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双向波动下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探析

2021-01-27 11:58张晓敏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41期
关键词:外币外汇汇率

张晓敏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

现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美元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SWIFT在2020年7月的最新统计,美元结算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仍然高达86.5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及疫情下市场需求紧缩的不利态势,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加大,直接导致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暴露程度加深。

原材料国产化趋势带来的国内产品价格透明化,抑制了进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结构性产能过剩、人工成本上升及近年来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则严重影响出口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导致外贸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外贸企业精细化汇率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自1994年起,我国汇率政策开始由官方汇率向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但变化更加频繁更加复杂,是要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开始。

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有贬有升、双向波动的态势,且波动幅度逐渐加大,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愈加难以预测。

二、汇率风险概念定义

对汇率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Rodriguez(1974)将汇率风险直接定义为“外币资产价值改变带来的损益”。Michael Adler和Bernard Dumas(1983)突出考虑了资产业务对汇率的敏感性,他们认为汇率风险是“资产负债或收入的真实国内货币值对汇率非预期变化的敏感性”。Micha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2001)联系利率变动,认为汇率风险主要产生于汇率变动和国际间利率波动不同步,由敞口或不完全套期敞口决定。

国内对汇率风险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起步。田玲(2004)认为汇率风险为商业银行因外汇敞口持有期间汇率不利波动蒙受损失及预期收益难以实现的可能性。胡卓红(2000)指出企业汇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姜德杰(2010)针对出口企业汇率风险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于汇率变化为合同签订带来的不确定性,外币资产的缩水或负债的增加以及引起合同盈利能力变化的可能性。

三、汇率风险分类

(一)经济风险。汇率波动增加了外贸企业未来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如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削弱出口企业的商品价格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盈利能力降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多经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业务,业务可替代性强,利润率水平较低。汇率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占有率和生存发展空间。而人民币持续贬值会直接带来进口成本的上涨,进口企业有可能产生亏损,同时进口原材料成本的增长也会沿产业链向下游传导,产生连锁反应。

(二)交易风险。企业的债权债务在结算时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债权债务发生到结算期间的汇率波动影响了可收回或需支付的现金流金额,从而造成损失。不同于经济风险的长期影响,交易风险更聚焦单一合同影响。对于进出口活动来说,每笔合同经过邀约、定价、签约到执行合同付款,时间间隔较长。以国际贸易最常用的L/C结算方式为例,一般付款时间会设置为从开船日期起算加15天-90天不等,视船期和常规海运时间而定。企业在签订合约时如果无法正确预判汇率走势,极有可能造成签订合约价值受到损失。

(三)折算风险,也常被称作会计风险。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将外币项目折算为本位币,以该日期期末汇率或平均汇率分别折算外币资产负债和外币损益项目,这使得持有外币资产负债项目的国内企业,以及持有海外投资的企业,会因为汇率变化影响其财务报告结果。

这三类风险中折算风险由于不影响实际现金流,对企业冲击相对较小;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则分别对企业现金流造成长期和短期影响,需要尤为重视。

四、外贸企业可以选择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一)自然对冲法。外贸公司如果自身同时有进口和出口业务,也就同时拥有未来外币现金流入和流出,可以直接用出口收到的外汇支付进口的外币负债。理想状况下,公司只要尽量匹配未来应收、应付外汇的币种、期限、金额,就可以达到内部抵消的效果。自然抵消的部分无论汇率如何波动,都不会产生损失,操作成本方面也几乎为零,也因此成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首选措施。但实际执行中,由于贸易企业自身进口规模和出口规模不一致、合同发生时间和收付款时间不一致等原因,完全匹配的自然对冲很难做到,需要其他方式进行补充。

另外,由于贸易企业合同数量庞大,收付款实际日期会受到大量因素影响,并不能在产生风险敞口的时候就准确预估收付款时间,操作时不免出现偏差,预测外币现金流收付既不准确也不经济。可以采取月度时点敞口统计方式,将外汇敞口统计口径定义为:

