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2021-01-24 13:06孙菲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3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补体甘草酸

孙菲菲

荨麻疹是过敏、感染、物理刺激、内分泌紊乱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风团、红斑、皮肤瘙痒,病情严重者还可伴有畏寒、乏力、发热、痉挛性腹痛等全身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抗组胺药物是临床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单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以及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在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3]。复方甘草酸苷与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应用,对减轻荨麻疹病情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瑞昌市人民医院2018—2020 年收治的荨麻疹患者60 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无精神异常、认知异常;临床资料齐全,配合后续调查。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肺功能异常;患有严重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近1 个月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对研究药物过敏;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5.41±5.68)岁;患病时间4 个月~5 年,平均(3.21±1.06)年。研究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65 岁,平均(45.79±5.21)岁;患病时间5 个月~5 年,平均(3.15±1.05)年。2 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瑞昌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2 组患者均予以盐酸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014,规格:10 mg/片)治疗,5 mg/次,1 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3001,规格:25 mg/片)治疗,50 mg/次,3 次/d。2 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按照荨麻疹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标准[5]进行评价。PASI 评分项目有皮损面积、风团、瘙痒共3 项,每项计分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根据评分下降率进行疗效判定:PASI 下降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PASI 下降率>90%为基本痊愈;PASI 下降率在60%~90%之间为显效;PASI 下降率在30%~59%之间有效;PASI 下降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功能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补体C3、补体C4〕。治疗前与治疗后2 个月使用美国ProteinSimple 公司全自动定量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免疫功能指标。(3)比较2 组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及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正常T 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 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炎症反应指标及趋化因子。(4)观察2 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恶心、乏力感、头痛头晕、嗜睡)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清免疫功能指标 治疗前,2 组IgE、补体C3、补体C4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E 水平低于对照组,补体C3、补体C4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3 炎症反应指标 治疗前,2组IL-4、IL-6、IL-1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4、IL-6、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ng/L)

2.4 趋化因子 治疗前,2 组MCP-1、Eotaxin、RANTE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CP-1、Eotaxin、RANTES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趋化因子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与对照组的10.0%(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见表5。

表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荨麻疹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血管扩张而导致的一种以局限性水肿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其病因比较复杂,多难以明确,具有病情反复难愈的特点,所以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6]。找到病因并消除诱因是临床治疗荨麻疹的主要原则,但这并非容易,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在荨麻疹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该治疗方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病情。盐酸西替利嗪属于强效抗组胺药物,是新一代的H1 受体阻滞剂,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引起的瘙痒或荨麻疹。盐酸西替利嗪经口服进入体内后,能够迅速与靶细胞膜上的组胺H1 受体结合,阻断组胺、激活靶细胞,同时抑制P 物质、神经肽、炎性递质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抗过敏的作用[7]。该药处理具有较强的拮抗H1 受体作用外,还具有其他的抗变态反应机制,其能够抑制上、下呼吸道黏膜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肥大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反应以及IgE 介导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并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从而抑制引起皮肤红肿瘙痒的炎症细胞活性,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快速抗过敏[8]。盐酸西替利嗪具有口服吸收迅速、起效快、作用持久等优点,患者服药后6 h 内的药效即可达到峰值,而且持续时间长达24.4 h,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9]。临床研究实践发现,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机制有一定的关系,荨麻疹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T 细胞亚群紊乱的现象,进而引起Th1/Th2 型细胞失衡,Th1 型细胞具有介导细胞免疫的作用,Th2 型细胞具有刺激体液免疫的作用,而Th1/Th2 型细胞失衡会引起多种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这一点可以证实Th1/Th2 免疫失衡在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参与了荨麻疹病情进展的全过程[10]。盐酸西替利嗪在抗炎、抗过敏方面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对免疫调节的影响并不明显,单一应用的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临床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苷和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该药可有效纠正外周血T 细胞亚群紊乱,调节Th1/Th2 型细胞失衡的状态,进而提高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可以降低血浆IgE 水平,抑制嗜酸粒细胞聚集,减少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递质的释放,达到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的作用,从而减轻荨麻疹患者的症状[11]。复方甘草酸苷也可发挥出抗病毒的效果,其具有类似皮质类固醇的功能,可有效保护细胞膜,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扩散,避免炎症后纤维化[12]。此外,该药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具有较强的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诱导干扰素产生,从而调节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复方甘草酸苷与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应用,两者从不同治疗机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不仅可以增强抗炎、抗过敏作用,快速缓解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还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提升其疗效。本研究结果与吴超华[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与单用盐酸西替利嗪相比,复方甘草酸苷与盐酸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荨麻疹的疗效更加理想,能够有效改善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IgE 水平低于对照组,补体C3、补体C4 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IL-4、IL-6、IL-10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MCP-1、Eotaxin、RANTE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对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性递质与趋化因子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测定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时,能够发现免疫细胞因子与炎性细胞因子有确切的关系。Th1、Th2 失衡提示机体免疫机制失调,随着病情进展,Th2 型细胞功能占优势,这就会导致其分泌的炎性细胞IL-4、IL-6、IL-10 增加,进一步诱导B 淋巴细胞产生IgE,从而加重患者炎症状态以及过敏反应。此外,荨麻疹患者体内IgE 自身抗体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往往需要补体的参与,然而患者各间段IgE 水平与补体水平均呈负相关,由此提示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着补体C3、补体C4 水平降低的现象,当补体C3、补体C4 水平降低时,可引起组胺的释放,从而加重患者病情。MCP-1、Eotaxin、RANTES 可直接参与荨麻疹的变态反应过程,在荨麻疹患者中呈不同程度的水平增加,这也是加重荨麻疹患者病情的重要机制之一。复方甘草酸苷能够促使淋巴细胞产生T 细胞分化因子,并促进B 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同时可以抑制IL-4 的产生,进而抑制Th2,调节Th1/Th2 失衡[14]。复方甘草酸苷及其衍生物也具有降低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的作用,可直接抑制补体C3、补体C4 活化,并选择性地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介导免疫调节的作用。马风双[15]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对改善荨麻疹患者细胞因子治疗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在荨麻疹治疗中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与盐酸西替利嗪的过程中,除了能够改善其病情,还可能会给其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复方甘草酸苷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无力感等,其中无力感比较常见,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四肢无力的感觉,甚至感到四肢有轻微疼痛。盐酸西替利嗪在体内的代谢极少,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更弱。临床研究发现,在合理剂量的情况下有轻微的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等反应。但这两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程度一般较轻微,不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太大的影响,部分反应会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在荨麻疹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以及提高其机体免疫机制,有利于减轻其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好转,治疗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补体甘草酸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中甘草酸铵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