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时代下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探究

2021-01-27 11:58雷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4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专业

雷妍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由于大数据、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教师感受到了自身知识、能力的储备的欠缺,危机感、紧迫感时刻伴随在身边。当我们走出校园,进入到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中的进行学习、提升、包括竞赛辅导等等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惟有不断汲取养份、不断学习,才能最赶上前进的脚步。为了达到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更加贴近吻合、磨炼教师内功,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科研水平,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学习行业先进理念、企业文化、前沿知识,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需要真正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技能,教师的发展观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新变化,自身会面临诸多挑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前沿技术更新较快,这就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必须要尽快提高。例如:相关的软件设计、硬件等课程的更新较快,实用性比较强,授课教师应深入到企业的一线,熟悉企业的文化及环境,紧跟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课程、评估、教学深度的融合,从而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包括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改变,利用信息化工具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依托资源建设、虚拟实训等优质教学资源根据学科特点融入课堂项目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高效率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界面设计》课程信息化改革为例。将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微官网、虚拟仿真系统、校企合作远程网络直播等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实践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智慧教育”。从学习模式上融入了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体验式学习和远程视频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突破单一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突破性、大胆地尝试。完成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业课程的初步探索,促进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力求使用基于学校微官网、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仅用教学网、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辅助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内容的比例达到80%以上)和辅助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内容的比例在1%至29%之间)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调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质精品课程,探索智慧教育。

(一)案例导入

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和规划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制作该单元授课的教学任务书,与微课、仿真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一并发布在微官网“本周学习热点”栏目中或课程教学平台上,并向学生进行信息推送,通过在线创设虚拟学习情境的方式导入案例。微课视频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仿真教学视频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探索阶段。为保障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完成课前在线学习后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在线测试,教师利用测试统计功能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可以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修订课堂教学任务书,并向学生提出更加有效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远程学习和移动学习。

(二)案例呈现

根据任务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在线学习,或进入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现场学习。学生主要利用教学平台观看微课或进行视频交互直播的学习方式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来自企业工作现场的实时教学视频或录播视频。例如,在项目三《手机界面设计》中的任务二《配色方案》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合作企业外聘教师的工作现场视频直播,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和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

为了打造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本专业开发的天津滨海学院校园微官网上的“服务板块”中创立了—“本周学习热点”栏目,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汇集软件、网络、物联网等专业的不同科目的专业知识关键点及部分教学视频,组织分类、汇总推送至学生端,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获取知识以及服务,这样可以在拓展了多种学习的渠道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系部重点教学改革课程《界面设计》,课前及时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推送到学生移动终端;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微官网进行个人评价、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并通过名师指导、讨论组等方式随时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团队合作。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时间、地点、学习方式的制约,创建了一种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体现了移动学习的优势。

二、知识体系的多元化,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应科学融合,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时代下,要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可用性与时效性的结合,在专业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中,选取就业核心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学生要树立从学习者向开发者转变的意识,将最易于掌握的新技术作为切入点,反向剖析专业的核心的知识内容;课程完成的项目设置要求为能够具有商业化特质,无论项目的规模大小与否,都要求能够具备商业的特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于技术的需求与理解,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项目开发课程中能够尽可能有自主的发挥创造空间,在项目中将实践与创新有机融合。加强核心专业课程建设、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种类,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依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我们详细制定了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方案,在“互联网+”背景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去除滞后的课程内容,确保和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寻求一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之路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和其他专业共同承担了“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完成了虚拟现实实训室的项目需求书,与设备厂商经过多次研讨和专家论证,设备购置,既能够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示专业办学成果,比试学生培养能力,又能够通过参赛,增加与兄弟院校专业间沟通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设备购置能够引进行业主流实训设备,与全国专业建设实训课程同步一致,并且该设备能够丰富实训形式,增加实训内容,提升学生项目化操作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前端设计、多媒体开发等方面适应企业的需求,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提升,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校本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和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资源为核心、以服务为特征、以应用为目标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精品资源库,培养特色应用创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提供丰富的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并有效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消化水平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质量。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库,应包括教学视频库、教案和课件库、习题库、教学案例库等。以《界面设计》课程为例,课题组成员先后为建成15大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常规资料、教师团队、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展示平台、其它教学资源、软件下载、翻转课堂、作业评价、动画课件、课程设计、科技作品展览、技能竞赛与技能考核、知识拓展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开始着手建设本学院的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微官网信息服务系统,支持移动学习模式,完成相关信息推送,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的保证了课程改革的稳步进行。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