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

2021-01-21 07:38张胜宾郭海龙李怀俊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汽车

张胜宾,郭海龙,李怀俊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应运而生[1]。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而且对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汽车专业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低,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实现途径单一,学生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培养,导致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差,就业面窄,就业质量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载体和有效的培养途径。文章结合汽车专业生源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目标分层,过程分段,途径分类,系统推进”的汽车专业双创能力系统化培养路径[2],实践表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认识上存在偏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化设计,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条件不足,缺乏培养载体等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师是由二级学院辅导员或思政教师兼任,少数“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也是主讲专业课[3]。这导致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掌握不够全面,理解上存在偏差,甚至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存在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收效甚微。

此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也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4]。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第二学期对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而且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完全一样,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

1.2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在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今天,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院校因创新创业教育与汽车专业教育融合度低,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5]。专业教育的实践部分以训练单一技能为主,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意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相对缺乏,不能真正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潜力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培养,致使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1.3 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条件不足,缺乏培养载体

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多是从事辅导员工作或是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创业理论系统化培训,且没有创业实践或参与企业激烈竞争的经历。在创新创业类课程讲授时,多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载体,如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相对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活跃度和参与度不高。

2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工程机械学院,针对汽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活动。按照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培养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实践项目、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汽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 年开始,面对汽车专业大类招生、中高本衔接、学业考等多种生源的特点,结合专业工科的属性,创新性地提出“目标分层,过程分段,途径分类,系统推进”的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化培养路径,如图1 所示。实践表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就业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指结合现实中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实行分层教育,开展个性化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车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浸润式培养,如图2 所示。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意创新思维,达到增强其发展后劲的效果。

2.2 过程分段

过程分段指细分培养阶段,借助汽车专业主题鲜明的双创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3年学习过程,总体分为3 个阶段,如下表1 所示。即高职一年级,在专业层面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养成,重在形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100%养成创新创业意识。高职二年级借助主题鲜明的项目活动,重在培养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20%具备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高职三年级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当今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及汽车行业环境,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车辆改装、技能比赛、教师承担的教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项目,5%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

图1 “目标分层,过程分段,途径分类,系统推进”的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化培养路径

图2 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 途径分类

途径分类指根据目标和过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项目载体,如表1 所示。第一阶段主要途径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项目、汽车文化节等基础项目。第二阶段主要为专业实践课程训练、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攀登计划等进阶项目。第三阶段主要借助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如“挑战杯”等)、依托“广东省汽车检测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省级车辆安全监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汽车技术科普基地”等学院现有的教科研平台,充分发挥由汽车专业教师、优秀毕业校友、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科研平台项目团队优势,带领学生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表1 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分段、途径分类培养

2.4 系统推进

系统推进指通过目标定位、过程管理、途径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汽车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时处处人人”。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汽车(宝马)华南课程资源教育中心”、“宝马广州培训基地”,“汽车快修养护中心(校中厂)”、“汽车改装工程中心(校中厂)”,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探索将学生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各级各类创业训练(实践)项目成果等折算为学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大由优秀的双创校友、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学生联合培养导师队伍,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同时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全员育人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3 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显示,“目标分层,过程分段,途径分类,系统推进”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化培养路径,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明显,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化,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均有显著提升。

3.1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渠道更加宽广

近三年,汽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求人倍率达2∶1,就业质量在省内汽车专业位居前列。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高,对口就业率达89%。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岗位晋升速度平均提前1~1.5 年,就业质量稳步提升。60%以上的学生实行品牌订单培养,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级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全部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上岗证。就业竞争力和渠道得到极大优化,从以前单一的品牌汽车4S 店就业为主,转变为向汽车主机厂研究院、二手车融资租赁公司、汽车形象设计公司、优信互联信息技术公司、汽车检测服务公司、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开花的局面,就业渠道更趋多元化。宝马、丰田、日产订单学生100%获得高级工证书或企业上岗证书,求人倍率达3∶1,76%的学生在汽车主机厂研究院、宝马和奔驰4S 店等知名企业就业,就业质量提升明显。

3.2 师资创新水平显著夯实,专业创新创业氛围基本形成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下,教师创新创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实现了100%的汽车专业教师参与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50%的教师带学生开展了各级各类型的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 项;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5项,“攀登计划”科技类项目4项,2019年巴哈大学生汽车改装大赛中获得操控性第一名、职业组总成绩二等奖;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国家级4 项(二等奖1 项,三等级3 项),省级6 项(一等奖4 项,二等奖2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师生共申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含外观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浸润式培养。实践表明,提出的“目标分层,过程分段,途径分类,系统推进”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化培养路径,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汽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汽车的“出卖”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