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22 05:56柳秀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关联比喻意象

柳秀云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常常将具有相同主题的两篇或多篇聚合起来,这种方式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整体思维和理念下的观照。叶嘉莹女士就十分倡导运用关联和对比的方式来阅读古诗词,将两首或者多首的诗词进行互文的参照与阅读,共同探寻文本诗词内容、主题、形式和写法上的特点,组织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友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一、关注意象,在关联中洞察创作视角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关注和联想的具体形象,是经过诗人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紧扣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梳理、统整多篇诗歌之间的共性,是窥探诗人创作视角特点的重要抓手。

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就分别编选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经典的田园诗,诗中都涉及到菜花、蝴蝶、篱落等乡村典型的意象。同样都是描写“菜花”,一个是“菜花稀”的逐渐凋零,一个是“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繁盛。教师可以采用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同景物在不同季节中的迥异形态,感受作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以及观察时的精准、细微,体悟语言表达的凝练与生动。如果再往深处探究,统编本五年级下册选编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在五年级下册的“讲文园地七”的“日积月累”中选编里《乡村四月》,都描写了乡村四月的忙碌景象。其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从表面上看是展现景物、环境的恬静与悠闲,但其实质上是指向人们的繁忙具体来看:第1、2句借助“果熟花落”,预示着新一轮农忙的开始;“无人过”则暗指农村人不再悠闲,已经是早出晚归,忙着农活了。以关联的方式来对照,就可以发现后面两首诗是直接描写、直抒胸臆,将乡村浓郁的泥上、血汗气息都展现了出来,为读者鲜活而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农村繁忙的劳作场景图。

如果将后面两首诗再进行意象的关联,诗人所展现出来的写作方法也有着较大不同。如《乡村四月》展现的是人们紧张而忙碌的场景,静心品味“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就能从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中捕捉到一种从容之感、恬静之感;《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人创造性地选择了男女老少等不同的人群忙碌的样子,与第一首诗中的从容与淡定相比,这首诗中的劳作更多了一份艰辛和困苦。部是描写乡村劳作,部是描写忙碌的人群,为什么诗人却能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呢?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采用关联性思维,及时补允诗人范成大的生平资料,此时的范成大已经从一个经过的“游子”转变成为真正的“村民”,正是这种隐居乡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在关联和对比的方式下,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深度思维。

二、关注表达,在关联中感知写法精妙

古诗词含蓄而精练,语言极富跳跃性和张力,其关键在于诗人能够运用各种熟练的方法来进行表达,借助常态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从美学角度来看,诗词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进行组合、概括、提炼,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意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创作手法,将诗词之美与表达技巧进行统整联系,为学生铺设深入解读诗词的内在路径。

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古诗一首》就编选了一组描写自然景色的山水诗,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两首诗,诗人借助精妙的比喻,将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在统整和关联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发现其中的共性特点:部是描写山水的山水诗,都运用来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学至此,教师并没有顺势结束课文,而是将学生思维继续向深处推进:“两位诗人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在细微之处有着怎样的不同呢?”教师则先从《望洞庭》中的这两句诗人手,引导学生想象比喻句中颜色和形态的相似性,如一挈无垠的洞庭湖,波光粼粼,就如同是银色的盘子。随后,出示插图,鼓励学生观察湖中君山与青螺外形上的不同点,借以感受诗人比喻的精准。在学生对诗中的比喻手法形成初步的认知之后,教师不能单纯、孤立地去引导学生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这两句比喻句,而应鼓励学生带着另一首诗的思维和成果走进这首诗。对比关联之下,很多学生立刻就能发现,苏轼在描写西湖景色时,创造性地将自然景观比喻成为一个人,以“淡妆浓抹”作为两者之间的对接点,从整体的角度,展现了西湖景色的俊秀之美。最后,教师将这两首诗中的语句再次进行出示,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望洞庭》中两句诗不仅仅是两个割裂的比喻,将湖水比喻成为“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为“青螺”,使得“银盘”与“青螺”形成了形态上的彼此映衬之势,同时也让“白银”与“青”的色调有了更加和谐而鲜明的交融。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关联和对比的方式,将学生的认知思维聚焦在诗人的表达和诗词的语言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洞察了诗人的写作方法,直抵古诗表达的内在核心。

三、关注风格,在关联中感知诗歌个性

随着对诗词大意的理解、写法的洞察,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就应该朝着诗人创作的风格特点维度迈进。自古以来,我国出现了诸多风格鲜明的诗人,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顿挫沉郁,诗麾白居易的晓畅通达等。从诗人自身的角度来看,风格是他们鲜明的标识,也是他们在创作诗词过程中的独门绝技,从而使得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加细微、更加深刻、与众不同的本质特点。因此,教学古诗词时,就可以尝试将相同主题和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关联对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见解和审美体验。

如统编本六年级下朋的《古诗三首》选编了《马诗》《石灰吟》《竹石》等三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借助战马,展现了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命运,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同、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明代诗人于兼任其代表作《石灰吟》中就借助石灰的生产过程,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指向;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是一首典型的题画诗,借助竹子来暗喻诗人,表露了自己正直、倔強的风骨。这三首诗歌虽然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但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生平遭遇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所创作出来的成品也就具有迥异的表达特点一此时,可以采用关联式的思维,借助诗歌的内容去探寻诗歌背后中所隐藏的那个“人”。鉴于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板块: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多如繁星的古诗中,编者要将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课之中?借此引导学生运用关联方式,探寻这三首诗所指向的共同价值点,即托物言志。其次,引导学生细腻思维,在发现共性之后去探寻三首诗的不同点。有的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特点中发现,《石灰吟》用词干练,朗读起来铿锵有力,《马诗》相对较为柔和委婉,而《竹石》则介于这两首之间。有的学生从表达的直接性来看,《马诗》显得较为隐晦,而《石灰吟》则显得坚决,直接表露为了天下苍生,即便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竹石》则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展现了诗人的傲岸与刚直……

从相同到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人以及诗词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从感性认知的角度,洞察了诗人的表达风格,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关联”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渠道的扩展,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言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关联比喻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来自林间的风
买椟dú还珠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