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冰:倾力为民的第一书记

2021-01-28 06:15梁晴
山东国资 2021年3期
关键词:攻坚

□ 本刊记者 梁晴

华鲁集团扶贫干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听到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驻地扶贫督导员,感到非常激动!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行最可靠的领导力量。”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华鲁集团扶贫干部王恒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捧回沉甸甸的殊荣,王恒冰难掩激动。

2017年,华鲁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派王恒冰到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糖牛楼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糖牛楼村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要致富先修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糖牛楼行政村下辖糖牛楼、陶庄、韩庄、胡庄4个自然村,共778户、2678人,村民以农业大田耕种和外出务工谋生,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453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者达70%以上,为省定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破损,尤其是没有一条好路,“大雨淹家门,小雨和泥泥,孩子上学蹚水水,外出赶集泥腿腿”是糖牛楼村的真实写照。

2017年,王恒冰的到来,悄然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有问题、有难题不可怕,第一书记就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王恒冰说。他到村里后,首先着手解决的就是跟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日夜奋战在田间地头,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路、通水等12项民生工程。

没钱修下水道怎么办?村书记和泥,村会计砌砖,党员跟上清障,一干就是3个月;夏季暴雨,半夜启动排涝应急动员,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一干就是半宿;清晨6点,村两委班子就冒雨开现场会;为了修路,五保户老人把自己仅有的100元都捐了;修下水道,老上访户第一个捐款并写下三份入党申请书。

王恒冰带着党员群众进行环境治理、打扫卫生,老百姓给他们递上热腾腾的面条和鸡蛋。为了支持修路、修下水道、建广场、建幼儿园以及美丽乡村试点等基础工程,老百姓拆了4座房子、砍了几十棵树、挪了鸭苗场,捐资达到20余万元。

在王恒冰的带领下,糖牛楼村修了9条共计4.2公里混凝土乡村路、近5000米下水道和3座入村桥涵,安装了156盏路灯,争取资金90万元,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了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

“我们要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乡村,要留住乡情乡愁,要有特色。”按照王恒冰的这一规划目标,2017年,筹划建设了胡庄“乡情”主题文化馆、韩庄“孝善”主题文化馆、糖牛楼“手工坊三百年工艺传承”糖坊及陶庄幼儿园,不但使得各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村庄有了温度和特色,也留住了乡情乡愁。比如,韩庄入村村牌上,“近乡情不怯 躬问何来人”的诗意词句,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很是打动人心。

抓好党建,班子有了精气神

在王恒冰来村之前,糖牛楼村两委班子不健全。“雨天看危房漏不漏,黑天看路灯亮不亮,关键任务面前看党员干部干不干。”王恒冰说,基层党支部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百姓,村两委必须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他到村里后,班子配齐了。他们以身作则,带领村民向着目标一块儿干。随着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 糖牛楼村24名先进青年先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人被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

打铁还需自身硬。王恒冰和村干部一起,从规范村级组织生活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干部述职长效机制。利用茶余饭后时间,把会议开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将村级典型案例拿到组织生活会上讨论。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让村级组织生活内容更充实。

他们积极筹划精品党性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创造性提出“一带五、两服务”村级管理体系,将管理重点向自然村、队延伸,让干部站出来,党员动起来,群众参与进来。通过村两委换届工作,三名经济能人和一名本科毕业生、两名30岁左右年轻人才进入村委会班子。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筹备建设了一支带领村子发展的经营人才队伍,成功构架起引领发展的“三驾马车”(村民委员会、村级经营团队、文化服务团队)。

精准施策,“靶向”扶贫更有效

持续稳脱贫、防返贫,产业是关键。在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缺技术的条件下,如何精准规划产业扶贫项目成为头等难题。

2017年9月15日,经党支部提议,糖牛楼村召开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村民代表大会,驻地帮扶工作重心由民生工程向产业发展转移。会议就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和产业重点项目发展进行统一部署,在民生工程建设方面筹划了15项子工程,精准扶贫方面策划了8个子项目,产业扶贫方面规划了5大项目。

糖牛楼村老百姓多以务农、外出务工为主,农闲时家庭自制芝麻糖,手工工艺已有300多年传承。“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做芝麻糖的人越来越少,手艺渐渐没落了。幸好王书记来了,对这老手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了一个品牌。”村里的老手工糖工艺传承人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糖坊+贫困户”帮扶模式,村里成立了食品加工厂,新建起一座高标准手工糖坊。“今年春节前生产了一个多月,产值达到105万元,10多个贫困户增加了收入,80多名村民也获得收益。”

王恒冰还通过山东省扶贫基金会平台组织开展了“小菜园助推微扶贫”公益募捐活动,筹集资金56700元。主要是通过公益募捐资金,实施生产奖补,每个贫困户给予帮扶资金100元(种子、竹竿、铁丝等农用物资),开发10-15平方米家庭菜园,鼓励利用闲置宅基地种植蔬菜、补贴家用。糖牛楼村贫困户年可节约家庭开支8万元。精准扶贫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靠的是标准化蔬菜大棚项目。土地流转后建设大棚20个,老百姓获得土地租金,还可在大棚基地打工,另外再挣上一份工钱。

看着村庄一天天发生变化,村支书刘同金感慨地说:“王书记来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这些事儿,现在都成了真的!下一步,要让我们的村子更干净、更漂亮,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王恒冰与鄄城的脱贫攻坚工作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鄄城县大埝镇驻地扶贫督导期间,王恒冰还利用华鲁集团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了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基地暨未来农场三期和生物肥项目,建立村级项目储备库,探索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初步构架社会大扶贫格局……4年来,他带领帮扶工作队、帮扶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累计完成97项惠民工程,各类社会性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惠及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18000名群众,2020年帮扶村全部实现了脱贫。

“脱贫攻坚,日夜奋战,不遗余力,孤寂行步蹒跚;只争朝夕,拾步向前,不宜懈怠,星夜路艳阳天。”回忆4年来的扶贫工作,王恒冰感慨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表示: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中,我们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结合本职工作,做好盐碱地治理、退耕地改良等科技攻关和农业产业化推广,打造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做好农村环境生态修复和区域水体治理,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攻坚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积极把扶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脱贫攻坚代表行
脱贫攻坚的“人大力量”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