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1-21 12:12李伦鹏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4期
关键词:小针刀腰椎间盘腰部

李伦鹏

(安徽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安徽 合肥 23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常见,主要致病原理是腰椎间盘纤维环受损使脊髓、神经根遭受异常压迫而引发。该病发作后可见显著腰部疼痛,同时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降低生活质量。当前大部分患者通过临床针刺、推拿等方法进行诊治以缓解疾病症状[1]。本次研究对31例患者实行小针刀疗法,并将诊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就具体实施过程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进行诊治的62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组,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1)和治疗组(n=31),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1~68岁,平均(59.12±2.3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2±0.04)年;治疗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2~70岁,平均(59.68±2.3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2±0.04)年。对两组资料采用独立样本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于本研究中实施常规针刺:选取合适穴位,包括夹脊穴、三阴交穴、环跳穴、肾腧穴、大肠腧穴、阳陵泉穴及委中穴等,得气后进行半小时留针,1次/d,持续针刺10 d。同时每日于针刺后给予患者推拿疗法,在其腰肌位置实施,每次15 min。

治疗组立足于上述方法下采用小针刀疗法:确立患者病灶处后实施标记,随后采用小针刀对既定标记实施针刺,这一针刺过程需保证刀口平行于脊柱纵轴线。待小针刀抵达脊柱顶端后以纵向方向切离肌肉组织,且进行筋膜及横突间韧带的剥离,最后压迫止血。采取无菌纱布对创口实施覆盖,嘱患者2 d内不要沾水,以防感染。每间隔7 d进行一次小针刀,共实施3次[2]。

1.3 观察指标

①评比两组诊治效率。参照《中医病症疗效标准》进行本次临床效果的评定,腰腿痛消失,且直腿抬升至少65°为显效;腰痛明显舒缓,且腰肌功能有好转趋势为有效;未达以上指标视为无效[3]。治疗总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对两组腰肌功能实施比较。采用JOA评分量表对两组腰部功能进行评价,采取百分制,得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行数据统计处理,腰肌功能以均数±标准差说明,t进行验证。临床效果用率表示,以X²检验,组间是否具统计学意义可以P<0.05为参考依据。

2 结 果

2.1 临床效果

治疗组经小针刀疗法总有效率达93.55%(29/31),相比于对照组(常规针刺)总效率74.19%(24/31)明显较高,x2=4.2923,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腰部功能

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JOA评分提升幅度更为明显,可实施对比,具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腰部功能展开评比(±s;分)

表1 对两组腰部功能展开评比(±s;分)

组别 诊治前 诊治后治疗组(n=31) 54.36±8.24 75.68±4.36对照组(n=31) 53.89±8.22 68.11±3.68 t 0.225 7.397 P 0.823 0.000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具发病率高的特点,当腰部呈退行性变化后机体椎间盘纤维环韧带及神经纤维均会遭受一定的压迫,导致疼痛产生。快速、及时予以该类患者积极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及临床症状意义深远。常规针刺疗法虽能起到一定的诊治效果,但患者诊治后病情极易多次发作,安全性较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JOA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针刀疗法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小针刀是针灸针与手术刀相结合的诊治器具,除具有剥离粘连、疤痕解除及解除痉挛等西医作用,亦能发挥舒筋活血、镇痛及调节气机等中医效果。同时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采取小针刀疗法能够进行腰椎外源性系统的稳定性干预,利用针刀特点,分离肌肉,促进肌肉韧带得到有效修复。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小针刀实施治疗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小针刀腰椎间盘腰部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神奇的小针刀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让学生试刀的教授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一套动作 缓解腰痛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