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2021-01-24 13:06吴坤亭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3期
关键词:西格列汀高糖

吴坤亭

调查显示,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处于急速增长状态。据统计,仅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4.25 亿,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在11.2%左右,但患者知晓率仅占30%,疾病控制率较差[1]。高糖毒性指的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呈持续性增高,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对患者胰岛β 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2]。虽然临床常以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但对于初诊患者来说该手段实施较为困难,因此选用口服降糖药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本研究旨在探讨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患者124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经检测机体对葡萄糖敏感度下降、胰岛素β 细胞功能出现损伤等高糖毒性特征;(2)初次诊断,并未服用降糖药物治疗;(3)2 型糖尿病;(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1 型糖尿病;(2)存在认知及沟通功能障碍;(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4)中途出院或不能参与研究全过程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 例。2 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2 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尿常规、身高、血压、体质量检查并完善基础资料。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83289,规格:0.5 g)治疗,0.5 g/次,随餐口服,3 次/d,连续服用2 周。研究组给予西格列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 mg)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其中二甲双胍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西格列汀100 mg/次,口服,1 次/d,连续服药2 周。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经治疗患者血糖控制在参考范围为显效;经治疗患者血糖较治疗前略有好转,但未达到参考范围为有效;经治疗患者降糖效果不明显或波动较大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 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收缩压、24 h 尿定量及每日胰岛素剂量。(3)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动态血糖仪(美国美敦力公司,CGMS GOLD)对患者进行72 h 动态血糖监测,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及24 h 葡萄糖,并检测FBG、2 h PG。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计算公式:20×FINS/(FBG-3.5);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FBG×FINS/22.5。(4)观察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60/62),高于对照组的87.10%(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6,P<0.05)。见表2。

表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体质量、收缩压、24 h尿定量及每日胰岛素剂量 治疗前,2 组体质量、收缩压、24 h 尿定量、每日胰岛素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高于对照组,收缩压、24 h 尿定量、每日胰岛素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收缩压、24 h 尿定量及每日胰岛素剂量比较()

2.3 血糖指标、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 治疗前,2 组FBG、2 h PG、24 h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84%(3/62),低于对照组的16.13%(1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5)。见表5。

表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病理原因在于胰岛β 细胞功能受到损伤造成患者体内血糖大量积蓄,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初诊2 型糖尿病合并高糖毒性患者属于一类病因复杂且特殊的类型[3]。由于目前针对2 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主要考虑与遗传、肥胖、生活方式改变及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有关[4]。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使人们对高蛋白及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锻炼,进而造成肥胖及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研究表明,因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复杂,依靠单一药物治疗常难以达到对患者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利用多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血糖水平,并能够降低单一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来源于肠促胰岛素,依靠人体内血糖浓度产生,同时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产生的作用。而二肽基肽酶-4 属于众多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失活剂中一份子,其能有效减低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的生物活性。研究数据显示,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分泌明显降低,但是其生物学功能受到破坏,因此临床治疗中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的含量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5]。西格列汀属于一种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能够降低DPP-Ⅳ活性,减少对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的破坏,通过增加胰岛素数量、促进β 细胞的再生并减少其凋亡、降低胰岛血糖素浓度等方法达到降糖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可改善其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是治疗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现代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口服后二甲双胍吸收率较低,在血浆中几乎不与蛋白质相结合,90%依靠尿液排泄,降糖作用持续时间为8 h[6-8]。大量调查显示,本品常见不良反应较多,例如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干扰较大,对患者肾功能负担较为明显[9-10]。

西格列汀与盐酸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能够达到互补效果,可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个病理、生理环节进行协同降糖,增强治疗效果,但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FBG、2 h PG、24 h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刘向阳等[12]研究结论相一致,提示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 型糖尿病高糖毒性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患者因血糖升高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西格列汀高糖
漫长的旅途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葛根素对高糖诱导HUVE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西格列汀对肥胖合并脂肪肝大鼠的干预疗效
HPLC法测定维格列汀片中主药的含量
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60例疗效探讨
张掖市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