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辅导策略

2021-01-25 16:22王金焕黄喜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中小学生

王金焕 黄喜珊

〔摘要〕伴随着中小学生抑郁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抑郁心理问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厘清了抑郁情绪与抑郁心理问题的区别,进而从生理、社会、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进行原因追溯,最后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三个方面提出对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关键词〕抑郁心理问题;心理辅导;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2-0004-03

曾经有人说,20世纪是焦虑的年代,21世纪是抑郁的年代。调查表明,抑郁心理问题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增长了4倍,而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全球青少年抑郁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抑郁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卫生部门的重要问题,抑郁所造成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经常见诸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和争议。学校该如何有效开展对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干预,以避免危机事态发生,这已经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抑郁情绪、抑郁心理问题的概念界定

首先,有必要分清日常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和抑郁心理问题的不同。抑郁情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主要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情绪低落状态。从进化的角度看,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抑郁情绪能够使个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避免身体和心理资源过度耗竭,拥有足够的动力去拒绝执行某种不具有适应性的行为。如失恋后,抑郁情绪使当事人不再对对方有所期望,沉浸于自我的负面情绪中,从积极的角度看,能够避免进一步的社会功能损害,做不必要的斗爭。抑郁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抑郁症、抑郁神经症,即已经达成心理疾病诊断标准。这种抑郁状态是异常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表现为持续的、与环境不协调的抑郁状态。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缓慢,严重损害自身心理功能,同时可出现自杀观念甚至开展自杀行为。对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DSM-5总结为下面几方面:一天大部分时间感觉抑郁 (A);食欲与体重下降 (B);失眠与睡眠过多 (B);身体运动性迟滞 (B);感觉疲累无力 (B);自觉无价值感或过分内疚 (C);注意力与思维能力下降 (C);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 (A);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 (C)。其中A类症状为核心症状,B类症状为次核心症状,C类症状为外围症状。诊断为抑郁症必须有5 种或以上的症状,且持续至少 2 周,症状必须包括 A[1]。

从主要表现看,抑郁与抑郁心理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现象,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可能是连续体。日常的抑郁情绪是正常的、健康的,而抑郁心理问题是病态的或接近病态的状态,对前者,当事人一般也可以自行缓解;对后者,当事人无法通过自我排解解决,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抑郁情绪和抑郁心理问题都可能碰到,前者只需要注意倾听和了解,调动来访者的心理资源,而后者则需要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下开展辅助性的心理干预。

二、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

从病因分析上考虑,抑郁心理问题可以看作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身心反应[2]。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知觉和统合后再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产生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丘脑、下丘脑、杏仁核、海马回等组织,引发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长时间的压力状态引发颅脑内一系列神经递质和神经链接的微观变化,造成外显的抑郁症症状[3]。抑郁症核心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和兴趣丧失,海马回的变化造成了记忆效率低下,前额叶神经突触链接减少造成联想困难和思维缓慢。

个体素质方面的因素是抑郁心理问题产生的基础,如基因遗传因素、早年负面的成长环境。遗传因素主要指遗传了两条短的血清素transporter基因和遗传了较敏感的压力反应系统。早年负面的成长环境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过多的压力,导致经常启动压力反应系统,情绪调控系统启动较少,自我难以在情绪上获得平衡,较少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另外,某些心理功能特征,如容易感到抑郁、负面情绪影响认知、存在行为偏差,也容易导致抑郁心理问题的发生。

从抑郁症的科学研究成果反观目前青少年存在的抑郁心理问题,结合家庭和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出现抑郁心理问题的成因大概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 学业竞争压力

学龄儿童的学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加,这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趋势,从众多的媒体中也可以寻找到线索。学业竞争可以表现为优质学位的竞争、自我表现的需要和未来的职业期待,竞争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不断加码,学业成就变成社会、家庭、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源。2020年疫情背景下,复学后发生的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的背后,某种程度上正缘于学生对于学业压力的应对不力,导致了学生在应对学业压力上心理的平衡能力出现问题。

2.家庭及学校作用

一方面,学生学业竞争压力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也作用于家庭和学校。另一方面,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处于心理弱势地位,社会外部的压力系统可以通过压力的传导形成踢猫效应,最终传导到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变动所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表现方式。

3.成长过程中的快感丧失

学业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导致了压力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从小学阶段较少启动快感情绪系统,形成早年的负面成长经验。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业成绩,主要启动的是理性的认知系统,相对而言,与同伴的互动、主动调节自身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等积极情绪系统启动就变少。负面情绪容易启动,而积极正向的情绪启动较少。

4.适应过程中的冲突和压力事件

伴随着学业竞争压力是各种适应场景的增加,如学习上分班、重新上学、换学校、换专业、转换学习方式等,这些场景相对过去逐渐增加,意味着压力因素增加,如果学生长时间适应不良(如难以适应住校),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成为抑郁心理问题萌发的土壤。