外汇净敞口=外汇资产-资产保值规模-(外汇负债-负债保值规模)

以月底静态时点值统计做月度风险净敞口的统计,牺牲了一定准确性,但降低了统计难度。

(二)合同约定法。通常的做法包括:在合同中约定汇率风险有客户承担;直接签人民币合约;或对价格进行预判调整,比如参考远期结售汇率,做出口加价和进口压价。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企业在交易中有一定话语权,比如市场营销策略为差异化或产品技术领先产生显著成本优势,否则会降低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合同约定法不带来直接的成本,但是会间接影响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存在一定操作门槛,需要较精准的利润预测能力。如果实际汇率与预期汇率存在差异,以预期汇率定价仍有可能产生损失。

(三)提前错后法。企业针对外币收付款,在预测外币汇率走势的基础上,自主或者利用银行融资产品,提前或者推迟收付有关款项,从而预防汇率风险。其基本原则是:在预测外币升值时,拥有外汇债权的企业选择延迟结汇,拥有外汇债务的企业提前购汇;相反,在预测外币贬值时,拥有外汇债权的企业利用出口保理、福费廷、出口押汇等银行融资工具提前结汇,拥有外汇债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进口押汇尽量延后购汇时间。

提前错后法操作相对灵活,可以用到的方法也比较丰富,成本主要来自于资金成本。不论使用自有资金提前购汇、延后结汇,或是利用银行融资产品,都需要付出资金成本。从防范风险的效果来看,较为依赖企业对汇率走势预判的准确性。

(四)金融工具法。外汇远期合约、外汇期权是外汇市场的基本金融工具。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开放外金融汇衍生品市场,可以选择的产品有限,比较成熟的产品只有银行远期结售汇。要求也相对严格,大多需要与业务合约严格对应。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深入,外汇市场逐步完善,未来也会逐步推出相应的外汇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法一般可以提前锁定交易结算汇率或汇率区间,可以与合同约定法结合,转嫁对冲带来的成本。同时有些企业青睐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呈现上的优点,一定条件下可以通按照套期会计准则将汇率带来的损益放在投资者相对不敏感的其他综合收益部分,将汇率风险对利润表带来的波动拉平。

远期结售汇成本直接体现在远期汇率报价中,一般将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变动比率进行年化计算得到。与其他防范措施相比,金融衍生品相对复杂,对操作者的知识能力有较高要求,操作不当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投机风险,需要格外谨慎。

(五)借款法。这一方法本质与提前错后法类似,但这个方法做了和经营对冲的结合。外贸公司可以利用自身贸易业务灵活性特点,在香港和新加坡等海外金融港增加设立经营平台,通过在进口业务中增加海外平台过单环节,可以在不改变对供应商付款时间以及结算币种的情况下,灵活调节国内公司付汇时间,甚至可以与海外平台直接签署人民币采购合约。

这样操作有多重优势,也特别适合贸易企业操作。首先,海外美元贷款利率较国内低廉许多。近年来美元Libor一直在不断下降,已经接近零成本。如果企业可以获取到低成本资金资源,则将资金占用放在海外平台可以拉低公司整体的资金成本,通过利率优势补偿汇率波动。其次,可以结合金融工具法,将外汇敞口放到海外平台,更灵活操作金融对冲。同时,贸易企业可观的贸易量也可以促进海外平台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金资源。

这一方法需要企业有海外平台资金获取能力和海外平台管理能力,同时增加转单环节也会造成一定管理成本的增加。在搭设海外平台前企业应充分考虑两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政策上的差异,设计合理股权结构,尽量避免产生额外风险。

五、结束语

随着人民币改革的不断推进,外贸企业未来还将迎接更多的变化与挑战。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保持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树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健全汇率风险管理。同时注重培养外汇专业人才,通过金融创新,为我国外汇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外币外汇汇率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外币清算困境与未来发展
外币清算变局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