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1)

2021-01-21 03:30刘治国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问题建设

摘要:高校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不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贯穿各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全过程育人;不仅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专业课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实现全员育人;不仅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基地建设等社会、网络的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进行全方位渗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所备,这是关乎高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影响专业学科发展导向的质量工程。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环节达成高度契合,探索教学过程的创新路径,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路径优化

引言

专业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思政内容和方法。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个迷茫和困惑就是课程思政是不是要重复思政课程的工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的关系。专业课教师不能照搬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精准定位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和路径,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标签化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针对受教育者的,甚至不是明确感知的,但又不能隐去其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中不能丝毫看不出除了知识、能力以外的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内容,也不能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唐突地塞进思政元素,表现出生搬硬套、过于牵强。若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没有将育人的“盐”融入“汤”之中,甚至是违反生活常识的吃进“一口盐”或者是喝了“一口汤”。课程思政就需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当地浸润学生的头脑,提升学习效果。

1.2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构建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顺应思想政治教学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新时期高校专业任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其对课程思政组合要素、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基本内容的评价与衡量仍未有确切标准,致使现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

1.3课程思政协作育人缺乏体系化

思想政治课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增加几门思想政治课,开展几项实践活动,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所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学校的育人方针步调一致,从而有序地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教学课堂的主渠道,让高校所有教师拿着有力的麦克风,对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动员高校的各个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展现党委组织、院系及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系统协作能力,将在高校校园内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运用到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从而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又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2 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健全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制度保障

首先,需要建立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的领导机制。由学校党委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各司其职,整合全校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建设机制。在备课机制、教师选聘机制、选课机制、课堂教学机制、实践机制、平台机制等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系。学校要为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包括教学设备的提供,教师的选聘和激励、学时学分的保障等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课程思政主管部门,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学校要组建思政教学交流平台,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日常思政教育队伍的思政教育提供有效交流平台,互相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分享学生思想状况。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定期专业教师思政培训机制,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思政素质。为了提高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对于教师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和改革,调整对于教师工作的绩效综合评价制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设置课程思政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评选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优秀教师等方式,形成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教改的长效机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调整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从专业课程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的评价体系,向人格塑造、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维度延伸。

2.2院系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凝聚协同共识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要求,强化全体教师肩负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在院系成立思政工作小组,建立思政研讨中心,为非思政教师答疑解惑,发挥各个专业教师的联动作用,形成育人共识,使得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一方面在线下,院系组织在思政大练兵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分享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式,推行集体备课,共同打造高校的思政金课,使得更多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常态化中得到愉悦体验,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政育人。另一方面,在线上利用微信群、QQ 群、微课、慕课等多媒体途径,上传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凭借资源共享的机制,扩大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感染度,在教师内部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

2.3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培训非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抓手。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想打造一支可靠、可敬、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一,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和业务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的“道”“学”“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第二,对非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学校不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模式和内容,开设专题课程,将井冈山精神、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内容融入培训之中,而且需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进行有关育人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龍等探讨活动,让非思政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环境圈里,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建立本校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施思想政治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学科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在遵循行业动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满足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健全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制度保障、院系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凝聚协同共识、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促使高校理论教学与价值取向观念进行更好的融合互动。

参考文献:

[1]孟琪.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03):88-92.

[2]周心怡.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J].科教导刊,2021(17):15-17.

[3]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作者简介:姓名:刘治国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7年7月29日 籍贯:山东青州 学历:本科 职称:无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问题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