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21 12:12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4期
关键词:丙泊酚胫骨麻醉

赵 权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99)

胫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因车祸、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意外事件所致,在四肢骨折中的发生率约为3.77%[1]。针对胫骨骨折临床上首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中需选择有效的麻醉方式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术后麻醉恢复,以提高预后质量。全身麻醉是胫骨骨折手术的常用方式,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在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在提高麻醉效果、促进麻醉恢复、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为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中挑选60例,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自愿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排除凝血异常、合并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对本研究麻醉药物过敏、神经系统疾病、伴有慢性疼痛病史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9~76岁,平均(47.48±3.75)岁,体质量54~78 kg,平均(64.38±3.46)kg;AS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未给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0.01 mg/kg阿托品、0.3 μg/kg舒芬太尼、0.6 mg/kg罗库溴铵及2 mg/kg丙泊酚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待患者刺激反应及意识消失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同对照组)后选择Siemens ACUSON P500超声仪,探头频率3~6 MHz,对腹股沟处常规消毒后将探头置于腹股沟动脉搏动点处,明确股神经位置后将给予0.35%罗哌卡因20 mL于股神经周围注射完成股神经阻滞,0.35%罗哌卡因5mL于股外侧皮神经神经阻滞之后抬高患肢,对腘窝处皮肤消毒后将探头置于腘横纹近端并固定于坐骨神经远端分叉处,将0.35%罗哌卡因15 mL利用平面内技术注射完成坐骨神经阻滞。之后给均予0.1 μg/(kg·h)瑞芬太尼、4~9 mg/(kg·h)丙泊酚及0.1 mg/(kg·h)静脉微泵进行全身麻醉维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微调,直至手术结束前10 min停药。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价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拔管后10 min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越低表示镇痛效果越好[3];采用Ramsay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拔管后10min的镇静效果,总分1~6分,分值越高表示镇静效果越好[4];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与Ramsay评分

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Ramsay评分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与Ramsay评分(±s,分)

表1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与Ramsay评分(±s,分)

注:与麻醉前及对照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观察指标 麻醉前 拔管后10 min研究组(n=30) VAS评分 6.81±2.08 1.72±0.29*#Ramsay评分 1.03±0.22 3.53±0.38*#对照组(n=30) VAS评分 6.76±2.13 2.33±0.47*Ramsay评分 1.04±0.21 2.41±0.31*

2.2 麻醉相关指标

研究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为(501.23±62.48)mg,苏醒时间为(6.82±2.53)min,拔管时间为(10.43±2.41)min;对照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为(515.28±68.37)mg,苏醒时间为(8.81±2.36)min,拔管时间为(18.28±3.52)min,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安全性评价

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发生尿潴留1例,呕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发生尿潴留1例,呕吐1例,寒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3/3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手术可有效矫正胫骨骨折重叠、旋转移位,恢复胫骨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及其功能,但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影响较大。全身麻醉方式麻醉药物需经呼吸道、静脉、肌肉等途径进入机体,暂时性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达到短期意识、痛觉消失,随着麻醉药物的调控而实现可逆性抑制,但全身麻醉无法阻断术区痛觉传入神经,且术后常会延长拔管时间[4]。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符合全身麻醉可在超声下直观的确定目标神经位置并进行准确穿刺,不仅可阻滞区域神经,有效避免人体血管、神经,提高麻醉阻滞效果,且可减少丙泊酚用量,促进术后麻醉恢复[5]。

本研究结果表明,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Ramsay评分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更少,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提高镇痛镇静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促进麻醉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胫骨骨折手术中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丙泊酚胫骨麻醉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丙泊酚减低EZH2对miR-34a抑制效应与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变化的研究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