物馆的特色专题陈列。后期也可以通过参与、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博物馆陈列应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这是形成博物馆文化氛围和特色的关键因素。[3]总之,榆林博物馆要设计出反映本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特点的陈列,把每一个主题做得更细致,更深透,向观众讲好地方故事,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刘佳旭.赤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选题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2):129

[2]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榆林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篇[M].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

[3] 马玉鹏.浅议中小型博物馆的陈展运营[J].中国博物馆,2020(3):90

猜你喜欢
榆林陈列文物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出售中
美好教育三秦行
组合与构建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