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1-24 13:07胡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3期
关键词:间歇血氧呼气

胡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呼吸内科常见慢性进展性肺疾病,多见于40 岁以上人群,发病原因与毒害物质吸入、气道反应性增高等有关,随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肺部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发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及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诱发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属常规通气治疗方法,通过转换高低气道压力调节呼吸容量,但存在过度通气风险,影响治疗效果。无创通气属非侵入性治疗方式,可保护呼吸道完整性,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可使患者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工作,改善患者呼吸节律及通气功能[2]。本研究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2019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06 例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女18 例;年龄53~78 岁,平均(62.3±4.4)岁;COPD 病程4~9 年,平均(5.12±1.59)年。观察组中男33 例,女20 例;年龄51~79 岁,平均(63.0±5.3)岁;COPD 病程4~11 年,平均(5.20±1.33)年。2 组性别、年龄、COPD 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长沙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3]中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和完成本研究;(3)研究前未接受相关治疗;(4)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肺部无法控制的感染;(2)合并恶性肿瘤;(3)伴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4)撤机48 h 服用镇静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采用S/T 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为2~4 cmH2O(1 cmH2O=0.098 kPa),后缓慢增加至4~6 cmH2O;压力支持(PS)为6~8 cmH2O,后每次调整2 cmH2O 逐渐增加至患者呼吸情况明显改善,2 次调整时间间隔≥5 min,或在此模式通气1 h 后,结合患者最大耐受力调整氧流量,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为90%~95%;呼气相压力为4 cmH2O,吸气向压力为10~12 cmH2O,氧流量为3~4 L/min;治疗期间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相关参数。

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初期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结合患者治疗情况调整剂量及镇静时间,4~12 h 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进行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治疗期间结合患者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呼吸频率为12~16 次/min,潮气量为8 ml/kg,PEEP 为5~7 cmH2O,吸入氧浓度(FiO2)为0.35~0.40,吸气触发灵敏度为2 L/min,呼气灵敏度为25%峰流速值,压力上升时间为0.1 s。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采用美国哮喘电子肺功能检测仪(型号PIKO-1)检验,指导患者手握肺功能检测仪,屏气后用力吹气,连续吹1 次后取最大值。(2)比较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血氧水平,包括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均采用迈瑞血氧仪(型号PM60)检验,检测方法为经皮检验。(3)比较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氧代谢指标,包括摄氧量(VO2)、血氧含量(CaO2)、SaO2,均采用康力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型号BG-800)检验。(4)比较2 组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5)比较2 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肠胃胀气、口咽不适、面罩压伤、肺炎。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7 d 肺功能指标 治疗前2 组FEV1/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 观察组FEV1/FVC、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肺功能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治疗后7 d 血氧水平 治疗前2 组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 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血氧水平比较(,mmHg)

2.3 治疗前、治疗后7 d 氧代谢指标 治疗前2 组VO2、CaO2、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VO2、CaO2、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治疗后7 d 氧代谢指标比较()

2.4 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2.5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5%(4/53),与对照组的9.43%(5/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7)。见表5。

表5 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COPD 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生通气障碍进而引发呼吸衰竭而死亡。吴明等[4]在对福州市40 岁及以上人群COPD 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1 055 例人群中,COPD 总体发生率为10.6%,且男性发生率更高,其发病原因与吸烟、年龄等因素有关。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COPD 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需积极控制及治疗。

通气治疗为COPD 并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机械通气治疗为常见治疗办法,通过清除患者气道黏液、减小呼吸肌负担、增强肺部换气功能,来纠正患者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状态,但此种治疗方式属有创通气治疗办法,可增加气道黏膜损伤风险,增加慢性肺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单独调节患者吸气相及呼气相气道正压,在吸气相中,减少吸气流量触发预置的吸气相气道压,可避免吸气相内压力下降,因此此种治疗方式可避免咽腔负压而引发气道塌陷,可增加患者有效通气量,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舒适度,使患者容易坚持治疗[5-6]。但其为单管道通气方式,呼气相气道正压设置数值较低时,会影响气体排出的完全性,引发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二氧化碳分压改善程度,影响最终通气治疗效果。

无创通气治疗属于非入侵式治疗方法,能够保护气道完整性,在整个呼吸周期均提供持续正压,使肺泡处于一定扩张状态,减少肺泡做功,减少因肺部气体交换引发的相关性肺功能损伤[7]。间歇指令通气是指在程序设定下模拟人正常呼吸状态,通过通气参数设置调整患者呼吸节律,但传统间歇指令通气易发生人机对抗,增加通气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能够实现与人体呼吸频率同步,使患者在呼吸时呼吸幅度、节律、时相等与呼吸机做功保持同步,无明显对抗现象,以减少患者呼吸做功,帮助其恢复呼吸节律[8]。无创通气治疗与同步间歇指令联合后,主要优势为,能够增加患者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改善肺部顺应性,提升患者通气治疗期间舒适度;同时此种治疗方式可延长呼气及吸气时间,提升氧气在肺组织中的弥散能力,减少无效通气量,此外可降低平均气道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正压通气下胸腔内压力上升引发的非生理反应,减少气泡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 观察组FEV1/FVC、FEV1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COPD 患者受肺部炎症反应影响,多伴有呼气延长、气体减缓能力下降,出现气道高反应、二氧化碳大量潴留,从而并发呼吸衰竭,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并出现各种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器官受累征象。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期间,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有效通气量,但会影响气体排出的完全性,引发二氧化碳潴留,影响患者血氧指标的改善效果,仍存在机体相对缺氧状态,影响其心肺细胞氧循环,进而影响患者肺组织正常做功,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通过延长患者呼气时间,提升气体排出能力,同时延长吸气时间,提升肺内气体有效交换状态,改善患者血氧循环质量及肺部做功状态;在同步间歇指令作用下,可帮助患者纠正呼吸节律;同时,此种通气治疗方式通过调整通气/血流比值,可改善通气效率以保证通气治疗效率,允许患者有一定的自我呼吸做功,若患者强制通气设定通气量过大,可在自我调节状态下自觉减少间歇期通气量,降低过度通气发生风险,进而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发生率[9];此外,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避免胸内压力上升,降低肺泡损伤风险,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PaCO2、PaO2比较无差异;治疗后7 d 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治疗前2 组VO2、CaO2、SaO2比较无差异;治疗后7 d 观察组VO2、CaO2、SaO2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患者接受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降低呼吸频率,提升其肺顺应性,提升治疗期间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其生理应激反应,改善其器官组织高消耗状态,使其保持整体生理功能稳定;而呼吸频率的降低,可提升肺内气体交换效率,增强氧气在肺泡内弥散效率,改善患者血氧状态,避免因二氧化碳潴留而影响PaCO2控制能力;达到改善患者血氧状态及氧代谢状态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与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相比,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肺顺应性,提升其肺内气体交换能力,通过结合患者自身呼吸状态,帮助其逐渐建立自主通气状态,促进其肺功能恢复,进而缩短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而2 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应用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并未影响治疗安全性。王亚丽等[10]在对74 例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与支持通气治疗相比,应用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综上,对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可改善其肺功能指标、血氧状态、氧代谢能力,同时可缩短患者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间歇血氧呼气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乳腺血氧与多普勒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