5.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的人际压力冲突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同伴间的互动,一些突发性的压力事件背后往往是长期的不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疏解压力、减缓情绪波动的作用,而不良人际关系往往成为压力源的放大因素,易成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导火线。

三、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

古籍《雪心赋》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生相长,这提示我们,积极与消极心理体验相结合将有利于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辅导。故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和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成因出发,我们就容易找到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和方式。虽然抑郁心理问题实际已经涉及病态心理的范畴,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上,心理教师的工作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于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结合以上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成困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辅导策略。

(一)课程和团体辅导

第一,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在课程中体验到人际的温暖、团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于中高年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风格,避免不合理的负面情绪内归因。

第二,协助学生应对压力。大多数人都存在压力,合理的应对压力的技巧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减少压力带来的冲击,减少在压力应对方面的损失。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资源,从学生生成性的资源中获取合理有效的成分,往往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压力情景发生之后,要尽快启动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压力传递到学生身上,协助学生应对具体的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出现后,要特别关注具有易于敏感体质的学生。

第三,协调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充当学校和家庭的顾问角色,与学校其他部门和家庭保持充分的沟通,避免学生身上过多的、不合理的压力和冲突,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到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调节中。同时,在沟通等课程设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与家长和教师的主动沟通能力,调整沟通中的学生一方。

第四,积极协助学生适应。在需要学生适应的情景发生后,要关注到需要适应的学生群体,增加适应课程,通过活动和团体运作协助学生更快融入新的环境和机制。

第五,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交友训练、异性教育、人际团体等协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在沟通和情商课程中加入社会情境知觉和提高利用度的训练。同时要建立班级心理班委制度,利用心理班委了解班级中人际不良的群体,创设情境主动提供适应人际的帮助。

(二)中小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

在抑郁心理问题个体心理辅导上,心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辅导定位,抑郁心理问题干预的主体一般而言应该是卫生系统,而非教育系统,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的干预教育系统主要侧重预防,重在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在现实学校心理健康实践过程中,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表现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积极有效的初步诊断往往能够为问题的解决取得先机。对于学生抑郁心理问题,一些辅助性干预也多数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根据精神卫生法,在卫生部门介入的前提下,学校心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辅助性的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是早期发现的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早期发现的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指的是处于抑郁症状态或抑郁症倾向状态的辅导,学生从一般抑郁情绪到抑郁症的症状变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学校心理教师要深入了解抑郁情绪到抑郁症之间的差异,及时发现抑郁心理问题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由于现实原因,许多存在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仍然在校就读,跟踪和开展辅助心理辅导有现实的必要性。在工作当中,下面的一些策略可能能够对心理教师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抑郁状态严重程度。严重的抑郁情况主要表现为思维缓慢,言语回应十分缓慢,记忆功能受损,此时任何要求学生改变想法的努力可能都是无效且有害的,教师能够做的或许只是陪伴和耐心等待。认知功能完好的个体往往对于环境的认知和反应都是及时且合理的,这是开展心理干预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处于严重抑郁状态中慢慢恢复和反复抑郁发作,病情不断恶化的个体,采取极端方式自杀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对于处于这两种状态的学生一定要通知监护人带离学校并严加看管,决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个案,离开可能产生心理冲突的情景,加强营养和有氧运动,都能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其次,对于认知功能相对完好的学生,辅助性心理辅导能够起到相当的帮助作用。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强化自身资源,帮助其寻找自己症状问题之外的副线故事,帮助其认识自己的认知蓝图、重建自我认知等后现代或CBT的手段,都是处理学生内在冲突常用的方式,如果存在某些比较突出、影响深远的早年重大负面事件,必要的情绪宣泄手段也是可供选择的方式。

第三,抑郁心理问题产生的基础往往与焦虑有关,持续的、高强度的焦虑反应可看作严重心理冲突,是导致抑郁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着重去分析焦虑的来源,协助学生有效调整和缓解焦虑问题,处理焦虑问题背后的机制,这是能够有效解决抑郁心理问题的方式。

最后是关于学生用药的问题。家长及学生经常对抑郁心理问题的用药有认知偏差,或者认为药物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认为药物的副作用大因而不愿意用药甚至私自停药。教师需要对抑郁症的用药有必要的了解,充分宣传,让学生要认识到药物的积极作用,清楚突然停药可能造成的后果,也要认识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必要时候给当事人一些合适的预期。同时也要看到,存在持续的心理冲突可能是用药效果不佳的原因。

总之,学生抑郁心理问题是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学校对于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采用充分的预防措施,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都要做到积极发现并做好相应的措施,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和缓解中小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黄喜珊)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8YJA190004)、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Arbanas G.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M]. Codas,2015.

[2]LeDoux J. The Emotional Brain[M]. NY:Simon & Schuster,1996.

[3]McEwen B S. The brain on stress:Toward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brain,body and behavior[J].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8):673-675.

(作者单位: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揭阳,515500;2.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广 州,51063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中小学生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